乔传亮
(睢县水利局,河南 睢县 476900)
睢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地处豫东平原、黄淮腹地,隶属于商丘市。辖8镇12乡、545个行政村,总面积926 km2,人口91万人,耕地面积6.55万hm2,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国粮食生产大县、革命老区县、绿色名县、“两基”工作先进县。自改革开放以来,睢县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水利、发改、国土、农业等部门的作用,通过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建设项目,兴建了许多农田水利工程,使睢县的水利工程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和自然环境条件制约,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田水利仍是我县水利事业发展的短板,行业监管方面,同样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1.1.1 工程建设资金筹措难
一是县级财政无力投入:睢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吃饭财政”。加之近几年重点工程建设地方配套任务很重,县政府很难拿出更多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省级财政投入有限。河南省财政每年用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虽然很大,但数量仍然有限,继续加大力度可谓步履维艰。三是中央财政资金投入分散。四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两工”,失去了农村水利建设投工投劳的支点,农民投工投劳操作起来难度大,影响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计划。
1.1.2 项目建设标准不一致、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农业农村部门、水利部门、发改部门、交通运输部门、财政部门等多个部门组织实施,这些项目都涉及桥、涵、路、沟、渠、井、节等治理,但各部门之间不能及时沟通,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建设投资标准不一致,工程规划及布局上缺乏整体考虑,造成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内容难以形成合力,整体推进难度大,规模效益不理想。同时很多单位缺乏技术支撑,水利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甚至就没有水利专业人才,在工程建设中缺乏有关专家的合理参与和指导。
1.1.3 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受历史自然条件制约,睢县主要的灌排水利工程设施薄弱,如惠济河夏楼节制闸和板桥节制闸均建设于20世纪70年代初,经过几十年运行,一些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带病运行,灌排能力下降,效益难以正常发挥。
1.2.1 管护机制不健全
当前,虽然对农田水利工程产权进行了改革,确定了产权,但仍未形成有效的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一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认为水利工程是公益性的、国家的,没有看成自己的一部分,理论上人人有份,实际上人人无责。形成了所有者管不了,使用者又不管的局面。有一些工程建成后没有明确产权,造成只建不管、只用不管、管用脱节。有的工程既无人用也无人管,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保护爱护水利工程的意识淡薄,有的公益性工程(如排水设施、水土保护设施)不但没人管,而且还存在人为破坏水利设施的现象,如随意平复灌排沟渠进行耕种、河堤取土等行为。
1.2.2 管护主体缺位
实行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乡镇、村集体统筹的功能逐步下降,大多数由集体管理的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就流于形式,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有人建设、无人管理的现象。村一级的水利管护组织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管理措施和管理责任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即使部分有专人管理的工程,由于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难以支撑工程的正常运转。加之管理人员报酬低,维修养护经费基本无来源,不能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一些管护的有关规章制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2.3 管护经费难落实
睢县已建成的各项水利工程设施,特别是桥涵、斗、农沟渠等基本由乡镇人民政府管护,机井及配套设施基本由村集体管护,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管护资金,管护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基础,针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筹措的问题,要创新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稳固的投资机制。一是对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水利项目,要以政府投资为主,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和地方政府新增债券资金;对经济效益为主的水利项目,通过资本运作,资产盘活等融资途径进行市场化运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建设。二是地方政府要把农田水利建设配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如专门下拨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和管护经费。三是受益农民自筹解决一部分,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他们投工投劳全过程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护工作。
提前做好项目统筹规划,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前提,坚决遏制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的局面,由政府牵头,统筹安排,以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整合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各专项资金,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提高资金效率。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运行和管理,属于技术密集型工程,专业技术性强,要求管理人员除有较好的专业技术水平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要抓好管理队伍的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培训,解决基层水利从业人才学历低、技术水平低和非专业人员占比高的“两低一高”问题。改变过去普惠式教育培训模式,把教育培训落在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和重点对象上。同时还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水利、农业等知识教育,使其能够了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意义及运行管护的相应知识。
根据隶属关系和工程分类,建立专业的管理队伍。成立县级管理办公室,县级办公室负责监督管理,乡级水利站负责组织实施,村委会或村级农民用水协会负责灌排工程,实行井长制,设立管护员,确定维修员,确保责任精准到人,分级负责,逐级落实责任,一旦出了问题,可实现精准解决。
项目竣工后,按照“建管并重”“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由受益农民群众管理维护:①项目受益范围跨行政村的水利工程,如灌排沟渠、田间道路,由乡镇人民政府直接负责或协助村民委员会进行管护。②项目受益范围为某一行政村的项目工程由村民委员会直接负责管理维护或者委托受益范围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用水户协会等进行管护。如:机井供水管理以用水农户和村委为主体,重大决策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解决。
构建以县级统一管理、分类施策的经营管理体制,解决分散经营管理方式存在的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无钱管等管理不规范的突出问题,推广建管养一体化、政府购买服务、受托管理等专业化、物业化运行管理新模式,推行义务工制,接受受益农民群众或者单位的义务工。
一是利用发展基金等形式对工程进行维修和养护。二是建立工程管护基金,可以在工程总投资中按比例提取管护经费,或者国家按项目规模以直补的形式予以补助。三是制定合理的工程维修养护费用标准,可以根据受益面积或各乡镇的具体情况,向受益农民群众或受益单位征收一定的费用,用于工程维修养护。四是组织财政部门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将管护经费拨付给各乡镇水利站或各级农民用水协会,专款专用。五是要切实加强维修养护经费的管理,专款专用,把维修养护经费管理纳入财务审计,接受群众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公开透明。
要持续兴修水利基础设施,对使用财政资金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包括机井、泵站、塘堰坝、高低压电力设施、灌排工程等,进行精准管理。通过合理收取水费,拓宽筹资渠道、严格资金管理等手段,确保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不差钱,不乱花钱。做到管护有人员、有资金、有制度、有监督,实现设施管用、群众满意、长期受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工作,是认真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重要举措,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及管护,形成工作合力,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