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宗国(山东省单县园艺街道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山东 菏泽 274300)
玉米属于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因为玉米的应用范围较广,涵盖了农业、工业、饲料等诸多行业,同时随着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也被广泛运用其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对于玉米的栽培管理而言,必须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对整个种植流程实施全方位监管,从而促进玉米种植经济效益提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的发展能够为中国农业生产带来新的活力,而近年来信息技术也被广泛地运用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在新时期下,精准农业即是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应用的体现,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作物种植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监测与管理,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而玉米属于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种植过程中能够依靠传感器以及定位技术对玉米的各个生长阶段实施全方位监测,从而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种植,有效降低人为劳动力投入,促进种植效益提升[1]。
进入新世纪后,云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对于玉米栽培而言,依靠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种植户实时了解各个生长阶段的具体数据,同时通过计算机对这些数据信息实施科学客观分析,能够科学指导田间管理工作,对于病虫害的防治也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与此同时,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持,能够对玉米种植过程实施定量与定性分析,为玉米播种的株距与行距带来参考,确保最佳株距。可以说在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玉米传统栽培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改革,推进了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运用,有效提升了玉米种植的产量与质量,为种植户带来更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
对于玉米种植而言,选地属于首要步骤,土壤是种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会对玉米植株未来的生长带来直接影响,因此必须要科学做好选地整地作业,防止因为种植户为追赶进度而出现田间留茬多、整地深度不足的问题。在这一情况下能够借助于无线通信技术以及GPS定位技术、深松机械状态检测传感技术来对农业机械设备的深松深度和面积数据实施全面监测分析,第一时间统计研究作业数据,确保选地整地作业符合当地玉米种植生长的最佳需求,以增强土壤肥力,确保玉米种子的健康生长。
玉米栽培过程中,怎样准确选择优良品种确保丰产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也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重点。对于优良品种的选择而言,目前市场中有上百种玉米品种,其产量和种植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准确选择符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玉米品种成为高产稳产的基本保障。在当前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下,网络中包含了很多零散碎片信息,同时也存在很多诈骗信息,玉米种植户如何正确分辨面临着较大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处理好“不了解种什么和不知道种什么”的难题,引导种植户避免盲目选种,可以借助于智能选种系统,结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综合分析研究生态环境、土壤肥力、病虫害发生规律等数据信息,根据玉米种子的特性来给予种植户更多参考和帮助,从根本上处理好因为选种不合理导致的低产问题。同时智能系统还能够结合当地玉米栽种历史数据对各个栽培管理环节进行科学指导,提供专业的数据库支持,确保玉米栽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必须合理调整种植密度,此时能够依靠计算机视觉扫描技术对种植区域实施全面扫描分析,虽然玉米品种差异决定其种植密度,但该技术能够调取各个品种的种植数据,以帮助种植户进行合理选择,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环境实施大数据分析,为玉米的健康生长带来更多保障[2]。
一方面是水肥控制。对于部分降水量较少的地区,在进行玉米栽培过程中因为长期干旱必须要进行适当补水并开展好水肥一体化作业,借助于水肥控制系统,整合分析地区气候环境以及土壤情况数据,依靠大数据技术获得最佳方案,了解是否存在缺肥或干旱的现象,发现问题后可以第一时间通知种植户执行相关补救措施。比如说玉米穗期的需水量较高,可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土壤湿度,明确灌溉量和灌溉时间,干旱天气指导种植户适当提高灌溉频率,阴雨天则降低灌溉量。另一方面是落实精准农业监测,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玉米栽培过程中,能够对实际生长环境实施全面监测,借助于GPS定位系统和传感器,实时了解玉米各个阶段的生长状况,为种植户带来更加科学准确地技术支持。比如说田间检测系统能够监控玉米是否缺苗以及移栽后的补水状况,在各个生长时期都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其生长数据,确保玉米种植高产稳产。
病虫害问题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在实际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通常有青枯病、圆斑病、小斑病等,对玉米植株生长和授粉等造成较大影响,可能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此时借助于农业信息技术,对玉米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发生规律和影响范围进行整合分析,从而为种植户提供科学的防治方法。一般可采取生物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措施,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化学防治措施时应当喷洒低残留、低毒性的药剂,在抑制病虫害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药物残留,而生物防治通常选择天敌防治方式,可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来合理选择投放其天敌。
依靠数据库信息共享,根据当地气候环境条件收集整理相关数据,能够通过大数据平台更加准确地预测玉米收获时间,降低劳动需求量,为种植户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一般玉米收获在大于90%植株枯黄后亦或是大多数玉米籽粒金黄挺拔后进行。
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未来必然会进一步探索研究农业物联网、智慧农业以及云计算技术在玉米栽培过程中的推广应用。另外还会积极和当地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沟通交流,促进农业生产设备创新,确保农业生产机械设备拥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加多元化的功能,降低玉米栽培成本,促进产量质量提升。同时当地政府部门也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给予更多优惠支持政策,让更多主体积极参与其中,推进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更新[3]。
不断推进农业部门相关资源整合,打造农业信息一体化资源平台,把更多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最新农业信息传递给基层农民群众。借助于农业信息一体化平台,让更多种植者不但能够学习掌握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同时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农业技术和现代化种植理念。若在实际运用中出现问题还能够及时通过农业信息一体化平台咨询相关专家,从而实现更加科学便捷的种植管理,提升种植户经济效益,确保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在农业信息化时代下,为促进玉米种植效益提升,必须要更加关注和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为玉米的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环境。与此同时还需要科学选择地块、栽培品种,做到合理播种,开展好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如此才能够促进种植效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