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凤丽(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固安 065500)
固安县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属于河北省廊坊市低平原区的农业大县,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7月份属于最热时期,平均气温为26.3℃,1月份属于最冷时期,平均气温为零下5.2℃,无霜期为188天。当前,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在鲜食玉米产业上,得到了快速发展,存在多家加工企业,加上玉米是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对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不断规范,能够有效提升玉米产量,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具备较强的现实性意义。
互联网时代下,玉米高产栽培过程中,需要利用卫星定位信息化技术检测深松整地,进而保证深松整地面积检查的准确性。通常情况下,玉米种植环节若想保持土壤肥力,需要有足够的翻耕深度,即不可低于25 cm。不过实际操作环节,一些农户由于想要快速完成种植工作,往往并不注重整地质量,翻耕深度未达到标准要求,没有将残留的根茎彻底清理干净,进而导致大量细菌存留田间,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1]。而在互联网时代下,可利用无线通讯技术、卫星定位以及深松机具状态监测传感技术,实时准确地检测农机深松作业的各项参数,与深松深度以及面积等,能够对各项数据进行及时的统计分析,保证深松整地质量,使土壤具备较强的肥力,为玉米种子健康生长奠定基础。
若想有效提升玉米种植产量与质量,达到高产栽培的目的,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玉米品种的选择工作,通过播种优质品种,获得更好地种植效果。因此,在玉米品种选择时,需要与种植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还要考虑地区的气候以及地形地势等条件,整合这些条件信息后,选择出最适合本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当前玉米种子市场中,存在较多的种子类型,种植人员更需要在玉米品种选择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不同玉米品种中,选择高产栽培品种[2]。互联网时代下,可以与农业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积极使用智能化仪器,实现种子的智能化处理,智能化预测天气情况后,进行种子的及时晾晒,种子晾晒完毕,还应通过药剂浸泡等方式,提升种子性能,在药剂的配置上,可以通过互联网智能配比平台,实现信息化配置[3]。
确定出最终的种植品种后,在播种前还应做好种子精选工作,需要在阳光明媚、晴朗的天气下,进行2至3天的晒种处理,消除种子表面存在的各种病原菌,促进种子发芽的同时,提升种子的吸水能力。晒种环节,应将其中存在的瘪粒、损伤粒与病虫害粒子去除。若存在种子无包衣情况,应及时进行人工包衣处理,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病虫害问题的发生。并且,播种前应保证定植密度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需要结合种植的玉米品种加以确定。例如若种植的是宽叶类玉米品种,需要严格控制播种密度,若种植的是耐密植类玉米品种,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玉米实际播种过程中,可通过精量播种机将多项工作一次性完成,如开沟、播种、施肥以及镇压等,实施机械播种操作,可将全球定位技术以及智能化播种系统应用于播种机械设备中,智能化调整播种深度、行距以及密度等。
玉米病虫害防治中引入信息化技术,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构建智能监测系统,对玉米病虫害进行智能监控,同时在该监测系统地应用下,采集相应的数据信息,如虫情信息以及病菌孢子信息等,完成玉米病虫害数据采集后,系统会将其自动存储在云服务器中,相关种植人员可及时了解病虫害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防治。第二,传统在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通常是应用人工及仪器开展相应工作,相关种植人员在仪器的应用下,获得玉米病虫害的信息后,进行数据信息的搜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制定出防治方案,该方法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大的复杂性,并且涉及环节较多,所以在效果以及效率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信息化手段应用下,能够对玉米病虫害进行智能化实施监测,监测到病虫害信息后,会发布预警消息,同时实施相关的防治指导,能够进一步提升玉米病虫害防治水平,保证玉米种植高产栽培工作中病虫害防治的良好实施,获得更好地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种植过程中,应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实现各个种植环节的信息化管控。玉米高产栽培过程中,可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施卫星监测深松整地;结合实际,智能选种、智能玉米播种、智能化玉米病虫害防治,提升玉米种植产量与质量,实现农业的智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