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等文,刘绍覃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1]这一重要论断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经济建设的角度阐述了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2]。党的执政基础问题说到底就是群众基础问题,是获得群众认可、支持和拥护的问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新时代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
对于如何更好地推动共同富裕,学者们从不同视角给出了答案。概而言之,目前学术界主要从四个路径对共同富裕问题进行研究。一是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探讨分配制度、税收、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等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问题。李实从收入分配制度创新的角度,分析推进共同富裕的原因、基本原则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认为“推进共同富裕最关键的是构建收入分配的基础性制度”[3]。吕冰洋和郭雨萌基于国民收入循环框架分析税收原则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问题,提出实现共同富裕要提高税收经济效率和征管效率,税收要配合其他公共政策来推动社会公平的实现[4]。黄承伟从乡村振兴视角切入,分析推进乡村振兴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认为“高质量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5]。周泽红和郭劲廷认为,发展数字经济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逻辑一致性,对于数字经济发展产生的平台垄断、数字鸿沟等新问题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6]。
二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富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等问题。潘斌基于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哲学逻辑,探讨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伦理向度及其当代价值[7]。刘向军针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的存在状态,认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主要价值诉求”[8]。顾海良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新时代的赓续和拓新”[9]。还有学者认为,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是对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崇尚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根本尺度”[10],为在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是从公共管理视角聚焦公共服务均等化、贫困治理、志愿服务等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问题。何文炯从基本公共服务和共同富裕关系视角出发,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11],要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优化改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11]。王卓和徐杰基于相对贫困治理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提出要“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治理相对贫困的积极型政策体系”[12]。孙春晨认为,“第三次分配天然带有道德的底色,秉持道德信念的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道义伦理路径”[13]。陈东利指出,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要以自愿为原则、以自治为手段、以伦理道德为驱动力,通过各种方式调整社会资源,达到扶危济困的目的[14]。
四是从政治学视角分析共同富裕与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共产党探索共同富裕的政策、共同富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共同富裕的政治基础等问题。有学者从中国现代国家再建构的角度,认为“共同富裕战略实施中,中国共产党促成了中华民族一体凝聚”[15]。还有学者从土地制度改革视角出发,认为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百年探索是党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缩影,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确立“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共同富裕的土地政策改革目标”[16]。梅荣政和朱莹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探讨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认为共同富裕目标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之中,二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并具有同一的历史进程”[17]。张春满从国内国际两个维度出发,深入探讨共同富裕的政治基础,认为“需要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夯实国内的政治基础和打造良好的国际政治基础”[18]。
综上所述,既有研究成果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实践理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分析,既有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也有微观层面的个案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从政治经济学、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宏阔视角研究共同富裕,鲜有对共同富裕与党的执政基础关系问题的深入探讨,对以下问题的分析尤为鲜见:实现共同富裕与巩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之间的关系;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对巩固党长期执政基础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不断筑牢党长期执政的坚实基础。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从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与执政基础的视角出发,探讨共同富裕与党长期执政的关系,回顾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巩固执政基础的奋斗历程,分析新时代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视域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以及推动共同富裕的策略选择。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孜孜不倦的理想追求。从先秦《礼记·礼运》中对“大同”社会的美好向往,到封建社会历代农民起义、王朝更替所提出的“均贫富”口号,再到近代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都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共同富裕的美好憧憬与向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共同富裕”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强民富而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获得执政地位的方式与西方国家政党不同,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国家的政党一般是通过竞选方式获得执政地位,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取得和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过程中取得的,是在“抓革命、促生产”追求国强民富过程中逐渐确立的。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19]292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第一步,而这一步的实现与解决土地问题紧密相关。土地问题几乎浓缩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共同富裕的共同心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通过革命手段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近代以来,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以革命为主线,大力发展生产,领导中国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探索共同富裕的第一步。建党初期,党的纲领就明确提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20]1。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农有、废除苛捐杂税、设置多项免税规定,先后颁布和施行《没收土地案》《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等多项土地政策法案。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这是一个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工农民主政权,将没收地主的土地无偿分配给广大农民,使根据地的农民第一次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得到人民的拥护,人民群众纷纷主动加入红色政权建设。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保障抗战物资供给,中国共产党实行“三三制”和“减租减息”的政策主张,积极发动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毛泽东提出:“我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21]929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与封建剥削压迫的土地制度形成鲜明对比,既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兼顾其他积极参加抗战的阶级的利益,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巩固了党的群众基础与阶级基础。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颁布实施《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土地及公地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广大农民群众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拥有稳定的收入,民众对未来的美好幸福生活充满无限向往。这极大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积极性,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最后的胜利奠定了更加深厚的群众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走群众路线,带领穷苦民众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解决了千百年来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人民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中华民族惨遭欺凌的命运彻底改变。在通过“抓革命、促生产”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与支持,阶级基础不断壮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由于刚经历战乱,当时国民经济满目疮痍,农业、工业十分落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极为困苦,如何有效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让广大人民群众摆脱贫困,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事关新生政权的稳固。毛泽东说:“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22]495为了实现“更富更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废除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约7亿亩土地”[23]157,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城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政府控制物价、稳定市场、抑制通货膨胀,使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根本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打击不法资本家,清除社会污毒和移风易俗等,党带领人民群众开展“三反”“五反”运动。为了避免两极分化,引导农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农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利用互助合作的力量,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从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到高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分散的农民力量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完成了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可以说,农业合作化是党领导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在中国共产党集中领导、全面规划之下,我国以计划经济为手段,农业、工业同时建设,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现代化农业和工业体系,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在农业方面,国家对农业大量投入,兴修水利,治理水患,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建设基础设施。在工业方面,借鉴苏联发展经验,“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社会事业方面,实行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满足人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对生活贫困的群众实行“五保”政策。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多次开展整风整党运动,反对贪污浪费,领导人民发展农业、建设工业,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使党得到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的衷心拥护、支持和爱戴,党的执政基础日益稳固。之后,中国共产党又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带领人民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大潮中来,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共同富裕设计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主张通过“先富带动后富”的方式走向共同富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迅速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强烈愿望,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使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不断巩固,使党经受住了国内外严峻形势的考验。
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4]373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邓小平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从解决温饱到建成小康社会,再到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分阶段实现共同富裕。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先富带动后富”,党领导人民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通过“简政放权”“敞开城门”“搞活企业”等方式,不断完善城市经济组织形式,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鼓励居民多劳多得、勤劳致富。党的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党和国家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极大程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为实现共同富裕积累了厚实的物质保障。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显现,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贫富不均的问题引起人们的疑虑。对此,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24]110-111为了遏制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促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一是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缩小城乡差距。为了减轻农民负担,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并对农民进行补贴。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大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等惠农政策。二是推动区域平衡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党和国家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注重发挥区域间的比较优势,促进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为加快全国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完善分配方式,缩小收入差距。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整收入分配差距;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促进民生建设发展。这种“先富带动后富”的方案解决了发展先后的问题,“先富”是手段,“共富”才是最终目的。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切实保障人民各项权利和利益,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民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持续改善,人民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在这个过程中党执政的经济基础更加雄厚、群众基础更加广泛、思想基础更加牢固、组织基础更加坚实,面对国际社会主义的式微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打压,党依然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高举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不动摇。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有了更加深刻、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将实现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党领导人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我们决不允许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25]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人民是党的力量所在、根基所在,只有多为人民谋利、解人民之忧,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才能持续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实施精准扶贫,补齐农村短板,促进城乡一体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吹响了全面脱贫攻坚的号角[26]。2018年,精准扶贫举措扎实落地,大部分贫困地区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医难、教育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定点扶贫达到了新的水平,脱贫攻坚在力度、广度、深度和精度上取得突破性进展。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27]。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之路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抓手,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中,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的基础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乘势开启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为实现共同富裕擘画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既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没有任何私利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一切工作和奋斗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谋复兴。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将人民的根本利益视为党的利益,将人民的共同愿望视为党奋斗的方向,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和最深厚基础。实现共同富裕,就是顺应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党总结历史经验、立足现实国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化解执政风险、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迫切需要。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8]11。“不充分”是指“相对于美好生活需要而言供给还不充分”[29],因而要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潜能,实现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不平衡”既包括地区、产业、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还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的滞后。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成员的不同贡献在财富分配中有待进一步体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有待进一步协调,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部门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这些都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影响群众对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信心。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以有效解决,必将削弱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最终威胁党的执政基础。推动共同富裕正是解决城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收入分配不均、产业发展不协调的重要举措。
邓小平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30]1324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间,我国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实现了质的飞跃。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既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也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28]11,“十四五”规划对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要健全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31]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不断创造条件、完善制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稳步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社会矛盾,心怀“国之大者”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作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安排,不断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变成现实,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党执政绩效的认同度,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得以巩固。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8]1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党时刻清醒地牢记造福人民的“初心”。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正是党对初心使命真谛的诠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能够夺取政权和巩固执政基础的奥秘所在。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人接续使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坚定责任担当的必然要求。
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需要中国共产党时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21]1094自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这一根本宗旨。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满不满意、答不答应、赞不赞成是党制定政策的依据,是判断党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与群众同甘共苦,为群众排忧解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执政兴国的不二法门。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全党上下艰苦奋斗,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取得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一步落实“共建共享”;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制定清晰的战略步骤和行动路线。这些推动共同富裕的举措和目标要求回应了人民群众的诉求与期盼,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执政党若忽视社会公平正义,任凭贫富差距拉大,导致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消极因素。正如邓小平所言,如果“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30]1364。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贫富两极分化问题,执政党就会逐渐失去人民的支持,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削弱,更甚者可能会失去执政地位。
纵观国外许多国家的发展实践,一些执政党缺乏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正的理念,不注重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公正,面对日趋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畏手畏脚、不知所措,最终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权更替。比如,20世纪90年代,印度人民党取代已经单独执政40多年的国民大会党,其原因就在于国民大会党没有解决好贫富差距问题。国民大会党执政期间,印度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大量人口依然处在贫困线以下,居住在贫民窟,民众并未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际效益,国民大会党最终失去民心。以墨西哥为代表的拉美国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执政党没有处理好贫富差距问题,社会处于两极分化状态,大部分国家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中产阶层日趋贫困化,国民消费能力下降,随之而来的便是市场萎缩和社会动荡。20世纪末,墨西哥大量人口生活贫困,10%的富人拥有全国近80%的财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最终引起大量中下层人民的怨愤和不满,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失去了连续70多年的执政地位。
善于总结过去发展的经验和不足,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自我革命、保持自身先进性、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优势所在。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我们兼顾公平的同时更注重效率,强调要把蛋糕做大做强,但随之也出现贫富差距、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邓小平曾说:“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24]364试想,如果“按劳分配”变成“按资本分配”“按权力分配”,势必会导致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多数人感到不满、失落感增加,对党和政府逐渐失去信心,他们无处发泄的情绪就会慢慢发酵为仇富的心理,进而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在此基础上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但由于分配机制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收入差距较大、资本要素固化、阶层流通不畅等问题成为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障碍因素。虽然适度合理的贫富差距在特定阶段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对迈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先富带后富的重要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贫富差距拉大,甚至是无限制地容忍贫富差距扩大。只有统筹各方利益、协调各方关系、注重收入分配公平,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展示一个先进、纯洁、公平、正义的中国共产党形象,才能使党不断化解来自内部的执政风险,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执政地位的稳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全球性问题加剧,局部冲突不断,全球化遭遇逆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破坏国际规则、扰乱国际秩序、干涉他国内政,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抬头,党和国家所面临的来自外部环境的执政风险日渐复杂,难以预见的挑战因素增多。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对党的执政基础形成一定冲击。
现有的挑战不同于以往,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大环境下,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首先,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越发凸显,关税壁垒、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巨大冲击,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排外主义、单边主义等对世界和平造成消极影响,尤其是美国三番五次挑起贸易战,对我国开展“孤立战”“破坏战”,企图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进行打压。面对一些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愈演愈烈的情况,过去那种“依赖国际大循环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难以适应新格局、新模式和新使命的要求”[32]。其次,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安全面临巨大挑战,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因素互相交织在一起,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蓄意挑起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强化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导致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局势时常紧张。加之近年来技术卡脖子、全球气候变暖、国际恐怖主义、新冠肺炎疫情等非传统安全因素涌现,给党的执政和国家发展带来很多难题。最后,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加剧,西方“和平演变”的策略从未停止,甚至妄图在我国开展“颜色革命”。尤其是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西方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培植亲西方势力,在网上散播金钱至上和自由主义等思想观念,宣传美化西方的言论,时常在我国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等方面大做文章,企图煽动民众的不满情绪,进而扰乱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中国共产党历来善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国正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33],用中国方案从容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变化。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迫切需要,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锤炼。共同富裕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的同时,也会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有助于扩大内需,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提高供给体系的关联性与创新力;有助于实现内部经济的良性循环,支撑并带动外循环,从而打造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新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纵观中国共产党70多年来的执政经验可以看出,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有效应对全球性危机与挑战,就必须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我们必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构建新发展格局,让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促进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抵御外部风险、迎接各种挑战、维护国家安全的实际行动中来。简言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获得人民群众支持的关键一招。有了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就能淡定从容地迎接各种挑战,底气十足地防范和化解来自外部的执政风险。
虽然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各有侧重,主题各有不同,话语表达各有差异,但其推动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是始终如一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为党长期执政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断筑牢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党的坚强领导与实现共同富裕是有机统一的: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各项政策主张稳定、有序、连贯地执行;另一方面,只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才能提升党在执政过程中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水平和能力,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社会和谐稳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主义中国”[24]357。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塑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关键,是稳步推进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伟大事业的“主心骨”。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推动共同富裕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首先,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自我革命。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在长期的革命与自我革命中锤炼而成的,只有一以贯之地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的自我完善、自我净化,才能提高党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执政能力。其次,要坚定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维护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党中央是统揽全局的决策者,是宏观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只有坚决维护党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各级党组织才能在行动上紧紧跟随,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全党上下的磅礴力量。最后,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领悟力、判断力和执行力,把党中央关于推动共同富裕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物质财富已经极大丰富,但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就我国当下的社会经济条件而言,要实现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平均富裕是不现实的,寅吃卯粮、好高骛远只会适得其反。换言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一部分人到全体人民的发展过程,要保证这种渐进式的共同富裕之路顺利推进,方向不发生偏移,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确保先富带动后富政策得以顺利落实,避免出现偏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先富就跑路”“先富阻后富”“先富压后富”的现象。
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践行共享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34]只有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推动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全领域,让广大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才能厚植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坚持共享理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首先要坚持共建共享。共建是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当中,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把蛋糕做大。共享是要把做大的蛋糕公平分配,让社会成员的不同贡献能够在分配中得到体现,让发展成果更直接更充分地转化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其次,要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均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共享。由于历史、地理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伟大构想,让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当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再逐渐帮助、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繁荣,先富带动后富。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必须统筹推进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加强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援力度。针对城乡发展差距,必须加快补齐农村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2]。最后,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全民共享。民生连着民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赢得民心之基、是社会和谐之本、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要从始至终注重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能够公平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
共同富裕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社会财富总量极大丰富,即通过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整体上达到富裕的状态;二是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用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分好“蛋糕”。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是一个直接影响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构建收入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兼顾效率和公平,注重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协调性、平衡性,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缩小贫富差距,让利益分配的公平正义更加满足人民的期待和要求,为党长期执政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一,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结构并不十分合理,我国财政收入逐年上涨,但是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市场分配机制存在缺陷,完全依赖市场是行不通的,政府、企业、个人在收入分配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均衡机制。因此,要不断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既要健全个人工资合理增长与支付保障机制,又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制度,尤其要重视提高技术劳动、体力劳动方面的薪资待遇,鼓励人们勤劳致富,拓宽居民收入渠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当然,初次分配中必须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重点治理贪污腐败、偷税漏税、行业垄断等行为,加大对非法收入的处罚力度,整顿收入分配秩序,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分配体制和市场竞争环境。
第二,优化税制结构,加大再分配的收入调节力度。在市场经济中初次分配收入差距较大在所难免,政府必须通过“看得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利用再分配政策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就税收调控制度而言,我国税收制度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目前我国房产税、遗产税等财产税制度尚不健全,对存量社会财富的调节力度有待加强,个人所得税对调节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有效,但对于部分高收入群体而言作用有限,必须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体系,解决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此外,要加强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和精准度,对于转移支付资金要做好统筹规划,增强对“老少边穷”地区和重点人群的兜底保障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政府转移支付的精准性、科学性。
第三,健全第三次分配制度,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第三次分配作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在高收入人群自愿的基础上以公益方式进行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分配,有利于更合理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第三次分配是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初次分配注重效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了防止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再分配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第三次分配是对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不足之处的补充,有助于共同富裕取得更加实质性的进展。健全第三次分配制度,既要健全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法律法规,激励高收入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形成积极向善的社会风气,又要加强第三次分配的基础性制度和配套性制度建设,为第三次分配提供制度支持,让社会资源和财富在不同群体间的自愿流动中趋向均衡。
坚持循序渐进,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是党中央立足全局、高瞻远瞩、谋划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可以为党的执政不断积累物质基础,是党长期执政的重要保障。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首先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将其贯彻落实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各方面。坚持新发展理念、促进高质量发展,要不断优化和调整市场经济发展布局,完善市场准入体系,健全市场竞争秩序监管体系,激发各种市场主体的活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竞相发展的社会环境,为推动共同富裕筑牢经济基础。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良性结合,引导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防止两极分化,逐渐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再次,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要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就要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存量重组、增量优化,推进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科技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应链建设,增强产业链韧性,通过贴息补助、税收减免、融资担保等方式,充分激发中小微企业的活力,多措并举发展实体经济。最后,要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内源发展能力,激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只是对发达地区的要求,欠发达地区也必须贯彻落实。要从根本上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单靠中央政府大量的财政投入和发达地区的资金帮扶远远不够,必须改善其发展软环境,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同时,欠发达地区必须找准自身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发展条件和资源,发展与之相匹配的产业,在与发达地区错位竞争的同时培养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唯有如此,才能使欠发达地区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追赶上先发展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执政党如何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巩固执政基础、实现长期执政,是世界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大难题。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以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执政实绩赢得人民对党长期执政的信任和信心。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与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问题。社会财富的丰富程度、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支持和拥护程度。共同富裕既反对物质贫乏,也反对分配不公,它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国梦的美好期待,是巩固党长期执政的良方妙药。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目标追求。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带领人民摆脱贫困、改善生活,孜孜追求共同富裕。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奋斗史就是一部赢得民心、夺取政权、巩固执政基础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简单地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而是在党领导中华民族由弱变强、中国人民由贫变富的历史进程中获得并不断巩固的。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中,既科学回答和深化了“什么是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问题,也不断积累和巩固了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核心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需要随着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要求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党的结构功能、组织体系需要随着担负起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不断改进和优化。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35],党的执政基础与合法性只有建立在历史、人心、民意的基础之上才是最坚实的。“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36]368,是党不断克敌制胜、长盛不衰的法宝。回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共同富裕的历史,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实际,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与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的期盼作为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道阻且长,不是敲锣打鼓就能轻松实现的,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意志和决心不会改变。面对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公共产品供给不均衡等发展困境,我们只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实现共同富裕的机制,才能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生活的美好期盼,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而且是党持续赢得民心、守住人心、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动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