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2023-01-03 06:58黄建跃
探索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德政德私德

黄建跃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重庆 400041)

政德,指当政者的从政道德。中华文明历来主张为政以德,把当政者的道德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高度重视政德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342的新时代政德建设重要论断。近年来,学界围绕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对新时代政德建设的重要意义[2]、丰富内容[3]、理论来源[4]、生成逻辑[5]、结构特征[6]和方法论[7]等进行了深入探析,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认为,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包括政德内涵、政德教育、政德修养、行德保障等多个维度,形成了内涵丰富、结构完备、逻辑严密的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围绕这些重要论述进行系统、全面、整体地阐释,有利于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政德建设篇的整体状貌,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广大领导干部提升政德修养、打牢从政之基。因此,本文从新时代政德内涵的时代性、政德结构的系统性、立德方法的整体性等维度,勾勒出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重要论述所建构的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并分析其原创性贡献。

1 实现政德建设内容体系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理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8]99。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政德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德、公德、私德,其道德内涵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1.1 大德:突出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的政治品德

习近平指出:“明大德,就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1]342由此可知,大德的主要内涵是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党性修养等被纳入政德之中,而且被确立为德之“大”者。“大”即最主要的、第一位的意思,突出了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的优先地位。

在中国共产党从政道德建设话语体系的历史演进中,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是否纳入从政道德并无一定之论。一种观点认为,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属于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虽极其重要,却并不属于德的范畴[9]。因此,把理想信念、党性修养与道德品行相提并论是常见的情形。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党性具有道德之维,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本身就是政德的要求[10]。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论述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过程中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的重要性,明确地提出了“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11]157,“我们今天讲的‘德’,第一位的是政治品德”[12]564等重要论断,实现了把党性融入政德、用党性统领政德的理论创新,推动了新时代政德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拓展。

根据大德的上述内涵,可知大德本质上是领导干部的政治品德。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属性、价值理想和政治地位,决定了大德具有先进性、理想性、方向性的价值要求。《中国共产党章程》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定位,指明了大德先进性的价值要求。这可从两个方面审视。其一,相对于不同类型的道德主体而言,领导干部必须践履更高道德标准。这种更高标准最初体现在纪律要求上。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和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13]39。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则从道德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该《决议》强调,在道德建设上要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共产党员首先是领导干部,尤其要坚定不移地身体力行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14]128。其二,对于领导干部这一类型的道德主体来说,职位越高则道德标准越高、道德要求更严。如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针对普通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又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要求领导干部职位越高越要自觉按照党提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越要做到党性坚强、党纪严明,做到对党始终忠诚、永不叛党”[15]416。

大德的理想性价值要求是从领导干部必须怀抱远大理想的角度提出的。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从政道德必然会受到从政主体工作和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型塑,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但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价值理想和信仰信念同样构成了道德的基础。正因如此,即便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官德”,也蕴含了超越历史条件的从政理想和价值信念。与“官德”不同的是,新时代政德的价值理想和信仰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揭示和深刻洞悉的基础之上。故此,大德被赋予超越时代条件和现实功利的价值向度。这是共产党人为理想而生、为使命而活的价值追求在道德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高扬道德价值、攀登道德高地的庄严宣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执政骨干赢得人心、引领社会发展的道德追求。

大德还具有方向性的价值取向,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肩负着引领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前进方向和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责任。干部是党的干部,因此必须不断增强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始终保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把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落实到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识和精神境界。

1.2 公德:规范和调控公共权力运行的职业道德

中国道德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崇公重公传统,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也把“公正廉洁”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而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中的“公德”发展出了全新意涵。

习近平指出:“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1]342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习近平对于守公德的论述是以公共权力为主线从三个逻辑层次展开的。首先,“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针对权力来源所作的界定。领导干部作为公共权力行使者、社会资源分配者,首先应当认识到自己行使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必须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厚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政理念。其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是针对权力运行过程所作的界定。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权力“姓公”不“姓私”,是公器不可私用,因此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再次,“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是针对权力服务目的所作的界定,要求公共权力行使者自觉服务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锚定“人民幸福”这个“国之大者”,切实把权力用来造福人民。由此可见,“公德”是调控领导干部行使公共权力的道德,包括公仆意识、公正用权、为民造福三重内涵。

公德含蕴人民性、公共性、服务性的价值要求。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决定的,根源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属性。我国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干部行使的权力,是按照法定程序、受党和人民委托代理行使的,是党和人民委托的责任。保证权力的人民性,构成了领导干部恪守公德的首要价值要求。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16]68,因而包括党内权力和国家权力在内的一切权力,都是真实的公共性的权力,领导干部行使手中的权力,既要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要求,又要服务于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目的,必须始终确保权力的公共性、服务性。习近平反复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公仆,一要为公,不能有私心;二要为仆,不能有官气。”[17]64这个论断揭示了公德以人民性为源头、以公共性和服务性为两翼的三个价值要求,构成了树立“心底无私天地宽”正确权力观的整全性的价值规定。

那么,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中的公德是否包含社会公德方面的内容呢?这大可不必由于名称相近而将二者混为一谈。因为这并不符合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原义。第一,从内涵上看,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与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中的公德内涵相去甚远。第二,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中的公德与社会公德二者的调节对象、精神实质也并不相同。从道德调节对象来看,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中的公德是对担任公职、行使公共权力的从政主体提出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则是对全体公民提出的道德要求。从精神实质来看,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中的公德本质上是从政主体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则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中的公德绝非社会公德。当然,两者在公共性价值追求方面具有趋同性。也就是说,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中的公德,是意欲通过道德调控确保权力的公共性,它们与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一起,调控着公共权力的规范运行;而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社会公德,则是意欲通过道德调控实现社会活动领域的公共性价值追求。一言以蔽之,二者的道德内涵、调控对象、调控领域有所不同,然而在道德价值追求方面却有一致性[18]。

1.3 私德:强调道德信念和道德定力的个人品德

习近平指出:“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1]342领导干部的操守和行为,是指个体化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品行,要求其在日常生活中具备崇尚道德的意识和遵德而行的定力。可见,领导干部的私德本质上是个人品德,具有个体性、基础性、本源性的价值要求。

个体性的价值要求是由领导干部身份或角色的多元性决定的。领导干部既是普通人,又不同于普通人。领导干部之所以不是普通人,是因为他们肩负党的历史使命、掌握公共权力,其道德客观上发挥着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作用;领导干部之所以是普通人,是因为他们也是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是普通的公民,没有任何特权。在安身立命、家庭生活、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承担相应的道德义务。习近平强调,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19]7。显然,私德是做人做事的道德,是针对领导干部公民身份提出的个体性的道德要求。

基础性的价值要求是由从政主体道德义务的互动性决定的。领导干部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那么在政治生活、行政生活中遵德而行就具备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反之,如果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不健康,则很有可能会影响政治道德的坚定恪守和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领导干部的私德是基础性的道德。

本源性的价值要求是由从政主体成长的历时性决定的。众所周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原则之一。普通公民在成长为领导干部之前所具备的道德认知、道德品质和道德定力,构成了锤炼政治品质、养成职业道德的先在条件。假若普通公民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那么较高道德素质的从政主体便有了源头活水。从这个角度看,民德的质量实际上也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政德的质量。

综上可见,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重要论述所建构的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德、公德、私德,并从这三个方面确立了全新的道德内涵和价值要求,是一个与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相协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法律规范相衔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德建设内容体系。

2 形成政德建设理论体系的新构造

道德结构是指道德体系或道德形态内部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活动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或组织方式。随着对政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政德调控的系统性、政德规范的清晰性、政德评判标准的具体性更加受到重视,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中的政德结构因此越来越完备。

2.1 政德构造:“三德同源”的道德谱图

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方式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20]222。道德观念、伦理范畴只不过是按照物质生产建立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或抽象表达。因此,大德、公德、私德这些道德观念和伦理范畴,也只有深入新时代领导干部的社会关系中才能清晰阐明其创制机理。总体来看,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在客观上存在三种重要的社会关系需要进行道德调控。首先,领导干部是党的干部,客观上存在从政主体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调节这种关系的道德就是大德。其次,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的行使者,调节这种社会关系的道德就是公德。再次,领导干部还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公民,客观上存在着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等其他社会关系,调节这些社会关系的道德就是私德。

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中的政德构造,可以借助光学谱图来理解和把握。如果把政德喻为可见光,领导干部的身份或角色喻为观察棱镜,大德、公德、私德便是政德(可见光)通过身份介质(棱镜)后呈现出来的三个连续分布的“道德谱图”。用这样一个比喻旨在说明:政德,一德而已;析言之,则有大德、公德、私德之分。三者既并行不悖、不可偏废,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构成了对领导干部进行道德调控的完备体系。

从三者并行不悖、不可偏废的角度分析,领导干部立政德,要同时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些要求与新时代理想政德人格即好干部的标准内在贯通。习近平指出,好干部的标准是具体的、历史的。在新时代,“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1]412。根据前文所述新时代政德的主要内涵和价值要求,可知“信念坚定”针对理想信念、党性修养而言,与“大德”内在相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围绕领导干部从政履职各个方面展开,与“公德”相互贯通;“清正廉洁”是领导干部为官从政的底线,同时也包括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廉洁交友等方面的要求,与“私德”彼此契合。这样,大德、公德、私德构成了严密的政德结构体系。

从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角度分析,作为政治品德的大德,属于信念伦理的范畴,在领导干部立政德的过程中,大德与政治方向密切相关,明大德是领导干部立政德的核心;作为职业道德的公德,属于责任伦理范畴,在领导干部立政德的过程中,公德与权力运行密切相关,守公德是领导干部立政德的关键;作为个人品德的私德,属于美德伦理的范畴,与领导干部社会生活中的做人做事密切相关,严私德是领导干部立政德的基础。

将新时代政德的伦理结构与中国传统的“官德”和西方现代行政道德比较,能进一步彰显其创新性、独特性。中国传统的理想政德人格即“君子人格”具有层系的性质,是由“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构成的整体。不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22]153。“修身为本”的理论设计,把个体性的道德奠成了从政道德的核心、关键和基础。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一直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俭与奢、亲与清的关系,提倡“为民”“克己奉公”“清廉”等价值理念,传承正家规、严家风、重家训的优良传统,弘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艰苦朴素、甘于奉献的革命优良作风[23]。这些政德建设的内容既有传统优秀政德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在超越传统政德文化和赋予传统政德文化新内涵,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立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德文化,实现了传统从政道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现代西方国家的从政道德或从政伦理,关注点侧重于对行政权力进行道德伦理的调控或监督。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对政德的要求存在显著不同。此外,西方各国有关从政道德的主流理论对于个人品德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的西方国家甚至没有从从政道德建设的角度专门针对从政主体提出家庭生活、社会交往方面的道德要求。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则明确提出,领导干部严私德绝不是道德苛求,而是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职责的内在要求。显而易见,新时代政德建设体系既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政德文化精髓,又区别于“修身为本”的传统官德,既借鉴了世界各国从政道德建设文明成果,又不同于他们仅仅针对行政权力进行道德调控的行政道德,是极具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从政道德理论创新。

2.2 政德规范:忠诚、干净、担当的统一

道德规范是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普遍规律的反映和概括,是判断具体行为道德与否的标准,是道德结构的核心构成。在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重要论述中清晰的政德规范逐步构建成型。

习近平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24]520。可见,忠诚是大德的核心规范,在对象指向、实践要求方面有明确的界定。从忠诚对象的具体指向来看,对党忠诚,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忠于党、忠于党组织、忠于党的事业。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党组织等同于领导干部个人,对党尽忠不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尽忠”[25]769。“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26]189这凸显了新时代政治忠诚观念与传统政治忠诚观念的根本区别,前者是基于远大理想和共同信念的组织忠诚,后者则是人身依附性的忠诚。从实践要求看,忠诚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而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要求领导干部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以行动践履对党忠诚。

习近平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24]520。领导干部造福人民的途径,集中体现于用对用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积极担当作为,达到造福人民的目的。因而,担当是公德的核心规范,在为谁担当、担当什么、如何担当等方面有着明确的要求。首先,领导干部的担当是为人民担当,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确保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服务。其次,担当就要谋事干事,既履行法定职责,又按照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苦干实干、知重负重,还要敢于斗争。再次,实干担当要做到把干净和担当、勤政和廉政统一起来,勇于挑重担子、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27]316。

习近平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24]520。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中的私德本质上是领导干部的个人品德,《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包括“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在内的个人品德内容,也是领导干部私德的重要方面。不过,领导干部身份或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严私德必须为其承担党的历史使命、规范公共权力运行服务。廉洁自律因而构成了领导干部私德最为核心的规范。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在之前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基础上拓展了范围,明确提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整体性要求,包括“廉洁修身,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这种拓展是把“干净”确立为领导干部私德规范的关键依据。当然,领导干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还包括教导身边的人遵守法规,明白党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引导亲属子女坚决听党话、跟党走[28]。

综上所述,可知新时代领导干部选任原则中的“德才兼备”具备了新的内涵。其中,“高素质专业化”是领导干部“才”的标准,“忠诚干净担当”则是“德”的规范。具体来说,衡量领导干部是否立政德,主要是看大德方面有没有做到“忠诚”,公德方面有没有做到“担当”,私德方面有没有做到“干净”。这就把政德建设与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在目标和要求上统一了起来,确立了新时代的理想政德人格及其实现途径,进一步推动了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的系统化、完备化。

2.3 政德标准:大德、公德、私德内涵的具体化与系统化

清晰的道德评判标准,是督促从政道德主体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将道德他律转化为道德自律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从政道德的具体要求进行了系统论述,为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确立了客观标准。

对于领导干部怎样才能做到恪守对党忠诚的大德,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进行过强调。他指出,在和平时期,党员、干部是不是对党忠诚,主要看“能不能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不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能不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能不能坚持党和人民事业高于一切,自觉执行组织决定,服从组织安排”等[24]525。由此可见,对党忠诚的评判标准,体现在领导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和严格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际行动之中。

担当是领导干部守公德的核心规范,其标准是多方面的。在思想认识方面,重点看领导干部有没有认识到担当就是责任,有没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体现为领导干部牢固树立起肩负政治责任、历史责任和工作责任的思想意识。在实际行动方面,主要看领导干部是否做到“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21]416,体现为用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领导干部是否有担当,还特别要看在重大事件和关键时刻的表现,“面对大是大非敢不敢亮剑、面对矛盾敢不敢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不敢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不敢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不敢坚决斗争”[29]380,体现为敢于斗争、敢于担当。

评判领导干部是否严私德,就是要检验领导干部有没有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切实做到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廉洁交友。廉洁修身,要求领导干部“守住生活关,培养健康情趣,崇尚简朴生活,保持共产党人本色”[30]。廉洁齐家,要求领导干部“要守住亲情关,严格家教家风,既要自己以身作则,又要对亲属子女看得紧一点、管得勤一点”[30]。廉洁交友,要求领导干部为了完成党和人民事业,在广交天下朋友的同时坚持交往有原则、有界限、有规矩。

综合来看,大德、公德、私德的评判标准的建构已经迈开了坚实步伐,取得了一定成效。新征程上,理当立足现有基础,把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评价实践做法逐步上升为清晰的评判依据,为引导领导干部崇德向善助力。

3 作出政德建设方法体系的新设计

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的原创性贡献还体现在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重要论述对领导干部立德方法的整体性设计上。事实上,习近平关于“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论述,本身就点明了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政德必须经由“明”“守”“严”而立。其中,“明”要求理论上清醒,侧重于思想认识,强调加强教育引导;“守”要求行为上遵守规范,侧重于规范约束,强调完善制度建设;“严”要求内心的自觉,侧重于精神自律,强调注重实践养成。“明”“守”“严”的立德要求,体现了崇德的引领性、律德的指导性、修德的操作性,为把政德内容和价值要求内化为精神信念、外化为行动自觉设计出了一套整全的方案。

3.1 政德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习近平在兼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期间就指出,在培训党员干部工作中党性教育是重要任务,要重视抓好这几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二是尽职尽责干工作的教育”;“三是道德情操的教育”(1)参见2015年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习近平关于党校工作重要论述专题摘编》第69-70页内容。。可以说,这三方面的教育也就是针对领导干部的大德、公德、私德的教育。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要抓好党员干部思想教育这个根本任务,“要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毫不放松加强党性教育,持之以恒加强道德教育”,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26]181。《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提出:开展政德教育,引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追求高尚情操、坚守道德底线、远离低级趣味、引领时代新风[31]。为此,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教育在内容安排、方法创新、资源开掘等方面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完成了系统性重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与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相关的教育培训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强化。党中央先后开展了5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党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助推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德修养。各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除开展政德专题教育以外,还组织开展了以党的理论教育、党的宗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章党规党纪学习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内容分量、课程比重明显提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树立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对事业的责任感、对人民的情怀感为主要内容的情感教育开始探索实施,不仅有利于提高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更加符合政德教育的规律,提升了政德教育的成效。与此同时,职业道德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法治思维教育、廉洁家风教育等被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

为了提高政德教育实效,《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提出了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教学方式的任务。按照或者参照该条例,各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更加重视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互动式教学在政德教育培训中的运用。同时,政德教育资源开发方面也有新的进展。在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运用和激活方面,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理念,采取了许多新举措。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32]143。为了用好用活这些政德教育资源,党中央提出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以提升领导干部防腐拒变的免疫力,并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所包含的内容,强调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参与新时代政德建设。传承革命文化和利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道德资源,对于新时代政德建设大有裨益。在依托红色资源提升领导干部道德情操方面,诸多承载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崇高风范的文章、诗文、家书、故事、遗迹被广泛运用于党员干部政德教育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先进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道德风范等内容,成为新时代领导干部见贤思齐、砥砺政德的文化养料。

3.2 政德保障:建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政德制度体系

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33]333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对于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统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积极探索把从严治党和依法治国实践成果转化为从政道德制度规范,力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新时代政德建设制度体系。

一方面,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党中央修订或出台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为领导干部树立了道德高线,《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了领导干部的道德底线。《中共中央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提出了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的任务,明确了“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全新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等党内法规,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权力运行进行了详尽规定。这些法规制度的出台,标志着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高效的党内法规实施体系业已形成,为新时代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供了制度遵循。

另一方面,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新时代政德建设的法治保障更加坚实。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针对“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29]272-298等进行了部署。党和国家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其中不少修订和颁布的法律法规与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密切相关。如《关于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工程的意见》对新时代职业道德主要内容进行了增补,明确以“坚定信念、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依法办事、公正廉洁”为新时代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规定,监察委员会第一项职责就是“对公职人员开展廉政教育,对其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以及道德操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这些法律法规为新时代政德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为政德建设法治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夯实了基础。

3.3 政德养成:内在修德与外在行德相结合的为政之道

习近平指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实践能力”[32]137。可见,新时代在加强政德建设的过程中,提高领导干部自觉践行大德、公德、私德的能力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笃行“三严三实”、“多积尺寸之功”等诸多新理念、新举措被提出,为领导干部政德实践能力的提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习近平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员正心修身的必修课[15]141。“心学”本是一个传统的道德概念,“致良知”是其最初的内容。在新时代,“心学”的内容以及修“心学”的方法都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从内容上看,共产党人的“心学”指的是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正心”是端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从修“心学”的方法来看,习近平着重强调了两个方面。首先是通过读书学习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多读书,修政德”是习近平很早就提出的修德主张[34]175。领导干部读书修德,就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怀德自重、正心明道的力量。其次是要求领导干部坚持开展思想政治体检,经常同党中央要求“对标”,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同先辈先烈、先进典型“对照”,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不断坚守使命、担当使命。

习近平指出,“三严三实”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也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19]466。无论是从主要内涵还是从价值目标看,“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都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立政德要求有着内在相通之处。具体来看,严以修身是对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出的要求;谋事要实,强调的是对党的事业负责,从实际出发谋划党的事业、开展党的工作。这两者都是明大德的体现,是对党忠诚的体现。严以用权是对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提出的要求;创业要实是对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负责、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的强调。这两者都是守公德、用好权力造福于民的体现。严以律己是对心存敬畏、勤于自省、为政清廉提出的要求;做人要实强调的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事老实、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这两者都是严私德,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事的体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三严三实”是领导干部提升政德修养的有效方法。新时代领导干部完全可以把“三严三实”作为立政德的座右铭,在从政实践中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对标对表,用“三严三实”要求鞭策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德修养和行德能力。

习近平还提出了具有实践操作性和修德指导性的“多积尺寸之功”的新要求。首先,区别于传统中国某些学派凌空蹈虚的政德修炼路径,“多积尺寸之功”强调通过实践来提升政德。习近平指出,“共产党人的修养不是靠面壁坐禅获得,而是靠实践的积累、升华”;“共产党人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提高修养,同时也获得事业的成功。在实践中提高修养,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是共产党人建功立业应遵循的重要原则”[35]46。其次,“多积尺寸之功”提出了积小善以成大德的渐进立德方法。习近平指出,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其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领导干部立政德,要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即便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也能按照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1]343。也就是说,“多积尺寸之功”要求领导干部从实践入手、从小处入手加强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政德修养,增强防腐拒变的免疫力、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力、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力。

4 结论与讨论

纵观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不难得出结论:善政是实现善治的关键,政德是达成善政的基础。领导干部作为执政骨干和关键治理主体,其从政道德关乎党风政风民风、关乎国家治理成效,意义重大,需要高度重视。正因如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借鉴世界从政道德建设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建构了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以此作为领导干部坚定政治信仰、规范权力运行、提升道德情操的行动指南。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理应更加重视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其一,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重要理念,把握以德治党的理念和规律,事关“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回应。这要求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继续把新时代政德建设的实践持续推向深入。其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在此种情势之下,我们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尤其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以更高的政德水平引领各项事业发展。其三,新时代以来中国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经济发展的转型、政治体制改革的加快、互联网新媒体的日益普及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推动着社会的价值理念、道德理论发生着“解构”再“重构”的动态变化,伦理道德被型塑成了多元且不稳定的结构。各种道德理论交流交融交锋而呈现出的复杂思想文化生态,影响甚至干扰了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主流道德理念的植入和内化,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任务艰巨而迫切。其四,从政德建设的现实状况看,当前党员干部队伍的政德状况虽然总体上是好的,但少数领导干部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不作为乱作为、不严不实等问题,也有领导干部存在着政德意识不强、政德定力弱化的情态,与新形势新任务、党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加强政德建设、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是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题中应有之义。

上述现实也提出了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角度思考新时代政德建设的新课题。从理论上看,是否有必要进一步突出政德建设地位,将之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使之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并列?是否诚如有些学者所言,要进一步加大党和国家的道德立法工作,推动《中国共产党道德法典》《国家道德法案》等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加快实现从政道德的法治化?这两个问题的理论答案,只能结合新时代政德建设推进的实践才能逐步给出。无论进行何种理论回应,我们都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给我们提出了加强政德教育、优化政德考评、改善政德监管的现实任务,给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的现实要求。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各级领导干部理应按照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的要求,切实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断提升对党忠诚的信仰之力、为民造福的担当之力、做人做事的人格魅力,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与党中央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坚实的道德支撑。

猜你喜欢
大德政德私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述评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长
大德歌·冬景
上任去任 皆莫放任——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私德教育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的“先后”
积微善,成大德
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思考
政德修养莫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