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重杰(山东省荣成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山东 荣成 264300)
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文明振兴需要人才的宣扬与传承,组织振兴需要人才执行,生态振兴需要人才维护。对此,应实行科学的人才振兴战略,通过一定政策为乡村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切实提高乡村治理效果。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更多流向城市,城乡关系失衡,以致乡村陷入发展困境,传统的乡土文明逐渐瓦解。
人才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但当前农村并未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缺乏激励政策,无法调动人才建设农村的积极性。还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很多人才来农村后会很快离开。农村还存在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老人与儿童占比较大,年纪较大的老人存在较深的传统农业观念,无法全面理解现代化农业知识,知识结构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农村还缺乏可行的人才培养机制,无法持续提升重要岗位人才的综合素质,发展动力不足。
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为社会提供必需的粮食,只有在满足农业生产的前提下,才可以出现剩余劳动力,并向非农业行业转移。但若在没有满足农业生产效果的前提下,便开始转移劳动力,则会影响农业整体发展,甚至危及整个社会经济。中国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大多为青壮年,属于农村的高素质劳动力,以致农村出现劳动力短缺、素质下降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当前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保障制度更为完善,就业稳定性较强,这使得农村劳动力更愿意向城市转移,甚至会产生厌弃农村的心理,这导致大面积农地撂荒。青年农村的流出也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传统农村结构受到影响,机械化技术无法得到全面普及,农村生活逐渐萧条,农村内在发展动力被抽空,出现空心化问题。
当前乡村人才素质较低,现有人才队伍无法满足乡村快速发展要求,农村继续教育较为落后。且乡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存在脱节,以往仅注重种养技术的培训内容陈旧落后,缺乏创新。同时,乡村缺乏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无法真正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能根本性满足农业转型要求[1]。
第一,建立多样化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综合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工作,对内应因地制宜培养乡村人才,尤其加大对本地务农创业年轻劳动力的培育工作,打造符合当地特色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经纪人、文化能人等队伍。辖区内干部应采用动态管理方式,优化新招录人员结构,优化基层领导班子,优先提拔一线工作、政治素质突出、业务素质过硬的干部,在年龄层面,形成老中青的层次对接。对外则主动吸引人才,城乡关系的变化意味劳动资源的双向流动,为了实现乡村振兴,不能仅依靠对内培养人才,还应坚持弹性引进机制,为人才回乡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设计适合回乡人员投资建设的项目,吸引技术、人员、资金回流乡村。为了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还应完善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统筹等制度,减轻返乡人才的生活压力,使其将更多精力用于建设新农村工作。且还应保障返乡人才子女教育资源与条件,使更多人的孩子接受职业与高等教育,为返乡创业人员创造良好环境。第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制度,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鼓励地方人才研究农业科技,更好的服务乡村民生。为了增加发展动力,还应设立科技人才兼职取酬制度,允许科技人员适度获取兼职报酬,缓解自身经济压力,调动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2]。
第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阳光工程,由政府财政拨款,组织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农机大户、种养大户、乡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等进行技能培训工作,打造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企业家。培训期间应引入多样化方式,多渠道引入精细化、专业化培训内容,将有经验、有头脑的农民发展为现代农业生产能手。或者通过雨露计划开展致富带头人、村干部、村内能人的综合培训工作,提升劳动力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培训期间,除了应帮助人口脱贫,还应注重扶志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形成正确的脱贫致富理念,激发贫困对象的脱贫意愿。雨露培训期间,应结合培训对象的实际学习需求,调研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记载基本信息,准确把握培训方向,完善培训内容。为了保证培训针对性,还应强化培训监督,丰富实质性的培训内容,最大化的利用现有培训资源。完成培训工作后,还应及时进行后续跟踪管理,为每个受训个体建立台账系统,包括后续就业、薪酬收入、继续教育需求等情况,并在后期发展中及时指导,夯实培训效果。整体培训期间应综合理论与实践知识,构建完善的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通过田间地头现场传导技能。
第二,开展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活动,联系实际做到一对一指导,开展专业能手面授理论讲课、技术骨干传帮带等方式,帮助返乡农民找到合适自己的乡村市场。期间重点开展返乡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为每个村庄培养带头人,带动更多青年在现代农业中致富。培训期间应开展诚信经营及法制教育,确保农民合法致富,还应开展责任感教育,督促领头雁投身乡村公益事业,为农民与乡村谋得更多福利。
第三,以技术需求为导向,开展乡村技术人才培训活动。与高校合作,定期组织教师、科研人员担任科技指导员,深入乡镇、企业进行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多方带动,确保科技资源覆盖乡村,加快乡村科技驱动创新[3]。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为了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相关部门应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第一,农村人才培养教育属于新型行业,从业人员较少,工作人员数量较为短缺。此时政府部门应增加支持力度,设置合理的鼓励政策,并在薪资待遇与岗位编制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更多高端教育人才积极参与乡村培训工作。第二,相关部门应注重拓展与优化乡村产业师资队伍结构,在注重发展农业技术的前提下,增加农业经营、农业管理、农业金融等方面的教育者,扩大农民知识面,通过建立更专业全面的师资队伍,满足农村人才多样化培养需求。除了对外引进专业的师资人才外,还应重视当地本土人才,丰富师资队伍,以带强产业、发挥技能,促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尽早完成。
为了吸引并留住人才,相关部门应优化农村的就业环境,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以提高技术人才的就业满意度。首先,相关部门应强化认识,充分重视人才强农战略的实施,并针对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制定资金预算,扩大各项政策。其次,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大人才资金投入力度,给予经费,鼓励人才跨区域学习交流,引进经验。为了加快农业技术研发速度,应给予相关工作人员优厚待遇,调动积极性。最后,应为新型职业农民设定专项经营扶持资金,在财政补贴、金融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其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期间应尤其注重优化乡村金融信用环境,将运营状况良好的村镇银行接入征信系统准入审核与给予政策许可,开展乡村人才保险保障与农业保险项目,切实保护农民经济利益。且金融服务还应引入电子技术,将助农取款服务点与村级电子商务站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合力促进普惠金融的良性运转。
人才强农措施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广期间占据重要作用,为了在农村积极推行现代农业手段与现代化管理方式,应实行科学的人才发展方案,为乡村留住并吸引人才,进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