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传统农机的融合发展

2023-01-03 05:51:06刘广清山东省单县莱河镇便民服务中心山东菏泽274300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15期

刘广清(山东省单县莱河镇便民服务中心,山东 菏泽 274300)

目前,中国很多地区在农机产业与装备等方面不够平衡,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也能真正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环节,借助信息技术也能真正促使农业机械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也为农业机械与先进科技进一步融合夯实基础。其不仅可以充分保证农业机械设备实际供给水平,也能促使现代农业朝着更加高质量的方向不断发展。

1 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出现,跨界新业态也在不断涌现,目前的农机新业态已形成较大规模。从历史实践能够看出,信息化技术与农机推广的不断结合,对农业现代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为信息化与农机化,而后者除了决定整体机械化水平之外,还充分体现在两者的融合程度之上,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能够促使中国的农机事业朝着高质量方向不断发展,也为农机化建设水平提供了衡量的标准,两者融合能够真正从生产层面促进智慧农机的进一步发展,从关系层面促使农机推广模式朝着新方向不断发展[1]。因此,在开展两化融合研究时,既要保证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也要互相做到优势互补,两方面融合不仅只是单纯的农机化技术与新技术融合,而是涉及管理服务、农机制造、技术推广等的系统性工程,这些工程模式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以及全球定位GPS的“3S”技术,促进多方共赢。

2 农业机械与信息技术融合面临的问题

2.1 农机信息化融合区域和结构发展不相适应

与国外农机发展水平相比,中国地域十分辽阔,不同地区其对应的生产条件也存在较大差异,农作物种植区域与种类繁多而复杂,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地理环境差异,这种多种类农作物的方式也决定了农机设备需要适应更加多元化的实际需求。比如对于丘陵地带或山地来说,在已有地形地貌条件下开展的农业生产无法实现规模化,很多大型机械设备都无法真正进入这部分地区发挥实际价值。加之这部分地区本身的经济就比较落后,存在信息闭塞等情况,对农业信息化发展也缺乏足够支撑条件,因此农业机械很难在这些地区得到真正大规模应用,从而使得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2]。具体来说,中国西部地区农机信息化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而山地丘陵地区农机信息化水平也低于其他平原地区。除此之外,农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机械设备信息化程度也显著低于农业种植,很多终端农机设备数量较多,这些设备与智能设备的差异较大,拥有的作业功能十分单一,其适用性不是特别理想。

2.2 农机生产企业与农民群众对农机信息化缺乏正确认知

受到生产规模等因素影响,中国的农机自动化信息设备还相对较少,即便是很多产品在被研发出来以后,也无法真正在很多基层地区得到广泛推广。站在农机生产层面上说,大部分农机生产企业并没有重视经济效益,对农机信息化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并没有充分明确自动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发展方向,企业未意识到这些智能化其实就是主要发展方向,进而忽视农机化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际价值。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中国信息化农机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范围不够广泛。

2.3 科学技术研究有待深入及加强

目前,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研究水平相对较低,形成的集成体系也不够完善,不论是关键技术还是智能机具都未能真正形成以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配套系统。从中国农业发展状况来看,在很长一段时间主要还是依靠国外先进技术,因此中国的自主创新技术也比较缺乏,并没有以自主创新性的技术作为有效支撑。这种高技术的缺乏,在智能化机械设备液压驱动系统、总控系统方面尤为明显,依赖国外进口程度较高[3]。除此之外,受到技术等众多因素限制,中国高端信息化农机产品在实际使用时也容易面临较多安全隐患,存在作业率较低的问题,不管是生产效率还是生产质量都无法满足实际要求。正是由于作业质量不够高效的问题,在实际运行时容易出现不同程度故障,加之本身的农机技术与农机系统不够完善,后续的配套服务也不够高效,因此智能化农机设备无法真正扩大作业规模,导致农业生产当中的智能化机械设备应用存在较大干扰。

3 农业机械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趋势

3.1 逐步增加资金投入

首先,设置购置补贴,对补贴范围内的粮油农机作业服务组织、个人以及家庭农场给予一定补贴,凡购买收割机、加装秸秆切碎装置、秸秆粉碎还田机以及二次割刀装置等相关器具的,可以在原本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之上给予更多的财政补贴。第二,创建补助政策,对于通过省市验收的智能示范基地、农机农业融合基地以及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可以根据一定投入比例进行补助。第三,服务补助。对于部分存在安全威胁的联合收割机、作业拖拉机、插秧机、粮食烘干机等其他农业机械,要给予一定财政补贴[4],在选择保险费用财政补贴方面,主要包括人员意外伤害险、第三者责任险以及附加自燃险,通过上级补贴的方式,给予更多补助。但是在根据区级试点补助时,其比例不得大于总保费的50%。

3.2 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管

积极推进“平安农机”优化活动,加强农机安全监理示范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农机牌证管理,稳步推进农机实地检验、高耗能农机报废更新工作;重视农机安全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各类事故应急演练,使有关人员事故处理能力、农机安全意识都能得到有效提升;完善农机人员信息互通保障体制,对于禁止、限行的拖拉机采取强硬措施,坚决做到清零退出,使农机安全生产得到有效保障。

3.3 推进农业机械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

现代农业的最基础保障之一就是农业机械现代化,这也反映出农业现代化水平最核心的标志,关系到农业生产条件优化、提升农民群体经济收入的核心环节。从未来能够看出,农业机械化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应将信息技术与各领域互相融合,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数字化、智能化与网络化水平,其中在信息技术发展中,电子装配技术是最为典型的信息技术,对世界发达国家来说,该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能够充分整合智能监控技术与农业机械,能使农业机械作业真正实现全程高效监测,让机械设备的运行方向与运行目标得到有效掌控。而实现拖拉机生产与电子装配信息技术的融合,能真正保证拖拉机朝着无人驾驶、智能化以及网络化的方向不断发展[5]。除此之外,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不断应用的当下,中国未来的农业生产过程也会积极应用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各项先进的数据处理系数系统对相关数据进行科学调整,能让农机设备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将获取的信息都能真正运用到自动化系统终端,使农业驾驶人员、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也能充分掌握农业机械设备的实际数据形式。通过各项数据图形对农业生产状况进行动态化以及实施化监测,也能使技术人员更加科学地了解农业机械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以及作业效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出现,为传统农机升级转型奠定了全新技术基础。相关人员要全面掌握传统农机械与信息技术融合面临的问题,结合信息技术与传统农用机械的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措施,确保农机的升级换代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