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标准农田数据库“一张图”的分析与探讨

2023-01-03 05:51:06甘肃省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站甘肃兰州730046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15期

李 振(甘肃省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站,甘肃 兰州 730046)

近年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作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同时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形势,提出了统一的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的管理新机制。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针对农田建设的统一“上图入库”,该文经过近三年省级层面农田数据库的构建工作,开展分析与研究,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的建议对策,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信息化监测监管、确保“良田良用”夯实基础,对构建高标准农田数据库“一张图”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标准农田数据库现状

1.1 高标准农田数据库的内涵

高标准农田数据库是耕地基本信息数据库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地理信息系统,其与传统信息系统最大区别是其建立在空间地理坐标基础之上,不仅仅是文字报表数据,更精确的定义了位置、面积、高程、深度等空间地理属性,结合了测绘地理学、地图技术以及遥感和计算机科学,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的领域。把数字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数据库的查询统计分析有效的集合在了一起。

1.2 地理信息在农业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国内农业地理信息发展较快,农业行业仍存在起步晚,差距大,基础弱的情况。东部发达省份,试点先行,大力投入,上海建成了智慧农业联控中心,浙江、江苏依托原有基础成立了省级农业大数据中心。中西部甘肃省探索建设高标准农田省级数据库管理系统,其他省份农业地理信息建设工作仍处于传统文本报表数据的管理模式,现阶段已无法满足精细化农田管理的动态监管需求。

1.3 高标准农田数据库的应用方向

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优先选择建设在基本农田、其次是建设在粮食生产功能区与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再次是优质农田。同时要兼顾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调整、耕地质量提升评定、新增耕地核定、国土变更调查。高标准农田数据库已不是单独的应用于农田建设这一项,而是参与到与耕地基本信息相关的各个环节中去,体现出了应用方向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2 构建高标准农田数据库存在的问题

2.1 涉及行业较多,数据整合困难

各地农业部门充分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重大政治任务这一契机,与相关部门开展数据互通共享“三调”、农经权、行政区划、基本农田、耕地质量;2011~2018年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等数据,呈现出多样复杂、综合集成,由于多个职能部门实施,存在一定程度的行业壁垒,互通共享意愿不强,整合难度较大。国家尚未核定公布数据,多为阶段数据,且都在按要求开展数据更新,共享后时效性较低,不能真实准确反应耕地信息现状,无法持续有效使用。

2.2 缺乏传输手段,限制功能发挥

按照建设数字中国的规划理念,结合目前信息系统的发展模式,构建信息数据库的多为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模式,目的是实现信息的即时传输,异地网络上报管理。由于基础数据主要为地理信息、上图入库坐标格式,涉及国家秘密与工作秘密,而且没有专用涉密网络,也缺乏对该类数据进行网络加密传输的技术手段,目前数据的获取只能够采用“专人专送”的报送方式,数据库“单机”脱网方式运行,导致功能发挥受到很大限制。

2.3 专业程度较高,人才队伍缺失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量、资金管理、预期效益等信息易于掌握,农业农村部门工作人员可单独完成信息填报。上图入库、数据管理及更新维护需要较高程度专业知识,其中涉及到图斑绘制、空间分析、地类统计、坐标转换、影像判读等工作时,由于历史及职能分工的原因,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没有相应专业的人才队伍与技术支撑机构,几乎完全依托于第三方技术单位去实现,对数据质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无法进行监管,导致出现上图入库数据格式质量不高、空间位置不准确、地类符合性不达标、立项申报、竣工、验收三个阶段上图入库数据入库严重滞后等现象。

2.4 数字化理念融入不深,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当前国家数字化建设高速发展,但是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因过去长期从事于传统农业产业工作,还未将数字化理念深入融入农业农村发展的管理体系,缺乏决策实施的智力支持,未形成适合农业农村数字化产业主体良好发展环境,国家数据共享开放政策还未制定,共享互通目录清单尚未出台。各级政策支持重点仍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建设全流程信息化监测监管重视程度不高,支持力度不够。

3 高标准农田数据库的优势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上图入库数据基于空间地理位置的可视化,同时呈现电子地图、遥感影像、图片与文本表格等数据,利于决策部署;集成多种数据,互联互通、实时空间分析、综合化管理;各类报表、图形数据逐级上报,自动汇总审核。实现数据格式标准化;设计功能模块,智能化开展空间数据分析,生成多种多样的图表文档;精准定位项目实施位置、规模,地类,有效杜绝项目重叠与虚报虚列,应用遥感影像比对分析,进行实地精准监管。

4 发展机遇及建议对策

4.1 随着政府职能深化改革的持续深入,乡村振兴战略贯彻实施,数据互通共享脚步的加快,互通共享门槛降低,壁垒消除。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结合机构改革,职能设定工作的开展,尽快设立农业大数据中心,作为该项工作的核心技术支撑服务部门,统筹协调,调用整合高标准农田数据库所需的各类基础数据。

4.2 农业现代化与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不会只是一个口号,“新基建”中各类大数据中心建设部署也不是一纸空谈,数据传输保密技术的提高,助力实现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数据的网络直报、异地更新与动态监管,充分发挥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功能。

4.3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以此为契机,通过公开招考,引进测绘地理信息相关专业人才,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建设高标准农田数据库建设领域的人才梯队,解决人才缺口。协同科研机构、高校、高科技企业共商共建,突破技术难点。培养造就一批农田信息化领域的工程师,管理人员,解决专业人员匮乏的难题。

4.4 各级政府层面加强政策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投入、协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保障组织实施,形成基础数据自下而上汇总整合的组织构架,成为实现全省乃至全国高标准农田数据库“一张图”的有效支撑。

5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是推进高标准农田数据库构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该顺应时代趋势、把握发展机遇,要统筹谋划,有序推进。积极协调对接其他职能部门实现数据驱动,普惠共享;面向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需求,设立技术支撑机构,引进专业人才,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协同攻关,要着力发挥互联网企业和农业信息化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形成多方参与,合理共建的可期局面,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化监测监管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