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阳区智慧农业发展探索

2023-01-03 05:51:06万吉丽张国栋刘佳音米铁柱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15期

万吉丽,张国栋,刘佳音,米铁柱,王 平*

(1.青岛九天智慧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00;2.青岛袁策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00)

近年来,青岛市城阳区农业特色化、数字化建设不断加快,农产品品牌价值持续创新高,呈现良好局面,但在土地高效利用、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及农业管理和生产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了区域农业发展。

为有序推进城阳区智慧农业建设,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和《中共青岛市委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中央、青岛市委领导的指示,针对城阳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快城阳区智慧农业发展的技术路径。

1 城阳区农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概况

城阳是青岛主城区之一,区域综合竞争力保持全省区县前列,是中国工业百强区、中国创新百强区、中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中国百强主城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1209.63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24亿元[1]。

全区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有家庭承包经营、专业大户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已发展家庭农场200多家,拥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30家,省级8家,区级22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多家,现有涉农龙头企业30家[2],主要集中在品种选育、农药、化肥、土壤调理剂及农产品深加工、萃取等领域。现有重点农业产业园/示范园9家,主要农产品有茶类及果蔬产品,大力发展休闲采摘观光农业,吸引团体旅游,产品以线下销售为主。部分示范园配有现代化数字化装备,包括东崂茶园、鸿得源现代农业示范园、法海寺生态农业园、绿沃川农业等,可实现智能温室、环境监测、水肥一体智能灌溉等。

1.2 发展成果

“十三五”时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将智慧农业作为全面构建“土地改良+智慧农业+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板块,推动智慧农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促进都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培育了青岛国际农业生命智慧谷、华为九天智慧农业全球联合创新中心、青岛九天智慧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基因组育种平台等一批创新主体和平台,研发了海水稻物联网监测系统、农业“后土云”等一批成果。建立了乡村振兴“城阳智库”,加强智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以“九天芯”为核心的智慧农业高端智能装备产业体系及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初步成型。

农业园区智慧化建设稳步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园区中开始逐步应用,东崂茶园、鸿得源现代农业示范园、法海寺生态农业园、绿沃川农业等一批农业园区开展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基于5G+物联网技术,上马街道盐碱地改良和耐盐碱水稻种植取得明显成效,获得山东省5G智慧农业试点示范项目和青岛市“5G十佳示范场景”荣誉。

品牌农产品网络化经营成效显著。建成青岛农产品交易物流仓储产业园,青岛市农产品(直播)电商产业基地落户城阳,农产品产地预冷、分拣、分级、包装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产品线上销售短板加快补齐。运用互联网开展线上营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大幅上升,青岛响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水果地图电商平台年采货量100万斤以上,倒逼城阳蜜杏、葡萄等生鲜农产品进行标准化、品牌化、智能化生产;每日优鲜逐步发展成国内优质生鲜移动电商,成为生鲜领域的独角兽公司,带动农业和食品产业升级。

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引进智慧农业方面领域的博士、硕士30余人,吸纳博士及以上学历创业人才70余人,其中“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江学者”“青岛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尖端人才7人,基本形成了以袁隆平院士团队领军的、以盐碱地改良、植物生长模型建设构建、生命智慧研究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等高层次人才为主的农业人才高地。

2 城阳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城阳区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系列成效,但综合来看,受限于资源条件、产业发展等原因,当前农业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瓶颈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产业总体实力不强,高精尖程度低

农业产值低,生产布局呈碎片化,农业结构尚需优化,优势产业不突出,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不足;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局限,对全区农业发展的提质增效作用尚未显现;三产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低,缺少精深加工,精细高品质农产品供给不足。

2.2 农产品品牌效应偏弱,产品附加值低

现在虽已形成“少山红杏”“山色峪樱桃”“杠六九西红柿”、法海寺农园等一些地方特色农产品及观光园品牌,但总体看,局限在较小的区域范围内,消费群体、市场都比较狭窄,品牌附加值偏低,对外辐射力、影响力和拉动力都还不足。

2.3 缺少产业规划引领,产业融合度不高

对标国内外的智慧农业发展趋势,农业园区、基地利用智慧农业的技术还比较少,嫁接改造力度不大,植入智慧农业元素的步伐不快,培育智慧农业新动能和转型升级后劲不足。在“双招双引”中对智慧农业项目重视不够,本土智慧农业专业人才缺乏,全区智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缓慢。

2.4 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匮乏

区内农业人口总量少,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更少,多为年龄偏大的农业从业者。现有农业从业者对于现代农业科技、现代农业运营整体处于较低的认知水平,具备现代化农业技术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

3 城阳区智慧农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城阳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智慧农业发展,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将智慧农业发展确定为引领全区发展的“五大高地”之一,制定了抢占智慧农业发展高地作战计划,持续指挥、调度、部署。以土地改良和智慧农业为核心,攻克技术、人才和装备智造三大高地,抢占土地数字化、智慧农业增值服务、融合发展和国际贸易互通四大制高点,全面构建“土地改良+智慧农业+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新模式。为促进智慧农业发展,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成立了智慧农业专班,挂图作战

从各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成智慧农业工作专班,全部脱产集中办公,发起抢占全球智慧农业高地攻势。由区级领导牵头,对智慧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进行研究解决,推动智慧农业发展。采取落实机制,研究制定了《抢占全球智慧农业产业高地作战计划》,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细化项目清单,挂图作战。对遇到的难点和堵点问题,采取“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明确要求,限时化解。

3.2 确立了“三核三区”布局,分类发展

以青岛国际农业生命智慧谷、华为九天智慧农业全球联合创新中心和山东产研数字农业研究院为三个创新极核心。构建了东部智能生产示范区、中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示范区、西部新型业态培育示范区三区互动的发展态势。

东部智能生产示范区,强化物联网、智能农机具等应用,打造集实时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精准作业为一体的农业智能生产示范样板;中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示范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将数据、信息、人才、技术、资金与农业高度融合,打造智慧农业发展的全产业链新生态;西部新型业态培育示范区,重点打造盐碱地稻作系统智能化新业态发展模式,建设以“后土云”为基础的信息服务技术输出总部和智慧农业数据应用总部,引领示范新型业态发展[3]。

3.3 编制了全区智慧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主要任务明确

结合当前全球智慧农业发展趋势及全区农业发展状况与涉农企业发展情况,完成编制《青岛市城阳区智慧农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了城阳区“十四五”期间智慧农业的发展基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定位、规划布局、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作为指导城阳区智慧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搭建智慧农业创新平台、构建基础数据资源体系、推动生产经营智慧化升级及完善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四个方向明确了智慧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从智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智慧农业示范工程、智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三个领域明确了智慧农业发展的重点工程;从强化组织协调、加强政策保障、强化人才支撑、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提出了保障《规划》实施的具体措施。

3.4 推动了智慧农业园区建设,强化硬件支撑

城阳区对主要的农业园区通过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嫁接改造工程,升级改造物联网系统,完成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用水、用肥高效化;完善了农业环境实时监控、电子商务系统、生产追溯系统等设备建设和物联网建设,与市农委监控网络联网运行,园区环境和产品质量的监控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依托智慧农业产业“三大高地、四大制高点”,将智慧农业的创新成果、物联网平台和服务模式关联,并覆盖到全区农业生产、农品商贸、农旅科教以及数字农村示范建设等领域,促进各产业快速协调发展。“九天芯”“后土云”平台持续为盐碱地改良和海水稻种植提供智慧赋能。“九天芯”目前已经应用到项目集成中,打造了基于“九天芯”的“数字化农田AI基站”“农田数字化感知终端”两款产品,专门服务于大田农业场景,已经在上马、潍坊、东营、格尔木、杭锦旗等项目进行了产品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5 打造了智慧农业“城阳模式”,布局技术输出

城阳区加快整合智慧农业园区、示范基地、企业等相关要素,构建了一谷(青岛国际生命智慧谷)、一园(智慧农业物联网产业园)、一中心(九天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一基地(上马万亩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N(全区农业园区、涉农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和团体)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城阳区“阳光智慧农业会客厅”。以“一谷+一园+一中心”的关键技术及场景展示组团构成向外辐射的核心,以一基地为载体,在城阳5000亩智慧农业研发与测试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持续开拓智慧农业技术输出业务。

3.6 加强全区智慧农业产业人才高地建设,招才引智

加大智慧农业专门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引进申报工作,积极协调推动区重点企业与“科创中国”和国家科研团队的联系合作,进一步夯实全区智慧农业产业人才高地。积极参与“科创中国”有关项目建设,区内牵头成立了智慧农业创新联合体;中国海水稻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正式启动,并与中国数字乡村协同创新平台签订共建协议,共同推动耐盐碱水稻及智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打造智慧农业装备智造新高地。

4 结论

城阳区依托自身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以“土地数字化和智慧农业增值服务”为特色的智慧农业发展之路,并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制定发展战略、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专业人才、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等措施,助力智慧农业快速发展。

青岛市城阳区智慧农业的规划布局及发展,具备一定的借鉴价值,希望该文能为致力于发展智慧农业的区县提供一定参考。相信,在国家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结合当地发展基础,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智慧农业规划布局,提升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农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