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琴
(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英美文学作品中部分典故的广泛传播,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文学发展交流创造时代新机遇。针对英语文学作品典故的解读,要在充分了解英美文学艺术特点及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做好解读分析,提升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典故的语言通透性。
英文起源于印欧语系,是现阶段英国文学的主要语言。宗教文化是伴随英文语言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学元素。虽然旧约圣经采用希伯来语进行编写,其中却不乏印欧语言的语言概念。新约圣经的编写也一定程度引用英文的文学概念,使其内容更便于理解。因此,从英美文学作品中典故的引用来看,大部分语言概念与宗教文学的发展均有着内在联系。除此之外,犹太教、天主教、新教及摩门教的教义与相关规范,也一定程度参照希伯来圣经与新约圣经的内容。尤其是新教的发展,更是基于新约圣经核心理论,构建一套脱离原有基督教思想宗教制度。因此,宗教对于英美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塔纳赫》《妥拉》《先知书》《文集》及《摩西五经》等宗教文学作品的传播发展,也是英美文学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需要在跨文化视角下的文学典故解读方面予以重视。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大部分来源于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美国文学作品及英语文学作品在典故呈现方面却产生不同的语言分歧。英国文学作品倾向于对典故进行写实,通过表现人物内心及环境衬托,突出各类典故的艺术表达效果。[1]美国文学作品则倾向于讽刺与暗喻,利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各类故事内容串联,抬高文学典故的语言通透性。其中美国作家Jerome David Salinger,尤其擅长采用这一方式进行艺术表达。例如,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所提到的经典典故:“They stopped looking before they had even really started”。其中,对于故事中历史背景及部分人物行为进行讽刺,使该文学表达在充分契合该部小说中心思想的同时,基于借物喻人的暗喻表达方式,表述作者希望传递的核心理念。所以,借用历史背景进行暗喻、讽刺等方式进行艺术表达,极大提高了英美文学典故的艺术饱满度,对跨文化视角下对英美文学作品典故进行解读提供多元化思考空间。
英美文学典故的内在逻辑,始终遵循英美历史文化发展特点。从跨文化文学鉴赏视角来看,英美文学部分内容典故,虽然对于文明发展及社会进步具有启示作用,但无法基于我国文学体系及文学思想对其概念进行直接理解。例如,英国作家Animal Farm 的《动物庄园》,部分典故的运用与当时英国、俄国历史发展存在一定关联。Animal Farm所采用的文学写作手法,并未单方面对部分典故进行衬托,而是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及历史故事进行叙述。从我国文学视角来看,Animal Farm 的《动物庄园》应被定义为批判文学或反革命文学。但英美文学对于《动物庄园》的定义则是反乌托邦政治讽喻寓言。[2]这一定义虽然并未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同,但在部分领域的文学典故解读方面有所引用。之所以产生这一现象,并非是我国文学理念与英美文学产生思想上共鸣,而是该部作品内部部分典故作用,起到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文学桥梁作用,使国内与国外对于《动物庄园》的定义得到普遍认同。西方文学发展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近现代英美文学创作更是遍地充斥古希腊历史哲学思想。对于英美文学作品典故内在逻辑的分析,不可避免地要对其哲学思想进行探究。譬如,英国小说家Pride and Prejudice 的《傲慢与偏见》及美国作家Joseph Heller 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虽然分属不同文学体系,但均运用大量哲学元素进行文学语言的艺术修饰,使其典故的运用极其富有人生哲理。所以,从跨文化视角对英美文学作品典故进行解读,需要先从文学历史发展及创作逻辑上对其进行分析,寻找文学典故中所蕴含的语言元素,剖析不同历史环境下各类英美文学作品的特点,更好地从跨文化视角对英美文学作品典故进行理解。
中文语义与英文语义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实际语境表达具有一定共通性。因此,针对英美文学作品典故解读,不应单方面追求强化英文语义下语言概念,可以采用通用性用语的运用进行解读。[3]例如,《麦田里的守望者》典故:“When you are listless,people will always say that you are high”。若从英文语义角度分析,高兴、兴奋一次可以囊括的语言环境较为宽泛,无法对单一语境进行定义。如基于大众普遍了解的墨菲定理进行语义概念的延伸,则可以提高该典故理解能力,使阅读者更容易了解作者期望表达的中心思想。通用性语言概念的运用,是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对其部分内容进行拓展,使其与跨文化下相同语境产生对应,提高读者对于这一典故中语言概念与思想概念消化能力,提升英美文学作品典故语言解读的艺术性及通俗性。
优化语义结构与语句含义的实际意义在于,通过对部分典故语义细节优化,使文学典故表达效果得以提升。虽然该方式需要对部分文学典故原意进行修改,但其主体框架仍然是围绕原有典故语言结构进行展开。譬如,《傲慢与偏见》中的典故:“Happiness in married life is entirely a matter of chance.The knowledge of the temper of two lovers before marriage,or the similarity of temper,does not guarantee their happiness.They always managed to grow further apart afterwards,vexing each other.Now that you are going to spend your life with this person,you'd better knowas little as possible about his faults.”若以英文语义进行解读,似乎缺少对婚姻概念中心思想的诠释,但该典故所阐述的道理却尤为符合社会现实状况。因此,在未进行语义结构优化的前提下对该典故进行解读,容易产生上文与下文之间语言矛盾。针对典故语义与结构的优化,需要从跨文化视角下影响婚姻幸福的要素及解决婚姻问题的方式两个方面进行优化。尤其是后半段对于少了解伴侣缺点的概念阐述,完全不符合中国婚姻观念的基本特点,这一阐述充分契合我国传统文化中掩耳盗铃的核心理论,难以充分被已婚读者所认同。所以,后半段的优化应将减少了解缺点替换为提升包容性,保持良好包容性恰恰是符合我国婚姻观中心思想的。所以,通过对语义概念替换与优化,能更好地从中式婚姻思想角度理解这一典故所传达的中心思想,避免语言歧义的产生。
相同语言概念在不同语系中无法一概而论。即便是基于中文与英文语言互通进行概念替换,也难以充分对部分典故进行解释。为此,可以采用意译策略进行解读,提升读者语境理解能力。例如,《沙丘》中的典故:“Only by obeying the wind can willow branches flourish.One day,countless willow branches will form a wall of iron that can resist the wind.That's what willowbranches are for.”该典故将柳树比喻为人的意志及人的思想两个部分。单一地突出人的意志,则无法对团结一致的中心思想进行强化,若仅侧重于将团结思想进行解读,则忽视了个人意志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因此,针对该典故的解读,不应强行运用汉语语境对部分概念进行替换,而应保持英文原意进行阐述,确保该典故双层比喻概念的运用能被读者充分理解。[4]
跨文化视角下进行英语文学作品典故的解读,应符合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然而,英美文化意识形态与我国意识形态完全不同,部分典故所传递的中心思想属于具有政治批判性理论,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环境。所以,在对《教父》与《简爱》等英美文学作品典故的解读方面,先要从辩证思维及辩证视角对典故进行解释,根据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传播要求合理调整典故内容。在符合我国主流价值思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持部分典故的原意。另外,针对英美文学作品典故解读的辩证分析及解释,有利于更好提升文学作品阅读代入感,能更好为读者创建多元化阅读视角,进一步实现典故中心思想及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思想的有效平衡。
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典故解读,需要结合我国语言文化特点进行分析,在充分尊重英美文学语言艺术审美的情况下,做好有针对性文学典故艺术优化,为更好地进行英美文学典故艺术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