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宁夏开放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挥劳动教育育人功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远离“等”“靠”“要”等错误思想的侵蚀,培养其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进一步助推学校资助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内涵转变。为此,本研究以宁夏高职院校受助学生为采样对象,针对学生自身劳动意识展开调查(发放问卷799份,回收有效问卷774份),试图以劳动教育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学校资助育人工作措施。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愿意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但有少部分学生劳动价值观较为缺乏,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此项活动。同时,13.64%的学生缺乏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其中7.26%的学生存有宿命论观点,认为“人各有命,听天由命”;6.38%的学生崇尚享乐主义,认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这种思潮如若不及时纠正,势必会影响和消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拼搏意识,使其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
初入校园的大学生们,思想尚未成熟,看待问题较为片面,通常将物质回报作为行动付出的主要考量标准。调查显示,在“看到勤工助学岗位招聘”时,78.1%的学生会根据岗位需求积极申报;但有21.9%的学生却选择了放弃,其中13.64%的学生因自信心不足而选择驻足观望,4.63%的学生因时间关系而被迫放弃,2.38%的学生表现出功利心较重的一面,认为“报酬太少”而选择“不去”,还有1.25%的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学不到东西”而不愿申请。
根据“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展开调查,60.83%的学生认为最应该改进“上进心不足”的问题,37.05%的学生认为应提升自己“对未来的规划”,20.53%的学生希望能够改掉“好吃懒做”的缺点,还有17.02%的学生希望自身“对公益活动提不起兴趣”这一问题能够得到改善。
为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并完善各类资助政策,持续加大资助力度。然而,在资助工作实际开展中,多是将目光主要聚焦于资助政策的完善上、资助力度的扩大上、受助对象的确定上等,而对育人功能的开发不够充分,比较随机与零散。同时,有相当比例的师生依然存有“只要学习好一切都好”的固有思维,甚至有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学生来学校是学习的,而不是干活的”等错误思想,这些都严重禁锢了劳动教育育人效用的发挥。
自《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正式印发以来,学校逐步加大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力度,开展了“我的校园我热爱,我的职责我坚守”等系列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就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而言,学生的劳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勤工助学,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这一育人途径并未取得预期成效的最大值,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岗位设置偏向劳务型。主要集中于会场布置、礼仪服务、数据核对等简单易操作且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种,这也导致个别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学不到东西。
二是用工部门尚未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育人职责。一般而言,学校勤工助学由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统筹管理,具体岗位则由校内用工部门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设置并向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报备。然而在劳动过程中,用工部门往往只专注于实际工作的完成情况,对于自身承担的育人职责认识不足,忽略了对勤工助学学生的能力拓展和品行指导,使得勤工助学实践过程与育人效用的发挥契合度不强。
三是学生获取勤工助学信息不均衡。由于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得有限,在获取岗位需求时,辅导员老师通常会推荐自己较为了解并熟悉的学生,这对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造成信息受限。
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群体暗示和群体模仿。群体暗示即“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群体模仿包括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无意识模仿指“个人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而有意识模仿是指“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仿效”。在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中,为了达到群体模仿的目的,营造人人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可用榜样的力量做引领,使同学们向身边优秀的先进典型看齐,引发群体暗示与模仿,自觉纠正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将“自强不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价值观植入头脑。为此,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与职业素养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手,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斗案例融入教学,激发同学们的拼搏意识和劳动热情;应与院系携手,建立优秀毕业生追踪制度,不定期邀请其回母校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同时,利用报刊橱窗、教室黑板报等随处可见的宣传阵地,将劳模精神、大国工匠融入校园生活,让劳动教育因劳动模范的参与而“闪亮”起来。
传播学认为,“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而由有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个体或群体组成的社会信息系统更容易产生传播障碍。鉴于此,课题组针对勤工助学发现的问题,认真思考并逐一梳理了工作开展的整个流程,为有效激发同学们参加勤工助学的劳动热情,提出以下改善措施:
第一,建立勤工助学岗位应聘机制。设置勤工助学阶梯式岗位,并从中选择有难度的工作进行校内公开竞聘,从而激发同学们的挑战和竞争意识,增强勤工助学活力。竞聘失败的同学可安排辅导员或职业生涯指导教师进行专项辅导,帮助其找出自己的就业短板,不断改进。
第二,利用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网站或微信平台,每月推送勤工助学岗位需求,消除同学们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就业机会不均衡的弊端。
第三,与用人部门签订实践育人目标书,明确用人部门的育人职责,在保证工作完成的同时帮助学生纠正其潜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研究是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这一理论对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也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了启发性的思考。以劳动教育为抓手,激发同学们的成长意识,不断磨砺和提升其自身能力,这就需要以学生实际诉求为起点,不断丰富、拓展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吸引学生在学习之余,投身实践,在实践中下功夫、求实效。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自身发展最主要的诉求点集中于进取心不足、对未来的迷茫、不爱劳动以及对公益活动缺乏兴趣等。而当前,学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环节主要依托的抓手是勤工助学、校园卫生清洁、征文和演讲比赛等。如果不开辟新的育人实践路径,势必给学生造成视觉疲劳,甚至产生厌倦情绪。对此,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提升,尝试做如下劳动实践:组织受助学生开展垃圾分类培训,利用闲暇时间深入社区或街道进行宣传,不断提升其表达能力和对公益活动的兴趣;以校园文化建设月为抓手,开展跳蚤市场,组织同学们将自己的手工制品或家乡特产进行义卖,激发同学们的劳动创造潜能;结合同学们的学习诉求,联系相关院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如开设视频剪辑培训班,帮助同学们为自己的家乡振兴贡献一己之力,开展健康保健知识讲座,培养同学们的感恩意识等;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赴红色教育基地、党史馆参观学习,帮助同学们树立“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的奋斗意识,鼓足干劲,不惧困难、迎难而上。
传播学中“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提出。他们认为: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6]。这也就是说,通过媒介的导向传播,受众的注意力会随着媒介的引导对特定问题予以关注。对此,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微信平台应加大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持续推送校园劳动小能手先进事迹,传递榜样声音,以历年国奖、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优秀大学生士官、优秀基层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为代表,深挖细磨,推出系列报道,帮助受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奋斗活力。同时,针对各年级各院系学生情况,制定育人实践专项,并于每学期初将其在微信平台发布,供同学们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参加。畅通平台交流机制,动态征求同学们的劳动意向或感兴趣的技能培训,积极协调,为其提供相关服务,帮助同学们在劳动实践中增长才干,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