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科研日常

2023-01-02 12:12林开亮
知识就是力量 2022年12期
关键词:戴森杨先生前辈

林开亮

理解数学

美国数学家瑟斯顿曾说过,数学是一种理解,而教授数学则是传递理解。所以学习数学的关键就在于理解。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主要承担3方面的工作:教学、科研和服务。对我来说,三者无缝衔接。我科研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数学教育与普及,而教学是我科研灵感的主要源泉,服务则是我科研成果的出口。

我给大一新生上课比较多,他们思维活跃,有好奇心,常常能提出不少好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思索,不仅改进了我的教学方案,有时还会引出意想不到的研究成果。我的服务工作,主要是围绕普及数学展开的,常见的形式是在线上、线下做数学方面的通俗化报告。

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服务,三者的内在核心都是“ 理解” 数学——从我自身的“理解”数学,到去向他人传递对于数学的“理解”。而且在帮助别人“理解”数学的过程中,也在促进我本身对于数学的“理解”。

在交流中学习数学

从古至今,大数学家们都是在不停地学习交流中钻研数学的:向前辈学习,与同行交流。许多数学家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他们不断地与优秀的同行进行交流合作,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

我的许多工作成果,都离不开前辈的点拨与同行的合作。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与两位前辈——杨振宁(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和弗里曼·戴森( 美国数学家、作家) 的一次交流。

我从杨先生的科学论文选集中了解到,他非常看重科学风格。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谁的研究风格适合拿來跟杨先生的研究风格比较?很快我就想到一个人——戴森。他是杨先生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同事,也是以数学见长的理论物理学家,而且颇具人文情怀。我为自己的这个想法而激动,于是从网上查到杨先生与戴森的邮箱,给他们二人发邮件,表示想开展“比较”研究,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很快,我就收到了他们回复的邮件,对我表示鼓励与支持。我还因此得到与杨先生见面的机会,并在他指导下,撰写了一篇戴森的传记——《弗里曼·戴森:科学家与作家的一生》。这篇文章的英文版我发给戴森先生看,他表示很喜欢。

这就是为什么要交流,数学的天地太广阔了,一个人无论何其强大,力量终归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走出自己的世界,去和别人交流,去见高山、见大海,与朋友一起共赏数学的“美景”。

我们做研究的过程,其实有点像唐僧取经。唐僧正是因为能得到孙悟空的帮助,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真经”。而与人交流合作,就像是在寻找自己的“孙悟空”,是挣脱困境、打开局面的有效途径。

学好数学源于热爱

许多人认为,天赋是成为数学家的决定性因素,其实不然,数学能力的建立离不开勤奋与热爱。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华罗庚有一句名言:“天才出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本人就是一个极勤奋的数学家,虽曾因家境困难辍学,但凭一颗热爱数学的心,坚持学习,最终成为一代数学大师。

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费毕生精力,最终用割圆法计算出圆的内接正262边形的周长, 并于1609年得到了圆周率的35位精度值,因此圆周率在德国也被称为鲁道夫数。在他去世后,后人将这串数字刻到了他的墓碑上。

对于数学家来说,数学不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更是一份实现人生理想与志向的事业。如果你热爱数学,那么不妨考虑朝着成为数学家的目标努力。毕竟,能够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

(责任编辑 / 张丽静 高琳 美术编辑 / 周游)

猜你喜欢
戴森杨先生前辈
传奇的理论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去世,享年96岁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特立独行的科学怪才——戴森
弗里曼·戴森 当代罕见的数学物理学家和思想家
扩宽眼光才能认知更多 拜访南沙区前辈发烧李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艺术融汇与民族屹立——盛杨先生访谈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