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子
(资料图片)一家医学公司的工作人员整理核酸样本。图/中新
越来越多地方正在叫停常态化核酸检测。
12月4日,浙江省杭州、宁波、台州、温州、绍兴、嘉兴、金华、舟山、湖州等地相继发布优化调整疫情防控相关措施的通告,自12月5日起实施。最大的变化是,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
12月5日,江西省也明确,全省除规定的重点岗位人群外,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除特殊场所外,各类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证明、健康码,不再扫“场所码”。
12月6日,北京进入商超、商务楼宇及各类公共场所,可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伴随着政策调整,可以预期,大规模核酸检测即将正式退场。一位体外诊断(IVD)领域资深从业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抗原没有现货,(核酸产业上游)供应企业这两周都在加班生产抗原,核酸生产暂时闲置。”他表示,业内预判大规模核酸检测或将结束,但也没有百分百把握。
从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到今年实行常态化核酸检测前,中国已经完成约115亿人次的核酸检测。据全国体外诊断网统计,截至今年10月,国家药监局已批准41个新冠核酸检测试剂上市。共同支撑起庞大检测数量的,还有30多家生产企业和数百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
一个显而易见的行业泡沫被快速吹大,当政策快速改变后,整个医学检测行业该何去何从?
“第一家破产的核酸检测公司”近日引发关注。
近日,高某与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执行裁定书在网络上公开。文书显示,高某因工资争议纠纷案件申请对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执行案款6万余元,法院经查询未发现被执行人可供执行财产,因此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申请执行人发现被执行人具备履行能力时,可恢复申请执行。
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这家“事实上已经破产”的核酸检测公司,早就被发现劣迹斑斑。
2022年5月14日,监督员发现北京朴石医学原始检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检测数量,随后,北京朴石医学被房山区卫健委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检察机关经依法审查,11月18日,对北京朴石医学以及周某某、武某某等7人,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向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与此同时,“房山检察”的另一则通报显示,近期,北京市房山区监察委员会以北京市房山区卫健委原副主任杨某某涉嫌玩忽职守罪,医政科原科长晋某某涉嫌玩忽职守罪、受贿罪,医政科原三级主任科员邢某涉嫌玩忽职守罪移送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核酸产业”乱象,近日屡屡被曝光。11月25日,兰州市卫健委发布情况通报称:2022年11月24日上午,兰州市七里河区依据核酸检测结果组织转运阳性感染者时,发现个别待转运群众健康码显示核酸检测阴性。经实地核查,系兰州核子华曦实验室工作人员误将个别核酸检测异常人员名单信息录入阴性人员信息包中上传至工作系统,使个别待转运人员健康码显示核酸检测阴性。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兰州核子华曦实验室予以严肃处理。
公开资料现实,兰州核子华曦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今年8月才成立,系深圳市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像兰州核子华曦这样,今年火速注册上马的“核子华曦”还有16家,注册时间大多集中在近3个月。除了各处“核子华曦”,深圳核子基因还拥有多家基因、生物公司,共计69家全资子公司。
深圳核子基因成立于2012年,次年,该公司在深圳成立了一所司法鉴定实验室,并在沈阳成立研究院。之后,核子基因以每年成立三到四个检验实验室及司法鉴定实验室的速度扩张。
2016年,核子基因通过“加盟模式”以更快的速度占领了市场。核子基因创始人张核子在2018年3月接受《超越》栏目的访谈时介绍了“基因小屋”的概念,并表示目标是要开一万家。“核子基因集团”的招商广告写着“加盟基因检测,‘钱’景无限”,页面下方还有一行小字写着:无需加盟费、0基础、国家重点扶持。
传销举报中心网站公示的一份核子基因宣传资料显示,普通创业者可以通过代理的方式加盟核子基因,代理分为独家代理和非独家代理两种,基因小屋就是非独家代理的重要场景。在核子基因招商资料中提到,核子基因拥有完善的支持政策,不懂基因、没有市场经验都不是问题。加盟基因小屋后,由核子基因培训,即可从事健康管理咨询、DNA亲子鉴定和基因检测采样与咨询等业务。
招商资料描述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一个基因小屋成本5万~10万元,平均月利润3万~5万元,年利润45万元左右”。前提是,先交加盟费,即宣传资料中的“预付款”。据《南方周末》此前报道,獨家代理模式需开设实体店,预付检测费36万元起,要取得一个地级市的独家代理,预付检测费甚至会达到70万元以上。
据核子基因官网,自武汉“十天大会战”之后,全国各地每次大的疫情抗击一线,核子基因几乎都不会缺席。2022年3月15日以来,上海核子华曦医学检验实验室与核子基因开发的方舱实验室一起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核酸检测,综合日最高检测量可达40万管,每日最高可检测400万人份。核子基因曾宣传,该公司进行核酸检测已超7亿人次。
在兰州核子华曦实验室被予以严肃处理之前,核子基因及旗下实验室曾多次被罚。
2021年1月17日,河北省邢台市疫情防控发布会通报,承担隆尧县第二轮核酸检测任务的济南华曦医学检验有限公司涉嫌谎报检测结果。今年8月以来,核子基因旗下的长沙核子华曦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因为使用未取得医学相关资质证件、相关技术人员上岗证及相关安全培训合格证书的工作人员在长沙被罚。9月,核子基因旗下的广州睿因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又因为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违反质量管理体系有关要求,被广州市南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警告。
不只是核子基因,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已有7地10家核酸检测机构被立案侦查、通报或处罚,涉及北京、安徽合肥、河北石家庄、河南许昌、内蒙古呼和浩特、云南昆明、甘肃兰州等地。
24岁的王曦家住北京市西城区,她粗略估算,最近半年做的核酸次数比疫情暴发前两年加一起都多。自今年5月起,出入公共场所需提供48小时或72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实习单位更严格,不超过24小时。
今年5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官方表示,这样有利于公众就近就便接受核酸检测,更有利于感染者的早期发现。
王曦家附近原本只有一个免费的核酸检测采集点,位于附近居委会所在的小花园里。很快,以小区为中心方圆500米内,裂变出4个全天候核酸检测采样亭,蓝色铁皮亭子外贴着第三方检测公司的名字和广告。为确保自己“新鲜”,王曦基本每隔一天就要测一次核酸。
东方证券研报分析指出,常态化疫情防控带动核酸检测需求量旺盛,长期来看,对整个核酸检测产业链起到正向带动作用。下游独立医学实验室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检测效率,刺激中游试剂盒厂商投入研发,提高检测水平,同样受益于下游需求旺盛、降本增效、产业链安全等因素,上游国产生物试剂原料厂商也在加快国产替代进程。
正如研报所言,上下游需求旺盛,改变了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命运。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原本只是作为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外包”。但疫情在武汉快速暴发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通知,涉及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内容,由以往的“鼓励”转变为“应当由”,并首次提出医疗机构或疾控机构可将检测业务委托给医学检验实验室开展。独立医学检验机构,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
当时全国可进行核酸诊断的P2及以上实验室资源有限。《中国医学装备》 2014年刊发的《全国22省(市)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现况的调查分析》显示,全国共有P2实验室358套。
第三方实验室很快成为新冠病毒检测主力军。起初,第三方主要通过与官方授权机构共建实验室的方式参与抗疫,当时,行业龙头迪安诊断协助很多县域机构建立了新冠病毒筛查的PCR实验室,为县域提供一体化服务,金域医学、华大基因等企业还进一步提供了技术人才和耗材设备。随着检测服务市场进一步扩大,官方进一步授权符合检测标准的独立医学实验室提供检测服务。
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中,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艾迪康、达安基因这四家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已占到70%左右,去年仍均保着两位数的营收增速。金域医学2021年财务数据显示,年营业收入为119.43亿元,同比增长了44.88%。
今年5月,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检测“采样圈”消息发布后,核酸检测产业下游市场的入局玩家进一步增多。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2021年新增医学检验相关机构437家,年度增速高达25.1%,为历年最高。截至2022年5月27日,当年国内新成立医学检验相关机构已达265家,同比增长47.22%。
“在整个产业链中,核酸检测服务机构可以说是技术门槛最低的一环。”体外诊断(IVD)企业品牌战略顾问张洪华介绍说。
核酸检测行业上游为核心原料供应商,包括诊断酶、引物、各种精细化学原料,技术难度高,此前很多需要依赖进口;行业中游主要为核酸检测试剂研发企业,以及检测仪器和检测耗材生产企业,在相关产品中,试剂的国产化进程较快;行业下游为渠道服务商,通过与医院、体检中心、独立实验室等机构合作,为核酸检测试剂、设备研发企业提供市场推广服务,从中收取代理服务费。
中国核酸检测市场规模逐年扩大。疫情全面暴发前的2019年,市场规模已达到106亿元,2021年,规模进一步扩大到132亿元,同比增长9.1%。美国创投研究机构CB Insights预测,2022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46亿元。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目前“新冠检测”相关上市企业共有109家,这些企业2021年全年的净利润总和为740.98亿元,今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很多公司被新冠疫情改写了命运。原本售卖血压计、血糖仪系列产品的九安医疗,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1倍,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19.2倍。据该公司公告显示,业绩高增主要源于新冠试剂盒销售大幅增加所致。九安医疗旗下iHealth试剂盒于2021年11月8日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应急使用授权(EUA),可在美国和认可美国EUA的国家或地区销售。
事实上,营收增速最快的几家企业,大多不是核酸检测服务机构,而是试剂及仪器的研发生产企业,且大部分市场在海外。安旭生物2022三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61.27亿元,同比上升798.35%,据其半年报显示,外销售占比99.25%以上,主要销往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发达国家。
提供核酸检测服务业务的多家公司营收数据紧随其后。明德生物、达安基因、凯普生物、硕世生物、兰卫医学、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谱尼测试等上市公司,也保持了至少两位数的营收增速。
然而,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幸运地分到一杯羹。膨胀的市场规模背后,独立机构核酸检测的定价、成本、利润均在下降。
为配合大规模筛查和常态化检测工作,到今年6月,湖南省单人单检最高限价统一调整为每人次16元,多人混检最高限价统一为每人次4元,对于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筛查、常态化检测,多人混检按照不高于每人次3.5元的标准计费。最高定价包括了全部试剂耗材、配送、检测、采样员人力等全程成本。
“检测机构增多的趋势到今年上半年基本停止了,市场在向头部集中,小企业很快会被淘汰。”张洪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很多人只看到了早入局者前两年营收翻倍,看到全國核酸检测千百亿量级的市场,真正加入后才发现骑虎难下,没有足够的市场规模和资金底子,很难撑到回款那一天。
今年前三季度,多家核酸检测相关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比例明显提升。兰卫医学、凯普医学、达安基因、迪安诊断、金域医学、谱尼测试等企业的应收账款分别同比增长196.77%、146.32%、84.18%、76.65%、65.67%、27.16%。以迪安诊断为例,三季度营收156亿元,应收账款高达108亿元,占比69%。
另一方面,尽管看似不缺乏需求,但业内竞争从未停止。不久前,体外诊断龙头上市公司达安基因内部的一份《试剂调价通知函》流出,据统计,此次大幅降价的实际产品多达53个,48个试剂产品的价格下调至20元及以下,其中10元与15元的产品占比超过95%,价格在20元以上的则仅有5个。
“达安基因这次调价击穿了核酸检测产品的价格体系,整个分子检测行业会面临一次洗牌,规模小的企业会被挤掉。”一位IVD领域投资人说,包括新冠检测在内,分子检测市场会进一步向龙头集中。
漂亮的营收业绩也加速了核酸检测相关企业的上市步伐。截至11月24日,今年共有5家“新冠检测”相关企业IPO过会,分别是康为世纪、达科为、致善生物、瑞博奥、菲鹏生物,都在2020年之后实现了大幅增加,净利润均超过亿元。
康为世纪已于10月25日登陆科创板,目前市值40亿元。康为世纪在招股书中表示,该公司分子检测产品中的口腔样本核酸保存试剂和病毒样本磁珠法提取纯化试剂受新冠检测需求带动,2020年、2021年分别产生收入1.1亿元、1.29亿元,占当期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7.57%、37.99%。
另一家计划上市的达科为,已成立23年,主要从事科研试剂及仪器的代理销售和病理诊断设备的自主生产。据其招股书披露,2020年至今年上半年,来自核酸检测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8.71%、5.78%和8.84%,均没有超过10%。不过,达科为核酸采样管销售单价从2020年的4.13元/支,降到3.01元/支,到今年上半年,更是进一步下降至1.95元/支,核酸采样管的毛利率由2020年的63.93%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6.3%,已经到了几乎不赚钱的地步。
拿着近三年漂亮的业绩,不少核酸检测相关公司急于上市背后,是整个行业平均利润率已经不可避免的下滑,需要更多资金续命。对于近期扎堆上市的企业,或核酸检测收入占营收比重过大,或随着疫情结束经营不可持续,到底是否应该被核准上市?
11月21日深夜,上交所和深交所几乎在同一时间给出答复,将高度关注涉核酸检测企业的上市申请,坚持从严审核,尤其是企业的科创属性和可持续经营能力。依据科创板发行上市条件和审核标准,对企业发行上市申请进行了认真审核,重点关注了其科创属性、核酸检测相关业务与主营业务的关联性、相关收入的可持续性,以及剔除该等业务收入后公司是否仍滿足发行上市条件等,并要求公司进行风险揭示。
11月23日,本应接受科创板IPO上会审核的翌圣生物,被迫踩下急刹车。上交所公告显示,新冠检测原料商翌圣生物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决定取消对其发行上市申请的审议。翌圣生物成了新规发布后第一家被取消IPO申请审议的公司。同日晚间,证监会官网披露消息称,另一家待过会的涉核酸检测企业,北京芯愿景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已申请撤回申报材料,取消原定于11月24日的发行申报文件审核。
“翌圣生物多少被误伤了。”上述IVD领域投资人分析,翌圣生物主营上游原料,2020年和2021年,翌圣生物与新冠相关的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4614.76万元和8174.13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4.77%和25.42%,不到1/4。
从翌圣生物招股书看,2019年至2021年研发费用分别为1528万元、2200万元和5648万元,占当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5.61%、11.81%和17.56%。与同行相比,2019年,翌圣生物研发费用率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公司自辩为当期代理业务占比较高,而代理业务无需投入研发资金。
另外3家过会企业也出现了IPO“卡壳”。瑞博奥成立于2001年,以生产蛋白检测类生物科研试剂产品为主,今年9月过会,至今未提交注册;分子诊断相关企业至善生物IPO首发申请获通过,但据深交所披露的审核会议结果,致善生物曾被追问新冠类产品销售收入是否存在可持续性、是否存在业绩持续下滑风险;从事体外诊断核心原料研发、生产的菲鹏生物,在今年3月14日就已提交注册申请,但目前仍未获批。
事实上,相关企业自己也十分清楚,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是因政策而生的短期业务,不可持续。瑞博奥在其招股书中称,未来随着政府对新冠核酸检测的指导价格进一步调整以及公司主要经营地新冠疫情情况逐步获得控制,公司新冠疫情相关产品及服务收入预计将出现下滑。菲鹏生物在招股书中坦言,由新冠疫情带来的业绩大幅增长具有一定偶发性,随着新冠疫情对业绩利好的影响逐步减弱或消退,公司面临未来经营业绩基数回落及高增长率不可持续的风险。
“群情激愤下,短期内不太可能再有核酸检测相关企业上市。”上述IVD领域投资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核酸检测技术不是只服务于新冠筛查,在疫情暴发前,核酸检测已经广泛应用于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等传染病的检测和筛查,此外,还应用于农牧、刑侦等非传染病领域,包含“新冠病毒检测”在内的分子诊断被行业视为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企业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未来剥离新冠相关业务,如仍可持续健康经营,且符合上市条件,企业再次启动IPO也是很有可能的。”上述投资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