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年人幸福感影响因素探析
——基于NVivo的扎根理论分析

2023-01-02 13:08张建英
行政与法 2022年12期
关键词:幸福感编码子女

□ 王 鑫,张建英

(青海民族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第五号)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64亿人,占我国全部人口的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5%,这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仅是人口结构上的巨大变化,而且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足以说明,幸福感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养老需求日益增长且多样化,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更是难上加难。新时代,老年人幸福感提升已然成为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文献回顾

幸福感是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和情感体验,[1]因其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故也被称为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品质的综合性指标,由正向情感、负向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组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相对稳定性,主观幸福感是比较稳定的感受,一般来说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二是主观性,其主要是取决于个人的自身经验。三是总体性,主观幸福感是全面的综合性评价,涉及到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2]目前,学界针对老年人及城市老年人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当丰富,其中涉及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总体来看,这些研究主要从社会参与、家庭环境以及个体健康这三方面切入进行分析。就社会参与而言,近些年的研究主要围绕“现实参与”和“虚拟参与”这两种方式进行。前者探讨的是老年人参与现实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对其幸福感的影响,后者从信息化社会视角出发分析老年人对网络媒体的使用是否会影响其幸福感。在“现实参与”研究中,文体休闲活动的参与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3-5]同时,工作劳动参与显著降低老年人的幸福感。[6][7]在“虚拟参与”研究中,无论是对网络新媒体还是对传统媒体的使用都能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8-12]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社会参与维度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老年人及城市老年人的幸福感。就家庭环境而言,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基本场所,对老年人幸福感的提升至关重要。针对家庭环境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目前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其一,从家庭整体层面来看,家庭代际团结和家庭付出回报不平衡感均对老年人的幸福感有正向作用;[13][14]其二,从家庭子女层面来看,子女数量、[15]子女性别[16]以及是否与子女同住[17][18]都对老年人的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就在个体健康而言,健康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幸福感的重要源泉,现有研究也表明,无论是心理健康还是身体健康都会对老年人的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19-21]另外,还有少部分学者关注到基本医疗保险对城镇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发现医保参保具有明显的幸福感提升作用。[22]

目前对老年人以及城市老年人幸福感的探讨已经比较全面,但上述研究存在一个较为趋同的现象:绝大部分的研究都采用量化研究方法,而关于质性的分析显得稍显不足。笔者认为,就老年人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这个问题本身来看,既适合使用量化的方法,同样也适合质性分析。因此,本文将通过深度访谈收集研究数据,运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方法对城市老年人幸福感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数据与样本选择

X市C区位于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本文以X市C区作为研究地点,采用目的性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半结构化深入访谈,收集整理城市老年人访谈资料。根据质性分析的饱和性原则,最终获取了16名城市老年人关于幸福感影响因素话题的访谈样本。

按照对老年人的定义,受访者均为60岁及以上人口,16位受访老人中男女比例各占50%。从年龄上来看,最低年龄为60岁,最高年龄为92岁,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比52.25%;婚姻状况为已婚与丧偶的受访老人各占50%;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受访老人占比62.25%;子女数量上,最低1个子女,最多6个子女。根据受访老人对自身幸福感打分情况来看,平均分超过4分。总体来看,这16名受访老人幸福感较强(见表1)。

表1 受访者基本信息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对城市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扎根理论正式提出最早源于美国社会学者巴尼·格拉泽与安塞尔姆·施特劳斯在1967年出版的著作。需要注意的是,扎根理论虽然被叫“理论”,其实是一种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重视原始资料,严格基于原始资料进行分析与建构。经过不断发展,目前扎根理论分为三大流派,分别为经典扎根理论、程序化扎根理论以及建构主义扎根理论。[23]而本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是程序化扎根理论,对访谈文本按照三级编码,即开放编码、轴心编码和选择编码三个步骤依次进行,[24]探究城市老年人的幸福感影响因素。

笔者使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对16份访谈原始资料进行转录、编码、分析。为了保证编码的准确性,由2名编码员以相同的方式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出现不同编码结果的地方由编码员经过分析讨论后最终确定,再根据编码分析构建城市老年人幸福感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三)编码分析

⒈编码程序

⑴一级编码。一级编码又称之为开放式登录,要求编码者完全按照资料本身进行编码。这个阶段的编码需要对资料逐字逐句地剖析,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并加以命名。[25]笔者将16份访谈资料文本导入NVivo 11软件并进行开放式登录,对文本中涉及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句子内容加以提炼,最后得出14个初级概念类属。具体开放编码概念和原始语句举例如表2所示。

⑵二级编码。二级编码为轴心登录,又称关联式登录,本阶段每次只能对一个类属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其主要目的是发现并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相互联系。[26]笔者对上述14个初级概念类属进行概括归纳并寻找之间的关联,发现了6个主题概念类属,即健康水平、社会交往、老化态度、子代支持、经济收入以及公共服务。这6个主题类属将初级概念类属联系起来,形成了城市老年人幸福感中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具体如表3所示。

表2 一级编码结果

表3 二级编码结果

⑶三级编码。三级编码为选择式登录,也称核心式登录,是指对所有发现的概念类属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后,提取一个核心类属,并且所有的概念类属都要围绕着此核心类属,因此三级编码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27]笔者依据前两级编码,梳理出三大主类属,即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及政策因素。无论是老人的健康水平、社会交往还是老化态度都属老人自身因素,所以这三个主题类属可以归为个体因素;家庭因素主要是涉及老人的家庭状况,包括子代支持和经济收入;政策因素主要是指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水平。基于以上三大主类属,经过反复比较与分析,笔者最终选择了“城市老年人幸福感获得”作为核心类属。

⒉模型构建。通过参照各级概念类属,笔者构建了城市老年人幸福感影响因素概念模型(见图1),通过概念模型能够更加直观地表达各级类属之间的相互的关联。

图1 城市老年人幸福感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⒊理论饱和度检验。所谓理论饱和,即在资料分析中已经没有新的类属出现,此时表明我们的编码分析达到了饱和状态,可以停止收集和分析资料。本研究中,笔者在对前14个初级概念类属编码后已经发现类属趋近重合,对第16个访谈文本编码时已无全新类属出现,这可以说明理论已经达到饱和。此外,由于笔者在正式访谈前进行了预访谈(预访谈者不纳入本文的分析样本,仅作为参考材料),对比几位预访谈者的文本内容并没有发现新的类属。说明本文的编码已经达到了理论饱和状态。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个体因素:基础性因素

个体因素是影响城市老年人幸福感的基础性因素。在个体因素中,涵盖了老年人的健康、社交以及生活态度这些保证老人基本生活幸福感的基础性内容。

⒈健康水平。多数受访老人认为,身体健康就是一种幸福。健康包含了身体情况、睡眠情况及自理能力三个初级概念类属。第一,身体状况。这里身体状况主要是指狭义的身体患病情况,笔者在访谈时发现多数老年人都患有一种或者多种慢性病。老人一旦生病住院会产生连锁反应,不但影响自己的生活,而且还会需要子女的照护,影响到子女的工作及生活。调研中,涉及到有住院经历的老人几乎都表示不希望给自己的儿女们“添麻烦”。因此,可以看出患病对老人的身体、心理均会造成极大的压力,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甚至有老人因为患病较为严重而产生轻生的想法。第二,睡眠质量。很多老人存在睡眠质量下降的情况,失眠会让老年人感到无奈甚至痛苦。可见,睡眠好坏在老人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第三,自理能力。生活自理程度对老年人幸福感来说举足轻重,因为老人的身体一旦出现部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情况,其基本生活都要依靠子女,会给子女带来照料压力与经济压力,从而影响其自身幸福感指数。

⒉社会交往。对老年人来说,社会交往能够建立自己的交际圈,有效避免老人感到孤独的情况。社会交往包括个体交往和群体交往两个初级概念类属。第一,个体交往,主要表现在参与体育锻炼、上网等方面。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使得老年人产生一种生活充实感,甚至提升老年人的自我认同。同时,老年人通过上网获得更多的各种信息并且及时与他人交流,增强了其社会参与感。但调研发现,由于缺少体育锻炼设施等原因,参与体育锻炼的老年人数量并不多。在上网方面,很多老年人对于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存在障碍。第二,群体交往,主要有聚餐、聊天、下棋和旅游等。通过各种形式的群体交往,扩大了老年人的交际范围,使老人拥有了自己的生活交往圈,这对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至关重要。社会交往使得老年人获得更多的朋友,同时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⒊老化态度。老化态度即人们对自己进入老年阶段的生活态度。进入老年阶段,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明显变化,并且可能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与以往也有所不同。老化态度主要包含生理老化态度和心理老化态度两个初级概念类属。第一,生理老化态度,主要表现在对于年龄增大、身体老化的态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记忆力水平和身体机能会逐渐下降,很多老人为此苦恼并产生负面情绪,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降低。第二,心理老化态度。与生理老化态度相反,老人对自己进入老年阶段表现出的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访谈中,很多人都提到了“知足常乐”这四个字。可见,生理老化态度是无法避免的,只能通过改善老年人心理老化态度让其变得更加积极向上,最终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二)家庭因素:支柱性因素

⒈子代支持。老人的幸福莫过于儿女们“常回家看看”,儿女们以及他们的孩子对老人的关怀,对其幸福感提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子代支持包括子女照顾程度、孙辈关心程度以及子孙出息程度三个初级概念类属。第一,子女对老人的照顾程度,主要表现在陪老人聊天、帮助老人做家务、给老人购买生活用品以及给老人一定的经济帮助等方面,既有精神上的支持也有物质支持。通过访谈发现,子女经常回家看望老人并给予其在生活上的照顾,能够有效增强老人的生活幸福感。第二,孙辈对老人的关心程度,主要是指能够经常看望老人以及陪老人吃饭聊天。相对于子女照顾而言,孙辈对老人幸福感的影响主要在精神支持方面。如一位老人说到:“尤其是到了过年的时候,孩子们都聚到一起,我喜欢这种儿孙绕膝的感觉”。可以看出,孙辈们对老人的关心会使得老人产生较强的愉悦感,有效提升其生活满意度。第三,子孙出息程度。我国自古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想,老年人十分期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取得学业、事业上的成功,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⒉经济收入。经济收入主要有老人收入和子女收入两个初级概念类属。相关学者早已证实经济状况较好能够显著提升城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28]笔者在访谈中也发现,经济收入对城市老年人的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第一,老人自身收入。调研中发现老年人自身收入主要来源于养老金,并且多数老年人的日常开销花费较少,在不生病的情况下,老人自身的收入可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部分退休职工老人的养老金较高,他们的幸福感也明显更强。第二,子女收入。如果老年人的子女经济状况较好,那么对其幸福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子女其父母外出游玩的机会更多,这能够促使老年人与外界更多的交流,提升他们的生活体验,使得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更高。另一方面,子女的收入越高一定程度上代表其社会阶层越高,这能够使老人产生自豪感进而提升其生活幸福感。

(三)政策因素:保障性因素

政策因素是影响城市老年人幸福感的保障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通过各种形式为城市老年人提供包括基础设施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在内的公共服务有利于充分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用以满足公共需要的公共服务在保障老人基本生活权益方面扮演着“守护者”的角色,对促进老年人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切实保障性作用。

公共服务主要指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及其服务。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够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第一,基础设施服务。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主要是指城市老人所居住小区及其附近的一系列基本硬件配套设施,如供暖服务、水电服务、老人食堂服务等。如老年人身体部分功能逐渐减退,对气温变化尤其气温降低比较敏感,所以老年人格外关注供暖相关问题。同时,不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家中出现水电问题也难以自行解决,需要物业公司等相关单位及时提供帮助。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老人都提到自己小区附近设有老年人食堂。访谈中有三位老人表示到年纪大了并且家里人少,不希望自己做饭。笔者实地走访时,发现X市的确有很多社区配有“爱老幸福食堂”,并且政府给予了老人不同程度的就餐补助,但部分食堂距离老人居住地距离较远,导致一定数量的尤其是那些行动不便更需要就餐服务的老人无法获得食堂就餐服务。第二,社会保障服务。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政策和医疗保障政策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不言而喻。由于身体逐渐老化,老年人的养老金、高龄补贴以及医疗补助等社会福利政策能对于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不可或缺。

四、研究结论与反思

回顾此项研究的整个过程,笔者最后进行了质性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动作,即研究反思。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进行长期实地探索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29]因笔者在进行实地访谈时缺乏一定的经验,访谈过程中可能对老年人进行了些许无意识的引导,并且对访谈技术的运用还不够娴熟,如追问、共情技术等。同时,笔者对城市老年人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实地研究时间较短,后期将访谈转录的原稿做了多次阅读、体会与分析,并对部分老年人进行了二次访谈,弥补了部分不足。在研究伦理方面,笔者在实地访谈过程中充分尊重老人的意愿,并且保护了受访老人的个人隐私,使其生活不受到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与结论,笔者在提升城市老年人幸福感方面提出以下建议:个人层面,老年人要有意识地提升自身身心健康水平,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且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让自己始终保持年轻的体态和心态;家庭层面,子女应该承担起自身应有的赡养责任,积极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子女可以说是老年人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应该为老人提供基本照料,尤其是在精神陪伴方面没有其他人可以替代;政府层面,应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养老服务。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老人福利政策方面加大财政投入,解决老年人养老的后顾之忧,促进老年人的有效需求,发展银发经济;社会层面,全社会应该形成老龄友好环境,促进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充分的社会交往可以促进老人的身心健康,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猜你喜欢
幸福感编码子女
生活中的编码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Genome and healthcare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