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中CD34与CK15蛋白表达的对比研究

2023-01-02 05:16袁燕平汪亮亮胡佳莉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黑色素瘤毛囊紫外线

袁燕平 汪亮亮 胡佳莉

非黑色素瘤是人类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基底细胞癌(BCC)和鳞状细胞癌(SCC)两个类型,在美国SCC约占非黑色素瘤性皮肤肿瘤的20%[1,2]。而国内的研究则发现,SCC约占所有皮肤恶性肿瘤的29.4%,几乎与BCC的28.0%相当[3]。BCC和SC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大量研究表明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包括紫外线照射、电离辐射、人乳头瘤病毒、化学致癌物、器官移植和免疫抑制等。过去的研究表明二者发生与皮肤干细胞关系密切,而CD34和CK15则是公认的皮肤干细胞标志物[4],因此,本研究借助于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二者在非黑色素瘤中的表达情况,阐明二者在肿瘤发生发展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21年1~12月于我院病理科检验的35例BCC标本作为实验组Ⅰ,并选取同期39例SCC标本作为实验组Ⅱ。实验组Ⅰ样本来源为男16例,女19例,年龄39~84岁,平均71岁;实验组Ⅱ样本来源为男14例,女25例,年龄35~71岁,平均61岁。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获得的样本均经过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实验方法使用SP法进行检测,操作流程为:所有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透明、浸蜡、石蜡包埋,以4μm厚连续切片,微波修复,3%双氧水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之后进行血清封闭。依次加入一抗、二抗及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DAB显色,苏木精对比染色,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固。磷酸盐缓冲液(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免疫组化染色所用抗体与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包括CD34(MAB-0034,克隆号QBEnd/10),CK15(MAB-0325,克隆号LHK15),Ultra SensitiveTM SP(鼠/兔)IHC Kit(KIT-9720)和DAB显色剂。

1.3 结果判定所有切片均随机选取5个高倍视野(×40),所有视野均计数100个病变细胞,计5个视野阳性病变细胞所占百分比和平均值,阳性信号表现为细胞核、细胞质或细胞膜呈现为棕黄色或棕褐色;依据显色强度与阳性细胞数评判阳性等级,阳性病变细胞数<10%为-,10%~50%为+,50%~75%为++,>75%为+++;阳性率=阳性表达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D34在BCC和 SCC中的表达CD34在BCC和SC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4.29%、100.00%。病理表现为肿瘤细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CD34在SCC肿瘤细胞核和细胞浆中均有表达。见表1、图1。

表1 CD34在BCC和SCC中的表达

图1 CD34在BCC和SCC中的表达

2.2 CK15在BCC和SCC 中的表达CK15在BCC和SCC的阳性率分别为62.86%、17.95%,主要表达在胞浆,部分伴胞核表达,强度不同。见表2、图2。

表2 CK15在BCC和SCC中的表达

图2 CK15在BCC和SCC中的表达

3 讨论

毛囊隆突部区域细胞有极高的增殖潜能,此处细胞具有再生为毛囊和皮脂腺组织中所有细胞系的能力,包括毛球部、毛发纤维、皮脂腺以及毛囊表皮,同时它们还能够促进损伤皮肤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毛囊隆突部就是毛囊干细胞所在地。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毛囊隆突区域处可见CD34+细胞与CK15+细胞,由此CD34和CK15开始被公认为是毛囊干细胞或者皮肤干细胞的主要标志物[4,5]。

对于非黑色素瘤来说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是紫外线照射,Parisi等[6]选取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部分人群进行了紫外线暴露量的研究,他们选择教师和其他学校职员作为第一组代表性样本,让其颈部接受(64±22)×10J/m2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另一组室内工作者(包括银行职员和律师等)接受比第一组少2%剂量的紫外线照射,而最后一组户外工作者(包括木匠、砖工等)则接受比第一组多10%剂量的紫外线照射,结果发现户外工作者组的BCC和SCC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说明紫外线与皮肤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SCC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的角质形成细胞,是一种侵袭性癌,通常比BCC发展更加迅速,且更容易发生远处转移,镜下可见癌组织向下生长,突破基底膜并侵入真皮,呈不规则团块状或条索状,癌巢通常由正常鳞状细胞和非典型鳞状细胞组成。BCC通常生长缓慢,对局部组织具备较强的侵袭性,但是远处转移现象少见,好发于头、面、颈及手背等处,尤其是面部较突出的部位。

BCC和SCC的形态通常很容易区分,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切片显示形态相对模糊时,则会导致无法依据HE染色来区分BCC和SCC[7]。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鉴别皮肤肿瘤,Shafaei等[8]检测了CD10在两种肿瘤中的表达,发现在20例SCC肿瘤细胞中均未见CD10表达,而有18例(90%)标本的基质细胞存在CD10表达。有报道称在BCC标本中,有25个(59.5%)样本的肿瘤细胞可见CD10表达,32个(76.2%)样本的基质细胞中可见CD10表达,结果提示CD10是鉴别BCC和SCC有效的免疫组化标志物[9],该研究还认为当肿瘤细胞出现CD10阳性表达时,将倾向于BCC的诊断。Abbas等[10]发现30%的BCC病例中存在CK15表达,而只有1例(5%)SCC病例CK15表达呈阳性,与此同时有60%的BCC和30%的SCC病例存在CK19表达。

BCC和SCC均为皮肤好发肿瘤,都属于非黑色素瘤,但是对于二者的细胞起源似乎没有统一的结论,Jih等[11]发现毛发上皮瘤(TE)和BCC均会表达CK15,毛囊隆突部细胞均表达CK15,而SCC则全部为阴性,Abbas等则发现CK15在30%BCC中表达,而在SCC中的表达率则低至5%,这些研究似乎都说明BCC和毛囊干细胞的关系密切,而SCC则可能起源于其他部位。有报道观察7种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在皮肤SCC和BCC中的表达[12],结果发现SCC中CK8、10、14、17、18表达阳性,CK7、19阴性,BCC中CK7、10、18阴性,CK8、14、17、19阳性,两者不同的CK蛋白表型也表明他们的细胞起源不同,在临床病理的鉴别诊断时可以联合检测多种CK蛋白来准确鉴别肿瘤。本次实验中发现CK15在BCC中表达更加广泛,在肿瘤细胞区域均有广泛表达,而在SCC中CK15的表达阳性率则较低,仅有个别呈现弱阳性,这一结果与之前的研究报道一致。大量的研究均证实,BCC和SCC的发生可能起源于皮肤或毛囊的干细胞的异常突变,只是二者各自最初的细胞系来源不同,所以会呈现出不同的免疫表型[13,14],综合来看CK15可以作为鉴别SCC和BCC的良好标志物。

CD34于1984年被美国科学家Civin发现[15],分子量为110kDa,是高度糖基化的Ⅰ型跨膜糖蛋白,其结构包括胞外区、跨膜区、胞浆区3部分,CD34选择性地表达于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造血干/祖细胞(Hem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HSC/HPC)表面,并随细胞的成熟逐渐减弱至消失,因此CD34抗原常作为筛选HSC/HPC的独特标志物。Trempus等[16]使用CD34特异性抗体对毛囊隆突部角质细胞进行检测,发现小鼠毛囊隆突区角质细胞呈现强烈的胞膜染色,同时发现CD34和CK15在该区存在共表达现象。沈宏等[17]研究检测了CD34在BCC和毛发上皮瘤(TE)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在所有BCC中几乎未见CD34表达,而TE中存在阳性表达,说明大部分BCC不是来源于CD34+细胞,或者说不是来源于毛囊隆突部CD34+细胞。以往研究未见报道CD34在SCC中的表达情况[18],本研究显示CD34在SCC中呈广泛性强表达,且胞浆胞核均可呈现阳性,不过阳性表达还是限于肿瘤癌巢区,并未扩散到癌巢外面,由此我们推测SCC是起源于毛囊隆突部的CD34+细胞,其细胞起源不同于BCC,利用CD34将有助于对两种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综上,CD34和CK15在BCC与SCC中表达存在极大差异,通过免疫组化同时检测CD34与CK15,可作为鉴别BCC及SCC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黑色素瘤毛囊紫外线
云南省肿瘤医院1 203 例黑色素瘤临床分析
紫外线指数,提醒你保护皮肤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与紫外线
中西医结合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2例
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胎儿期皮肤毛囊结构及形态学观察
SOX2/GLI1-ST3GAL1-AXL通路促进黑色素瘤的转移
让人又爱又恨的紫外线
“拆西墙补东墙”高质毛囊资源宝贵
常见毛囊细胞角蛋白在毛囊周期中的表达研究
澳大利亚的“国民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