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妍,陈幸良
(中国林学会)
林下经济是指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以开展复合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友好型经济,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中国数千年的农耕生产实践,就已深刻地认识到农林的紧密相关性,先民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开发了大量的农林复合经营生产模式,如形式多样的林粮间作、林牧结合、桑基鱼塘、庭院经营等类型。20 世纪50—60 年代,我国国有林区和农村集体林区通过在林地发展多种经营,提高职工和农民收入,增加食物和多种经营产品供给。进入21 世纪以来,在林地发展种植、养殖和复合经营,得到进一步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意愿得到更广泛的激发,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2012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这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013年国务院下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中也提出,要“重点培育推广畜(禽)-沼-果(菜、林、果)复合型模式、农林牧渔复合型模式等”,“实现鱼、粮、果、菜协同发展”,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林下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截至2018年,全国林下经济种植面积达4亿多亩,产值达7 500亿元,组织化的程度也不断提高,形成了2万多个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达到了2 000多家,而且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林下经济模式。[1]林下经济实践经验极大地推动了理论研究水平,促进了林学与农学、经济学、中药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间的相互交融与渗透,为各学科的联合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学术界早期仅把林下经济当作一种利用林下资源的经营活动。姜秀华认为林下经济是指在推进管护经营的过程中,承包户或者承包人利用可以开发利用的林下资源,诸如野生植物、野生动物、林间草地、水塘等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2]随着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林下经济的概念与内涵更加多样化。鲁泽广等认为将林下经济定义为一种充分利用林地资源的农林复合经营,林下经济的范围由林下扩展至林上,从种植、养殖扩展至种植、养殖、加工、休闲旅游等复合经营。[3-4]有学者基于林业产业基础提出林下经济概念,认为林下经济“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林下适生的食用菌和动物、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在构建稳定、良性循环生态系统基础上,达到林木与其他经济生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充分发挥综合效益的目标。为农业、农村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广大农民开辟新的增收致富渠道”[5]。也有学者认为林下经济是一种以当地林地资源为依托,促使林下种植业、采集业、养殖业等发展的一种模式。[6]201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林下经济发展意见》指出,林下经济“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将加工业与森林景观利用纳入林下经济内涵。王志新认为,所谓林下经济是以林地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和空间,选择适合生长的动植物种类进行科学合理种植养殖,或者选定适合休憩观光的森林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利用,建设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经济产出型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而成为林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林业职工和林农增收致富开辟新的路子。[7]可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基于林地利用方式和林业产业的发展,林下经济逐步发展成为新的生态经济形式,外延了传统农林复合经营,是对传统森林经营的创新和突破,实现了农林牧各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
鉴于林下经济的概念并不完全统一,为加强学术交流,中国林学会组织专家经过广泛研究,将林下经济定义为: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以开展复合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友好型经济,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该定义于2018年以社团标准《林下经济术语》颁布。定义强调了林下经济绿色、循环、可持续和立体复合经营的特点,突出了生态系统经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统一,在业界学术交流中被逐步认可和采用。[8]
林下经济与农林复合经营既相关联又有本质区别。翟明普先生曾从二者研究主体、土地利用类型、发展目的、发展阶段以及研究范畴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述了林下经济与农林复合经营的关联性和区别,同时也阐明了林下经济的内涵和格局更倾向于经济属性。[9]李金海等通过研究生物量和光能利用效率,认为林下经济可以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林下经济也可以增强复合生态系统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和动物以及地下微生物的复合结构,提高了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林下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延伸了产业经济链条,是一种互利共生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10]林下经济依托森林资源,保证林农、林药、林禽等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利用其产出的多种木质与非木质林产品满足一定的社会和经济需求,林下经济还应包括森林景观利用,如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观光采摘等活动。林下经济是建立在生态学、森林培育学、(产业)经济学、(药用)植物学、农学、畜牧学等学科基础上的一个研究领域。[11-13]
在林下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复合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研究占据着主导地位,主要集中在物种种间互作、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环境效应、生物多样性变化等方面。对于林下经济复合生态系统而言,不管是林下种植还是养殖,种间互作是系统运行机理研究的基础。赵英、彭晓邦等研究了不同区域、不同模式下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中地上部分物种的光合作用的相互影响[14-15];孙辉、许华森等对林农复合系统中林木和农作物地下部分对水分及养分的竞争状况及其影响展开了研究[16-17];万开元等对生态系统内植物间化感作用进行了研究[18]。林下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与能量流动直接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系统中各物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彭方仁等基于不同复合模式内植物种群对光能的削弱和截获情况,研究了旱坡地植物篱农作系统能流特征。[19]张昌顺等通过研究林农复合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揭示其循环的特点、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素[20],这为林下经济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林下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体现在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小环境气候改变、温室效应等方面。林开敏等学者对林农复合经营在系统水文变化、土壤肥力、CO2封存、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量化研究,为林下经济的生态价值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21]
林下经济的价值评估可分为经济、社会与生态价值评估。经济价值评估方面,林下经济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通过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环境功能,从文化、养生、休闲等方面创造经济价值。高城雄等研究了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林农复合经营[22],李蕊对北京典型沟域林下经济系统的价值进行了分析,陈俊华等研究了川中丘陵区柏木林下养殖系统,李世东等通过我国森林公园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数量、面积、游客量以及收益情况,证明了在科学经营与管理条件下,不同林下经济模式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23-25]。
社会价值评估方面,林下经济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通过林下种植、养殖等模式,可以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文化基础好的可以向着乡土专家方向引导与发展。林下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森林资源的产品输出种类和数量,满足了社会需求,丰富了市场。当然,同其他林业经济类型相似,林下经济社会价值有些方面也很难计量和货币化,所以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专门研究非常有限。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是林下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发展林下经济前,必须进行生态效益预评估,在发展过程中,复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要进行定期监测与评估,以保证林下经济的经营活动不会带来相关的环境问题。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绿色经济被倡导,生态补偿等政策出台,生态效益评价对林下经济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但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林下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单一价值评估不能满足林下经济的发展需求,对其综合效益的评估成为必然。彭鸿嘉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甘肃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林农模式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进行了综合效益分析评价。[26]目前,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评价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国林地面积大,由于气候、地理差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市场需求、经营个体等因素的影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范婕妤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北京市林菌模式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运用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林菌模式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27];国靖等对林下经济模式中的银杏林下经济模式进行了分类并对其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28];孟庆岩用层次分析法评估了胶-茶-鸡林下经济模式的综合效益[13];孙红召就河南内黄县的枣农间作模式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29];苗雨露等对中国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与现存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林药、林菌产业发展最为旺盛,但发展规模小,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等因素制约了林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0]。
学者们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林下经济成功案例,提出了林药、林菌、林畜和林下游憩等多种经济发展模式。但不论哪一种模式,都应以促进各地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与相关科学技术发展有关,而且与林下经济的管理与可持续经营有关。国内对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建模型定量分析、问卷调查和个案定性分析三个方面。学者们分别对不同林下经济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影响林下经济发展的技术、管理、生态、政策等方面的因素,提出了发展林下经济应对策略,如出台技术规程、建立林下产品管理系统、突出市场导向、完善政策扶持、加大金融支撑等。[31-36]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还与农户的经营意愿与行为密切相关,部分研究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兼业情况、林地面积与坡度、资金等对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意愿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
林下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顺应了绿色发展、资源可持续经营、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趋势。未来林下经济关注的领域非常广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学科融合促进林下经济基础研究。基于科学实验分析,对林下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种间互作、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环境效应、生物多样性变化等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未来林学与各学科将更加需要联动协作,不断扩大交叉融合的范围,不仅与生态学、生物学、气象学、农学、畜牧等学科之间融合,而且与经济学、中药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管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行业相互交融与渗透,才能满足新时期林下经济基础研究和创新发展的需求。
二是研究方法创新拓展林下经济应用研究。未来林下经济的研究方法将综合应用各学科、专业的研究手段,更加注重方法学的协同创新。[37-39]目前,林下经济的理论基础、发展模式、效益分析及制约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大多数还是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少数学者根据客观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但数据量较为有限且分析工具的运用有待加强。今后应加强实地调查,结合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提高林下经济的理论研究和效益评价的科学性。
三是加强林下经济优良品种选育研究。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下,发现和培育适宜的林下经济优良种植作物、药材、菌类、花卉、动物等。选育林下经济优良品种,做好林下经济的良种申报工作,通过良种认定后在适宜地区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要分析不同林下经济模式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建立典型林下经济模式的技术规程,完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当前,应该加大对滩涂地、林间空地等土地资源的利用,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合法流转林权,促进林下经济产业集约化经营。[40-42]
四是加大林下经济综合价值评估研究。首先,对综合价值评估的研究方法予以完善,建立健全林下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43],提升价值评估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其次,在综合价值评估中要考虑时间价值对投资经营的影响。在生态价值评估中,要注重探究林下种养殖、森林景观的开发等对原有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以及发展林下经济后形成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再者,综合价值估计中应该引入风险评价,强化环境保护意识[44-45],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