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闰青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焦作 454000)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教育各领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传下去、有发展,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工程。从教育的功能来讲,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基础、最根本工程,是儿童启蒙教育的初始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点。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全面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我国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各界更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传承的价值与作用。我国教育专家翟博先生曾言:“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中,特别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化、培育、熏陶,而这些最初都是从家庭这一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即家庭教育启蒙的。”[2]“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家庭是文化传承最稳固的载体,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孩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习得者、传承者、弘扬者,是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与使命所在。
文脉之中有国脉,家常之内有伦常。自古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家文化”建设,这些优秀家庭文化的绵延赓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族气节和中国精神的形成,也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家文化”,是家庭成员为了生存生产发展的需要,在应对家庭内部、外部矛盾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具体是指家庭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和积淀并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生活习惯的总和,其核心是道德准则、道德风貌和为人处事的方法。[3]具体来说,“家文化”是以家庭精神文化为核心,以家庭财产为物质基础,以家庭关系为纽带主体,以家法、家规、家训为行为制度规范的文化,是家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关系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4]以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俭持家、律己助人等为基本精神。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梁漱溟先生曾说:“任何一处文化,都自具个性,惟个性之强度不等耳。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强,以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正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性耳。”[5]钱穆先生曾说:“家族是中国文化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6]在此,两位前辈入木三分地指出了“家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生成的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绵延赓续的丰厚土壤。
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庭教育闻名世界,具有丰富的家训、家礼、家学的著述和典籍,有忠孝传家、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千年传承。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放眼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像中华传统文化那样把家风家教提升到国家兴衰与天下存亡的高度;如果纵览整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我们则会发现:关于家风家教的各种名言、典故、佳话以及家训、家规等文献记载不仅多如繁星,而且大多数内容质量上乘,以至今天依然具有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7]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家庭教育开始,在家训家风中传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赓续中发扬光大。
家训中的传承。我国不仅有着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繁衍成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教育思想,其中所包含的某些关于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浩瀚而又绚烂多彩的古代文化丛林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传世家训,如周公《诫伯禽》中的“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8]1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8]25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怀子三月,出居别官,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8]60《朱子治家格言》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8]255一部部流传至今的前人家训,都耗费浓重的笔墨告诫子孙要为人宽厚、莫贪钱财,勤俭节约,敦品励学。充满智慧的先人们深深地认识到,遗子以钱财,不如遗子以清白,只有品性淳良,读书求知,施行仁义,才能让一个人行正于世,俯仰无愧。这是先人们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因此,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宗旨的家风、家训等文化历来受到人们重视,在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华民族极具特色的宝贵文化遗产。
还有启迪人生的蒙学教材,如《三字经》《弟子规》等,是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旷世范本,其中所蕴含的家庭教育文化经久不衰,绵延流长。许多流传下来的与家教相关的历史佳话,如“孟母三迁”“断机教子”“三娘教子”“曾子杀猪”“张母家教”等,都是家长培养孩子做事持之以恒、精忠报国、与人为善、诚信做人等精神品质最好的教材,是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典范,是展示在人们面前的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家庭教育图卷。
还有流芳百世的家风传承,如岳母为儿刺下“精忠报国”,于是“忠”即成为岳家子孙之家风;林则徐所言“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于是“俭”则成为林家子孙之家风;曾国藩家训有“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的勤字功夫,于是“勤”即成为曾家子孙之家风;纪晓岚家训“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于是读书就成为纪家子孙之家风……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家和万事兴等优良家风润人无声,薪火相传,进而形成了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让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能生生不息,不断走向辉煌。[9]凡此种种,都是家庭教育的精神瑰宝,也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这既是我国历代家长的智慧结晶和教子方法的心血荟萃,也是我国历代家庭教育的经验总结,从中可以透视出家庭教育本身的内在价值,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意义。它不仅成为家庭成员遵守的行为准则,形成了良好的家风,而且在塑造民族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积极的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是家庭教育的首选内容。
自古以来,“耕读传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家教、家风、家训的重要内容。“读书”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一个家庭良好家风、家训的重要标志。那么,让孩子读什么,就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庭是孩子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品味的主要阵地。因此,家庭教育就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引导孩子的阅读方向,为孩子选择高质量阅读内容的责任和义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方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都体现在千百年来久经时间考验而流传至今的传统经典作品之中。这些经典作品,底蕴深厚、涵育人心,包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民族精神,对孩子的影响如引领其步入芳兰之室,久而自芳也。所以,家庭教育要帮助孩子养成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喜欢阅读中国经典作品的良好习惯。
2021年春节,《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热播。这个节目最大的意义是通过对典籍的诠释,告诉今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以及沉淀的民族精神,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生动演绎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经典作品中,弘扬优秀品质、传承民族精神的经典作品不胜枚举:通过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界定,我们知道了大丈夫应有的崇高气节;通过关汉卿“我是一个煮不烂、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的宣言,我们看到了不屈不挠的铮铮铁骨;通过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表白,我们感受到了浓烈深沉的报国之情……屈原、杜甫的忧国忧民,陆游、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于谦、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孩子要做一个有民族情怀的人,有担当的人,富有责任心的人。这些都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应该具有的素质,他们的人格魅力更是当代教育希望塑造的典范和高标。[10]
传统经典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知识宝库、智慧积累,不仅能塑造人的品格,滋养人的精神,带给人美的愉悦和饱满的心灵,更承载着丰厚的人文精神与人文滋养,其所弘扬的“仁义礼智信”的高尚品德和“温良恭谦让”的优良品质,在培养人、塑造人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所讲的个人习惯,还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良好品质,抑或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励志经典,对个人成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而言,都是弥足珍贵的财富。特别是面对当前教育存在追求功利性与实用性的突出问题,家庭教育更要充分发挥经典作品滋润人心的作用,把阅读传统经典作品作为培养孩子核心素养中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阅读传统经典作品为途径,培养孩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孩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
文雅家风慈母训,每逢佳节更深知。家庭是养成教育的场所,而传统节日则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契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学校理论上的宣讲,经典著作的习得,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古人对实践性教育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有诸多论述。孔子曰:“学而时习之”;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人只有经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化民成俗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承的实现。中国传统礼俗都是以家庭为载体,在家庭活动中进行的。它们包括伦理文化、祭祀文化等,经过代代传承,成为礼俗。因此,我们要以家庭为载体,“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一种习俗,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家庭重视传统礼俗,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其实从人一出生就开始接受人生礼仪、接受节日中各种礼俗的熏陶。这些习俗随着家庭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中国社会宝贵的思想财富,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内蕴。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观察家庭教育时发现,家庭中很多习俗都是在家人共同参与中完成的。在此过程中,所有家庭成员共同遵循那些礼俗,在礼俗中找到归属,服从礼俗规范,获得情感支持,习得人与人共处、交往的行为方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家庭仪式感。它是一种家庭仪式,更是一种精神力量。
传统节日是习得家庭礼俗、传承家风家教的绝佳机会。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不仅有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民间礼仪和民俗文化,而且各自具有其独特寓意,蕴藏着人们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充满着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他人的人文情怀,给人以讲礼仪、重情义、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但是,这些思想需要孩子参与到节日的活动中才能得到熏陶,获得体验,产生情感,分享乐趣,得到升华。节日期间,一家人坐在一起,叙叙祖辈的老故事,谈谈一起度过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人文意蕴,讲讲清明节对先辈的感恩和缅怀,聊聊九九重阳节登高吃糕,寄托着人们健康长寿、实现人生境界步步高的美好愿望……一家人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之中,面对生活中呈现的家国情怀、人情冷暖,更容易对之产生情感的共鸣,对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对于崇德向善、勤俭持家、廉洁自律等正向价值观更容易接受。在不知不觉中,人们把家风传承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在家庭这个最小又最具感染力的社会单元内传播,使每个家庭成员在祥和愉悦的氛围里,耳濡目染地接纳和内化了。
传统节日是向孩子传递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绝佳时期,节日中所包含的深刻意蕴在节日习俗里得到了具体而微的生动诠释,更符合孩子的认知特征,故而能够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继而影响着个人的习惯养成和人格形成。在传统节日里,孩子们不仅自然习得了习俗与礼仪,还能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并传承下去。比如,我们从小就知道,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除夕夜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这是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等长大了,我们知道为什么会在不同的节日吃不同的食物,所代表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是什么。比如,在中秋之日,一家人围在一起,品尝着不同口味的月饼,吟诵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美文佳句及其所蕴含的思乡之情,体验着皎洁的月光与人的思乡之情、团圆美满的幸福体验缠绕交融的深沉之情,从而衍生出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发展出拜月、赏月、赏灯、猜谜等各种节日活动,承载着人们对丰收、团圆、向往幸福生活的殷切希望。孩子们长大之后,又会像父母一样去和自己的孩子共度传统佳节、向自己的孩子解释这些节日现象和精神意蕴,由此,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和宝贵财富就在这一代代人“欢度佳节”的欢声笑语中蜿蜒流淌,润物无声而源远流长。这是对传统文化内核和精神的传承。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实现了由外到内、从形式到精神的传承,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具有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唯有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植根于孩子的脑海,从而得到传承绵延,继承创新,繁荣发展。
因此,家长要通过引导孩子参与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培育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他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让他们掌握初步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技能与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转变成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并将其内化为精神品格和气质修养,熔炼成孩子日常的行为方式,从而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和道德养成,使孩子成为具有社会担当和民族情怀的新时代追梦人。同时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
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进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它所呈现的是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共同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共同体。基于此,社会、家庭、学校三方要明确各自的定位与职责,承担各自的使命与任务,形成“三位一体”协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育人体系。首先,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并形成一种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风气,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中的传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学校要自觉担当给学生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重任。2021年2月,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的主题内容和载体形式,以及各学段的具体要求。基于此,学校要结合教材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家长的培训,让家长认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指导家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滋养学生的精神成长,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践行,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体现。最后,家庭要给孩子以良好的家风家教,让孩子养成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落地生根。
其实,中国人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待人接物,行为方式怎么调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丰富的阐述,且大多是在家庭教育中进行的,家长的为人处世方式会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判断,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这种耳濡目染、春风化雨的方式,在家庭生活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孩子的精神品质,滋养孩子健康成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家庭这块丰厚的土壤中并存共行、互惠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