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樱教授从“肺(皮)-脾(肉)-肾(髓)三焦”立论论治儿童紫癜性肾炎经验撷菁※

2023-01-02 19:13:14孙昭恒李雪军郑海斌
河北中医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焦三焦血尿

孙昭恒 张 霞 李雪军 郑海斌 李 阳

(1.河南中医药大学儿科医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紫癜性肾炎(henoch-schö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决定过敏性紫癜(henoch-schönlein purpura,HSPN)预后的最重要因素[1]。HSPN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从较常见的短暂孤立性镜下血尿、蛋白尿到肾病综合征、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甚至肾衰竭均可表现。据报道终末期肾脏疾病的发病率为2%~5%[2],严重影响患儿生命健康。目前对于紫癜性肾炎,西医多采用抗炎、抑制异常免疫等对症治疗[3],但副作用较大,疗效也不甚理想。HSPN属于中医学“紫癜风”“葡萄疫”“血证”“尿浊”等范畴,认为此病的病因病机为外感六淫、疫疠之邪,入里化热,热迫血妄行,外溢肌肤,或嗜食肥甘厚味,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水湿内生,蕴而化热,与血搏结,灼伤血络,渗于皮肤,而见皮下出血,下行膀胱,损伤肾络,则精微下注,出现尿血、蛋白尿等[4]。中医治疗多以“风、热(毒)、湿、虚、瘀”立论,病理因素责之血瘀、湿热[5-6]。

丁樱,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第四、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丁教授长期从事儿童HSP及HSPN的防治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从“肺(皮)-脾(肉)-肾(髓)三焦”立论对不同阶段的儿童HSPN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肺(皮)-脾(肉)-肾(髓)三焦”立论的基础

“三焦”一词,最早可追溯于《内经》,其具体含义有2种,一是将其作为六腑之一,《灵枢·本输》“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阐释了三焦与其他脏腑的并列关系。二是将三焦划分为上、中、下三部位,“卫出上焦”“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素问》),肺居上焦,合皮毛,皮毛受损内合于肺,故上焦病变多侧重肺卫表证;“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素问》),脾胃居于中焦,合肌肉,肌肉受热内合于脾胃,故中焦病变多伴随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以里热证为主;“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素问》)。肾居下焦,主骨合髓,髓部受损则内合于肾,故下焦病变多伴阴精耗损、水液代谢失调。《内经》中亦有关于三焦病证的名称,如“三焦胀”“三焦病”“三焦约”“三焦咳”等,但没有以“肺(皮)- 脾(肉)- 肾(髓)三焦”立论为指导的辨证用药的描述[7]。丁教授指出,HSPN以血不循经,溢于脉外为典型的病机特点,系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等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气机逆乱,血液运行失常。而三焦是全身气化的场所,主导气血津液之升降出入,若从三焦立论结合脏腑辨证及气血津液变化论治儿童HSPN,不失为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2 “肺(皮)-脾(肉)-肾(髓)三焦”立论治疗儿童HSPN思路

丁教授研读吴鞠通之《温病条辨》,认为将其三焦理论用于辨证论治儿童HSPN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三焦部位均有所属之脏腑,虽感受外邪的性质可有不同,但临床可见其所在脏腑因气机失调、气血津液功能失常而表现出的典型症状,如无论外感风热亦或湿热,均可见恶寒、发热、咳嗽之肺卫证。其次,三焦不同部位的病性也有规律可循,上焦以表热证居多, 中焦偏为里热证, 下焦则里虚为主。吴鞠通有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叶天士亦云:“上焦药用辛凉,中焦药用苦辛寒,下焦药用咸寒。”“上焦宜通宜降,中焦宜守宜行,下焦宜潜宜固。”掌握其中的规律,方可选用适当药物,或寒或凉,或补或泻,或发散或沉降,以祛邪扶正,调和阴阳。最后,三焦辨证理论指出,疾病传变过程中可表现出顺序性。一般而言,其传变由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传至中焦足阳明胃经,形成胃热亢盛或热结肠腑之证,病邪久稽,则入下焦肝肾。除“始上焦,终下焦”之纵向传变外,也有三焦所属脏腑的卫气营血变化。临床上可根据这一特点准确把握疾病进展程度,先证而治,起到“既病防变”的作用。如此,丁教授将三焦部位及证候与脏腑辨证结合,并结合六经中的表里归属、气血津液变化,用于辨别、明确儿童HSPN的病位、病性、病势,确立相应治则、治法、方药,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论述。

2.1 上焦治肺(皮),清源洁流 上焦病变多由外感风热之邪引起,外邪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皮)及卫表。肺主一身之表,外合于皮毛,风热化火,郁于皮毛肌表,与气血相搏,灼伤脉络,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发为紫癜,临床表现为紫癜色红、细碎,散发,可伴瘙痒,此起彼落,或伴发热,恶风,流黄涕,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8]。丁教授指出,以上症状说明邪在肺卫,病位在表,病性属实属热,此时风热之邪郁于手太阴肺经,也可循足少阴肾经扰动肾络,从而出现血尿、蛋白尿。《证治准绳》曰:“肺金者,肾水之母,谓之连脏,肺有损伤妄行之血,若气逆上者则为呕血矣,气不逆者,此之何不从水道下降入胞中耶,其热亦直抵肾与膀胱可知也。”[9]故丁教授认为,病在上焦,治肺为主,清源洁流,法当疏风清热,凉血化瘀。方药选用辛凉透散之品,如金银花、连翘、浮萍、荆芥等开宣上焦,疏风解表,牛蒡子、鱼腥草、黄芩、菊花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若邪热入里,影响手太阴肺之气分,出现身热汗出、喘息胸闷、口渴引饮、咳黄稠痰等症,加用石膏、黄芩之类清宣肺热;太阴、阳明互为表里,若邪热传于阳明气分,还可导致二经合病,见面红热盛、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苔黄燥等,则加用太子参、生地黄、麦冬等益气养阴类,祛邪兼以扶正。此外,现代儿童多食用肥甘厚味之品,长此以往,内有积热,复感风热,内外相合,也可表现为热邪直入营血,发热口渴,烦躁不安,紫癜深红或紫红,遍布四肢肌肤,叶天士有云:“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此时当用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等清热凉血之品。

2.2 中焦治脾(肉),清热化湿 中焦病变多出现在儿童HSPN急性期,此时邪气交争于肌肉气分,病位以脾胃为主。脾主四肢肌肉,主运化水谷精微,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互为表里,且足阳明胃经具有气血充盛的特点,一旦邪气循经入里,极易化火生热。若平时嗜食肥甘厚味之品,内有伏热,亦可由外邪引动,迅速自足阳明胃经外泄肌表。《诸病源候论·患斑毒病候》有云:“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挟毒蕴积于胃,毒气熏发于肌肉,状如蚊蚤所啮,赤斑起,周匝遍体。”说明此证型的紫癜形态具有颜色鲜红、量多密布之特点。患儿脾失健运,则易内生湿浊,与热相合,化为湿热,阻滞三焦气机;三焦运化失常,精微失于输布,合污下行,故见蛋白尿;邪热循经下行,灼伤肾之血络,故见血尿;湿热之邪滞于中焦脾胃、肠络,则见腹胀腹痛,痞满不适,口臭纳呆,呕吐便血;留恋四肢关节,则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若热毒深重,内迫营血,则见患儿紫癜红绛,周匝遍体,身热烦躁,哭闹不止,夜寐不安,舌红绛,苔黄腻或白腻,脉细数。丁教授指出,此证型患儿脾胃、肠道等消化系统症状较为突出,病位在里,病性多属实属热,临床以清热化湿,凉血祛瘀为治则,并时时顾护脾胃。方药选用陈皮、半夏、苍术、薏苡仁等和胃化湿,理气畅中;紫草、茜草、白茅根、仙鹤草等凉血止血,透疹消斑;若紫癜红绛密集,加用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犀牛角等清营凉血祛瘀;若症状以血尿为主,则加用小蓟、大蓟等凉血止血;若病久体虚,加用墨旱莲、女贞子等滋补肝肾。

2.3 下焦治肾(髓),补益为主 下焦病症多由上、中二焦传变而来,此时邪气入肾(髓),伤及营血,往往见于儿童HSPN终末期。肾主封藏、主纳气,为三焦水火之本、气化之源;肝藏血,HSPN继发于血证,故责之肝肾。湿热邪气久稽,耗损肾气,劫灼肝阴;肾气耗伤,无以抗邪,更易致湿热入侵;湿热下注,肾失封藏,发为蛋白尿;热伤肾络,络破血溢,发为血尿。临床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气虚、血虚、阴虚症状,或畏寒肢冷,腰膝痠软,或心烦失眠,潮热盗汗,或头晕耳鸣,反复外感,或面色少华,爪甲不荣,舌淡白或红绛,苔少或无苔,脉沉细或细数等。若病久阴损及阳,以致阴阳两虚,还可出现水肿乏力,按之凹陷,舌淡,苔白滑,脉沉细等,伴大量血尿、蛋白尿,多预后不良。丁教授指出,下焦病病位在里,虚证为主,阳虚精亏、阴虚火旺、气虚血少等均可表现,关键是通过不同症状把握阴阳、气血、津液变化,随证而治。治疗上,补益为主,总体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养血通络为治则;方药选用黄芪、太子参、生地黄、知母等补气滋阴以扶正;菟丝子、桑寄生、肉苁蓉等滋肝肾,益精血;当归、丹参等补血活血,化瘀通经;若体虚易感,加用白术、防风等益气固表;若自汗盗汗,加用煅牡蛎、五味子等止汗敛阴;若阳虚水泛,加用淡附子、干姜、淫羊藿等温阳利水;若阴虚潮热,加用黄柏、麦冬等滋阴清热。

3 结合微观,把握时机

丁教授认为,血瘀是贯穿儿童HSPN病程始终的关键病机[10],也是导致肾脏病理变化的主要因素。患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络破血溢,留而为瘀,肾脏病理可表现为新月体形成、炎症细胞浸润等,根据这个特点,无论病程处于上焦、中焦或下焦,均可出现肾脏病理变化。一般而言,血尿、蛋白尿的严重程度与肾脏病理分级存在相关性[11-12],但也会出现临床症状与病理表现不相符合的情况[13],因此要在辨清病程的前提下结合肾脏病理变化,及时对血尿、蛋白尿程度较重的患儿行肾脏穿刺活检,明确其肾脏损伤程度,判断疾病发展、预后。如此做到把控宏观,兼顾微观,才能不贻误病情,并在临床取得预期疗效。

4 典型病例

孟某,女,8岁,学生。2018-01-11初诊。双下肢皮肤紫癜10 d,再发伴尿检异常1 d。患儿10 d前感冒后出现双下肢皮肤紫癜,至当地诊所予抗过敏治疗3 d后消退。1 d前紫癜大量新出,伴轻度腹痛及关节肿痛,遂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查尿常规示:蛋白(-),隐血(++),红细胞:(+)/HP。刻诊:双下肢皮肤紫癜,伸侧为主,色鲜红,融合成片,对称分布,腹部胀痛,踝关节疼痛,口臭,纳差,手足心热,夜寐不安,大便干,2 d未行,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查体:咽充血,心肺无异常,腹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无压痛、叩击痛。西医诊断:HSP;HSPN(孤立性血尿型)。中医诊断:紫癜风。证属热炽中焦。治宜清热化湿,凉血止血。处方:小蓟15 g,大蓟15 g,茜草15 g,白茅根15 g,陈皮12 g,黄芩12 g,栀子6 g,生地黄20 g,牡丹皮12 g,水牛角粉15 g,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嘱忌食鱼虾、肉蛋奶类。2018-01-19二诊,患儿原有紫癜消退,期间少量新出1次,未诉腹胀腹痛、关节疼痛,纳较前转佳,大便稍干,小便正常。尿常规:蛋白(-),隐血(±),红细胞4~6个/HP。初诊方去栀子,加仙鹤草15 g、白及12 g、墨旱莲15 g、女贞子15 g。每日1剂,水煎服,共服14剂。2018-03-05三诊,患儿紫癜持续无新出,纳佳,大小便正常。复查尿常规正常,血尿已消失,二诊方半量继服14剂,巩固疗效。随访6周未见复发,复查尿常规正常。

按:本例患儿紫癜由外邪诱发,大量反复,以下肢伸侧为主,此为阳明经所过之处;又伴腹痛、腹胀、口臭、纳差等症,结合舌苔、脉象,可知病位偏于中焦脾胃(肉)。外邪牵动内热,迅速发于肌肤,可见紫癜鲜红成片;邪热流窜四肢,可见关节肿痛;中焦气机受阻,可见腹痛腹胀,口臭纳差;小便黄赤,血尿初现,可知邪热循经下行,波及下焦,灼伤肾络。此外,患儿出现手足心热,夜寐不安,有邪热扰动营血之势,治疗上需针对中、下二焦清热化湿,止血祛瘀,并清除血分余热,防止紫癜再次反复。初诊方中水牛角粉、生地黄性味苦寒,善走血分,清血热,为君药;牡丹皮、茜草既能增加清热凉血之效,又可活血化瘀,为臣药;黄芩、栀子清热泻火,使中焦火热从下而去;小蓟、大蓟、白茅根凉血止血,利尿通淋,擅清下焦之湿热;陈皮性温,既能健脾化湿,条畅中焦气机,又起反佐之效,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时,患儿大便干、手足心热等症状较前缓解,故去栀子,因仍有少量血尿,故加仙鹤草、白及以止血化瘀;病程日久,恐虚火耗伤肾阴,累及下焦(肾),故加用墨旱莲、女贞子滋补肾阴,清降虚火,先证而治。

5 结语

丁教授运用“肺(皮)-脾(肉)-肾(髓)三焦”立论治疗儿童HSPN,重在准确辨明病位、病性、病势,把握治疗时机,兼顾个体差异,选择适当治法,必要时需及时取肾脏组织活检,结合病理诊断,方能不贻误时机,控制病情进展。总之,三焦理论对儿童HSPN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丁教授依据“肺(皮)-脾(肉)-肾(髓)三焦”立论遣方用药、随症加减治疗儿童HSPN,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猜你喜欢
中焦三焦血尿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畅通中焦选对药
李生财论治湿阻中焦型慢性胃炎经验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基层中医药(2020年8期)2020-11-16 00:55:16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36
血尿的梦魇 横纹肌溶解
中国自行车(2018年8期)2018-09-26 06:53:34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出现血尿必须上医院检查
人人健康(2016年21期)2016-11-05 11:05:31
三焦和心包相互关系的再认识
从三焦湿热相火论治慢性肝病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