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2023-01-02 14:00:22索笑雯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大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

索笑雯,陈 婧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农村现代化振兴战略,并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整个城乡振兴的战略格局结构中,要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振兴不只是经济振兴,还包括了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等全方位的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并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典型示范,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传统戏曲、传统民俗等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代表[1]。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服务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中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在广袤的乡村中,是当地村民世代生产生活必需的技艺。比如广东的蓝染织工艺、陶瓷工艺、粤绣、瑶银等都是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必需品,世代的劳动人民在各自的一方土地上耕耘着一个个的传统技艺,给自己的生活添光加彩。传统民俗活动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州番禺赛龙舟为例,是岭南地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以赛龙舟发展而来的龙舟制作工艺、龙舟说唱都是当地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育部、文化、国家民委出台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服务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传播,可以通过绘画、产品设计、新媒体制作等多种形式展示表现乡村非遗,为建立乡村非遗品牌,帮助农村提升可持续性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建设新时期乡村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文化立村,提高村民文化自信是现阶段乡村振兴的关键。融合乡村、高职院校、企业等多方资源,深入进行乡村非物质文化文创产品设计、新媒体传播、非遗文化空间构建等,以校村共建战略为平台,以专业课程教学为手段,进而实现乡村的文化振兴和经济振兴[2]。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促进乡村“非遗”活态传承的基本思路

(一)以产教融合促进乡村“非遗”传承与文化平台的建立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机制之一,艺术设计专业是文化产业人才输送的重要途径,以现代产业发展为教学目标,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3]。乡村振兴是现阶段重要的方针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提倡通过设计驱动创新等方式促进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可持续性发展,以科技为支撑促进创意产品(服务)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开展非遗活态传承与活化,对非遗产品二次开发创作以及商业化转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切实建立起乡村文化品牌,促进乡村农民精神文明建设。

(二)以协同育人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设计人才的重要阵地,尤其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和文化高速发展的地区,文化类设计类人才的需求很高,为文化产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设计人才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职责。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不能丢掉乡村的发展,努力挖掘乡村“非遗”资源,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共同培育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与文化素养[4]。以行业企业需求为目标进行课程项目设计实践教学,以乡村负责人、专业教师、“非遗”传承人、企业专家协同育人为教学手段,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乡村非遗文创产品设计项目,将课程作业以商品化形式投放市场,实现学生实践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三)以文化服务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乡村非遗文化产业多元化产业体系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多元化体系的建立,城市文化消费呈现新的趋势,乡村非遗文化也是湾区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运用现代设计思维与技术手段,借助互联网传播与营销手段,发展乡村振兴,打造乡村非遗文化品牌。以乡村非遗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融入高职艺术设计课堂,有机整合乡村非遗文化、高校艺术教育、美学教育、文创产品开发、产品供应等产学研结合的多元文化产业体系。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服务乡村非遗文化传承的实现路径

(一)面向非遗产业打造教师工作室驻村

在乡村设立教师工作室,既能为高校教师提供服务乡村的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也可以促进师生下沉基层,加深对乡村的认识,真正做到扎根乡村、了解乡村、感知村民诉求、获取真实的一手调研资料,对乡村所存在的问题、发展现状有更加清楚的认知,同时对当地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教师回到课堂进行教学、课题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所在学院已在番禺大岭村设立非遗传承与创新教师工作室、新媒体设计与传播工作室,旨在为当地非遗文化、传统手工艺进行设计服务、传承与创新,并将乡村实践项目带回课堂。目前驻村教师工作室已为大岭村创作旅游文创产品设计、非遗创新产品三十余套;为大岭村非遗工作室包括核雕工作室、茶道工作室、香道工作室、木雕工作室、蓝染工作坊、传统手工美食作坊等进行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方案二十余套。

(二)服务乡村振兴校村共建基地

推动高校深度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推动乡村经济文化发展、落实乡村振兴的新举措。校村共建基地是连接高校与乡村的重要纽带,以合作企业与帮扶乡村为基础,建设非遗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为专业教学、学生项目实操提供理想的实践场所。笔者所在学院已在山西省高平市北兆庄村建立“纳底拉花工艺传承与创新基地”“国家级非遗高平绣活传承与创新基地”;在广州番禺石楼镇大岭村建立“非遗传承与创新基地”“产教融合实习实践基地”“大岭村影视新媒体传播基地”,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理想的实践教育场所。

通过基地共建、校村战略合作,高校根据乡村的真实诉求进行帮扶和项目执行。目前笔者所在学院通过校村共建基地,开展了“晋粤联动非遗传承与创新”项目研究实践,通过广东高校的优势资源和创新力量,为山西晋南地区濒临失传的非遗手工艺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设计非遗创新产品五十余款,拍摄晋南地区非遗工艺纪录片一部,通过设计与传播的力量,让濒临失传的老工艺被更多人关注和喜爱。

此外,笔者所在学院通过“大岭村影视新媒体传播基地”的建设,与大岭村委进行多次诉求对接,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深入大岭村数十天,拍摄了《画龙点睛·大岭村乡村振兴战略》《鞋承万里·艺传千秋》《点茶》等多部纪录片;同时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为大岭村内的多家非遗工作室进行直播,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效应,受到当地镇政府、村委、村民、艺术家的高度赞扬。

(三)产教融合对接企业开发课程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行业发展。通过对接企业,根据乡村真实诉求进行课程的开发,可以更好地实现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5]。近年来笔者所在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了一系列有特色、接地气、满足市场刚需的课程。例如与广电传媒集团合作开发《岭南装饰艺术》课程,通过将流行于粤港澳大湾区乡村的非遗工艺粤绣、榄雕、蓝染等制作工艺植入课程,在企业指导下进行创新设计,并在广州塔潮墟、乡村举办课程成果展览,受到一致好评。与广州恒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开发《非遗与新媒体》课程,是针对当下新媒体的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设立的课程,在企业指导下,学生利用行业最新的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全方位互动式观看的真实场景还原展示方式,进行了大岭村720VR全景的拍摄,打造大岭村沉浸式文化基地,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仿佛也能置身于基地的建筑实景中,浏览观看大岭村景点,听取导览解说,实现全天候观展。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岭村的同时、高保真地接收到乡村传统文化。目前已拍摄了包括显宗祠、永思堂、两塘公祠等15个大岭村标志性古建筑和多家非遗工作室。

(四)面向市场校村企通过课程实训研发产品

将课程结果投放市场是检验教学成果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通过乡村提出诉求,企业指导,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课程实训和产品研发,最后再投放市场,从“作品”到“产品”的过程,也是验证教学、修正教学的过程。

笔者所在学院通过校村企合作,将番禺大岭村传统非遗赛龙舟、灰塑、粽子制作工艺等具有当地特色非遗民俗活动、传统技艺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堂,通过校企合作创作了一系列大岭村文创产品。以《四时大岭》文创产品为例,《四时大岭》由2021级广告设计班同学完成,以插画的形式完成了大岭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描绘,以大岭村显宗祠、文昌塔、陈氏大宗祠、两塘公祠四个传统建筑为主要画面内容,同时将大岭村扒龙舟、汉服、广绣、粤剧等非遗元素融合其中。在企业的指导下,设计开发了适合当地旅游发展的团扇、杯垫、钥匙扣、帆布包、笔记本等文创产品。《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成果与企业合作并在大岭村显宗祠开展了“古村今作”文创产品设计作品展,得到村委、镇党委领导、企业、游客的一致好评。展览结束后,部分产品分别在线上微店、线下商店进行销售。在给当地村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从多方面宣传了大岭村,让更多的游客来到大岭村游玩、消费,振兴大岭村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

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服务乡村“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广袤美丽的乡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最鲜活的思政课堂,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领地。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发挥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优势,通过专业课程与企业合作设计开发与乡村相关的文创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推动了当地乡村的经济文化建设,更是加深了大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树立起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二)以艺术设计专业优势助推乡村经济增长与产业兴旺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俗、文化、历史、经济多个方面,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的重要宗旨是当地的产业兴旺与经济增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着力点推动乡村振兴,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优势与文化产业引入乡村,合力推动建设独具乡村特色的文化品牌[6]。以广州市番禺区大岭村为例,大岭村历史文化悠久,扒龙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的端午节,大岭村都会有热闹的划龙舟比赛,这是促进当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机会。以龙舟形象为主要表现内容文创产品可以吸引游客的购买,为当地村民带来经济收入;数字媒体专业可以通过制作短视频、线上直播等方式传播当地端午节多彩的民俗活动,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有效帮助乡村开展旅游经济,塑造乡村品牌影响力。

(三)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乡村非遗传承共同构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为手段,将乡村非遗融入课程教学,进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元素融入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挖掘当地具有特点的乡村文化,打造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的特色乡村环境,强化乡村文化发展建设,积极推进当地非遗民俗、戏曲、手工艺等非遗资源的传播。以高校教学结合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满足当地村民精神文明需求与物质文明需求,同时也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喜好,以文化立村,以精神振兴,大力促进乡村发展。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助力乡村振兴长久发展的推动力,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服务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实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实现乡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丰收,让乡村非遗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与道德品质,培养大学生对传统非遗文化的认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

猜你喜欢
大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
河北省赤城县伙房—大岭堡一带石墨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河北地质(2020年4期)2020-03-19 00:19:36
临海西郊大岭石窟元代造像题名记所见人物考——兼商榷大岭石窟造像的始建年代
西夏学(2017年1期)2017-10-24 05:32:36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08:03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1:26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冰雪大岭——昆仑
北极光(2016年1期)2016-03-24 21:40:41
冰雪大岭一昆仑
北极光(2016年1期)2016-03-24 21:35:07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