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方式的构想
——以四川民族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2023-01-02 12:56曹清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0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师范类教学方式

曹清清

(四川民族学院文学院,四川 甘孜 626001)

2017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这一认证在规范高校师范生培养,师范生专业技能提升及师范生专业建设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对于国家的基础教育,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实施者、支持者、评价者等多重角色。教师的素养影响着教学实施的效果、教育产出的效能甚至是教育改革的成败。”[1]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背景下,我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也在进行师范认证申请阶段的工作,各类专业课程的思考、建设以及专业改革、课程改革也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在这期间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培训学习,对师范类认证的观念和宗旨有了更深的理解,基于这些对师范类专业认证相关知识与理念的理解,本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探析,旨在进一步实现文学理论课程在师范生产出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1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师范专业认证提出的理念,要求“产出导向,持续改进”,“逆向设计,正向施工”前者主要是突出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的目的是否能真正落实到位,同时是在强调专业培养中不断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和反馈及时做出培养方案课程目标的变化,呈现一种动态的观测和管理体系;后者要求主要是强调了目标导向是所有环节所有细节敲定的逻辑底层依据,那么涉及具体的专业课程来说就是课程目标与教学方式,学习目标,考核方式等等都要做到对应的衔接和逻辑的自洽。目标与方式之间是一种对应的关系,当确定好课程的教学目标后,如何能够实现这些课程目标就需要在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中得以落实,因此教学方式对于课程的建构,学生专业素养与技能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文学理论课程在教学方式上仍存在以下问题:

1.1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文学理论课程在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新版的培养方案中仍然是放置在第1、2学期的学段中,作为专业理论支撑的入门课程。但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方面是存在较大难度的,一方面之前在中学教育中接触系统性体系性的理论课程较少,另外一方面理论本身的抽象性也使得学习兴趣索然,甚至感到乏味,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入门困难,又会进一步加重这样的问题,因此目前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仍然主要采取讲授示范为主法方式,辅以少量的课堂提问来推进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目标。

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其好处是,教师的讲解细致清晰,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带来的问题也是明显的,首先是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带来学生接受知识的疲倦感,因为理论课程的抽象性特点,教师持续对概念的细致讲授和讲解在逻辑上的连贯性很重要,环环相扣,而在学习过程中,因为不能很好理解的情况下,无法持续有兴趣的学生就很容易跑神或者倦怠,造成教与学分不同步,而且学生无法及时提出疑问,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辅以更多样的学习方式,也会无法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专业理论思维的逐步培养和建构,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下确实可以一定程度的引导学生了解到理论的内涵逻辑,但是因为学生只是听讲,主动思考不足,因此在专业思维的培养和进步方面就会很难到达课程目标要求。最后,由于讲授的教学方式主导是教师,教师传授得更多的是知识性的内容,而学生习得性的部分就不足,因此出现学生认为课堂上听懂了,课下自学时又不理解了的情况,所以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和反思。

1.2 教学方式缺少体系性

由于教学方法的单一,目前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就缺乏系统的,成体系的教学方式,这使得该门课程在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上完成的并不是很好,这是需要反思的,也是写作这篇文章的立足点。仅仅是单纯的知识讲授并不能启发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主动性,也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的自主思考和理解能力,因此,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妙语连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学生在本门课程的学习成果方面并不乐观。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课程的终结性考核中,学生多数仍然靠死记硬背教材内容来完成考核,并且多数都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甚至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较为准确地阐释和陈述专业术语及概念。尽管教学过程中有辅助以提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但是明显课堂上的短时间思考并不能很有效地帮助学生跳出既往的经验式思维而建构起自主的专业性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因此,教学方式没有立体多元是目前该课程教学方面的一个问题。

1.3 课程考核方式的单一

课程考核方式虽然不完全隶属于教学方式,但从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考虑,也是教学方式中的重要一环。目前,文学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较为单一的,就是课程学期的期末考试,期末考核的结果和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馈到教学方式上,形成互动关系,从而相互作用,所以,当考核方式与教学方式形成良性互动,那么相互促进就能进入到良性循环,否则,就容易由于教学方式、考核方式都很单一,而使得学生的专业理论思维建构不到位,课程的目标、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容易真正实现。又由于学生的学业基础不牢固,在终结性考试中,学生就更偏向于回答基础的概念理论知识性题目,而不善于思考性探析性的题目,对理论课程的应用性也始终无法有明确清晰的认识,这些从目前课程的终结性考试的答题结果来看确实不太乐观。而且由于这样的一种考核结构,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不愿意动脑思考,多读多想了,反而寄希望于死记硬背,因此更希望教师讲授这样最省力,从而与教学方式形成了某种带有负面影响的互动性,所以考核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方式,成为目前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方式上的又一问题。

2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方式的构想

文学理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基础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落实直接关系着该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所以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发掘的,在基于以上对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的陈述,以及理解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思路的基础上,同时又参考了相关近年来的研究文献,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针对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作出如下构想:

2.1 突出教学方式与学情的对应性

在老旧的高等教育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注重了知识的输出,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接受程度,就容易形成,教师讲得很开心,但学生收获不多的情况。因此教学方式和学情的对接,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方法。本校本专业文学概论课程分为两学期进行,第一学期,学生没有相关的学习经验,并且第一学期的课时数较少,因此在第一学期可以在学期前段和中段的学习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但辅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任务驱动式的方式弥补讲授式教学无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缺点;在学期的后半段教学中,教师逐步在课堂上主要讲授要点和难点,其他的问题通过提问,课堂讨论或课下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由教师督导,学生发挥自主性,自主思考、合作、探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第二学期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因此在第二学期一方面教师讲授要点的同时,也运用更多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小组研究展示,自学成果展示等,文学理论相关理论原著阅读分享等,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思维方式。

2.2 重视方法训练,形成思维训练的方法和路径

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分析文本和文学现象,专业的理性的思维习惯和方法才是课程的关键所在,也是专业核心能力所在。“教学”一词不仅是教,也有学,学的方面固然主体是学生,但是仍然需要教师引导,对于文学理论课程来说,理解专业术语概念只是课程最基础的要求,课程的学习仍然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思维。这种思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进行思维训练才能形成。但是思维训练不如技能训练那么客观直接,便于操作,可以确定细致的流程,因此相对来说,文学理论课程的训练方法,还有待拓展。针对目前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来说,在思维训练的方法和路径上构想如下:

(1)培养对文学理论的敏感度与亲近度。理论课程的入门难度,主要就在于学生对于理论的敏感度和亲进度不足,提不起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校本专业学生在接触文学理论课程之前,阅读文学理论相关书籍的经验几乎为零,这意味着文学理论对于学生而言几乎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并且和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的感性美感不同,理论课程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在一定程度上会颠覆学生对文学的感性认知,因而容易产生学习目标的迷失和学习方法不得当的情况,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专业理性思维建构的,因此增加学生对于理论的亲近感和敏感度是十分必要的环节,除了教师教学方式上的轻松幽默以外,更需要增加学生理论书籍的阅读数量,所以布置阅读理论书籍的任务,安排阅读书籍的小组分享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2)增加文学解读与分析的作业训练。增加了学生对于理论的熟悉感和亲近感,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慢慢尝试运用理论去解决和分析问题了,这是理性思维训练的第一部,也是奠定专业思维的基础步骤,特别是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师范生来说,理论的运用能力应该是专业基础能力之一。“应用型大学理论教学的重心不在理论研究而在理论应用。文学理论课程应用的第一步,是让学生明白要掌握怎样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2],学生要建构理性思维模式,只靠教师讲显然是不行的,因此需要学生在不断的文学文本的解读,文学现象的分析训练中一步步推进和提升,因此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后的作业训练中应加入适度的文本解读,现象分析等主观性题目,并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和展示,在练习中实现课程运用方面的教学目标,从而为专业的理性思维构建奠定基础。

(3)改变原有单一的考核模式与作业模式。单一的考核模式,让学生对课程学习没有体系性的认知,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也过于单调和扁平,这对于理论性课程来说是不利的,因此要提升教学效果,学生的学科能力水平,多样的考核方式和作业模式是有很有必要的。针对本课程来说,可以在过程性考核中可以采用普通平时作业与小论文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论文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是学生在毕业时又需要撰写毕业论文,那么通过这种要求不高的小论文的写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循序渐进的学术论学写作的基本训练。小论文可以是学生通过在教师给定的研究主题中来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自主或结成小组进行思考、查阅文献等方式开展主题研究,“要求学生就此思考、并成文,形式可以不拘,但内容一定要表达自己的独立思考,尤其要求不得抄袭参考教材,为的是启发学生形成不寻求‘标准答案’的创造性思维习惯。”[3]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学科思维的训练,初步奠定写作学术论文的基础,也能够为大学生科研项目提供支撑,研究成果较好的话可以成长为大学生科研项目,从而更好地支撑本校本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也有利于科研能力的初步培养,为进一步专业研究、毕业论文、升学等奠定基础。

(4)尝试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链接。本校本专业属于师范类专业,又在进行师范类专业的认证准备工作,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其培养目标主要设定为基础教育教学中的语文教师,随着近些年对于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现在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越来越多,学生自己也一定程度意识到需要专业能力来为就业方面的能力提供支撑。因此,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一些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相关的链接。例如在文学文本的选择上,可以适当加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示范解读,来引导学生用文学理论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语文教学方面的相关问题。

3 文学理论教学方式构想的预期效果

以上对于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方式的构想是基于本校本专业目前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方式问题的思考,以上的方法构想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通过这些思考和构想,期望可以在以下方面对文学理论课程以及师范人才的培养上有一些积极的作用: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程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问题的针对性的教学方式的探索,也能够较为精准的解决目前课程教学的问题及瓶颈,有助于课程目标达成度的提升。在考核方面的多样方式,也能够产生更多的学习动力,有助于落实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思维方式增进,也能够为学生项目的产生提供契机。与中学语文的教学相链接也更有助于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为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打好基础。同时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总之,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启动和开展,对于高校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等各方面的正面影响都是很大的。学生的发展成才和学有所用是教育很重要的目标,在师范认证工作的推动下,“以评促改,以改促建”的理念让高等教育也能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更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师范类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