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和治疗

2023-01-02 09:51钟君钰
河南畜牧兽医 2022年10期
关键词:转圈包虫病虫体

钟君钰

(广西北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北海 536000)

农村地区养羊常遇到个别羊只不自主转圈、直线运动、共济失调、磨牙、经常跌倒等,这种类脑炎或类癫痫症状的发病羊很有可能就是感染脑包虫所致。该病的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有较高的致死率。本文就该病的临床特点展开探讨交流,帮助养殖户和兽医加深认识,正确开展综合防治。

1 致病原

该病的致病原是“多头绦虫”的幼虫,通常称之为羊脑包虫。为增强对症控制效果,须掌握该病原虫以下特点:①易感性。牛羊均易感,绵羊呈高度易感,山羊次之,再次是牛。人也具有易感性,所以该病很大程度上属于人畜共患病。②自然宿主。羊多头蚴的完整发育循环链中,牛羊是终末宿主,犬、猫是中间宿主。中间宿主的粪便中含有大量虫卵,其粪便排放进入环境中,一旦污染到羊的饮食源(水、草),被健康羊误食后即会引起感染发病。③靶心致病灶。多头蚴主要寄生在羊的脑和脊髓内并致其发炎(脑炎、脑膜炎),进而诱发一系列神经症状,有较高的致死率。④传播途径。主要是经消化道摄入病原体而感染致病。中间宿主(犬、猫)排出的带虫(虫卵)粪便污染羊的草料及饮水,被羊误食,或少量粪便直接被羊食入后,大部分虫卵经瘤胃作用可被杀死,少部分活体被小肠吸收后循环进入血液,到达大脑和脊髓后停止运行,长时间寄居并继续生长发育,不断发育膨大的卵泡(卵囊)压迫羊的脑神经,从而引发典型的临床症状。⑤敏感药物。大量实践验证,羊多头蚴的对症控制高敏剂是“吡喹酮”,阿维菌素及伊维菌素等其他抗寄生虫制剂呈中敏至低敏或不敏感状态。一些农牧地区使用石榴皮浓煎汁内服预防羊脑包虫病,早期预防有一定效果,但针对重症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2 症状特点

该病较高发于1~2 岁羊只,绵羊品种(高度易感畜)的症状最为典型且发病率更高一些。一些农牧区习惯将羊脑包虫病称之为“转圈疯”,很直观地反映了该病的典型特征“不自主转圈”。但该病因病原虫寄生部位、病灶大小及发病时间(病程长短)的不同而有更为复杂的症状表现。大致总结为:感染发病初期病原引起脑组织局部发炎,四诊检查一般认为是脑炎或脑膜炎,常伴体温升高、脉搏及呼吸频数、精神亢奋、运动失调及肢体痉挛性抽搐等。发病羊在群内很容易被发现,要么精神极度沉郁、久卧不起,并有轻微的神经症状(类癫痫症状),譬如“磨牙、吐沫、抽搐、惊厥、角弓反张、醉酒状”等。要么就是不合群,常离群掉队,并可见仰头行走、低头行走、不自主转圈、横冲直撞等异状。少部分病羊发病一周左右因继发严重脑炎而死亡,耐过者可转为慢性病程,临床上以慢性型较为多见。慢性型病程可长达半年以上,期间可反复发作特征性的神经症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因脑部病灶的虫体膨大压迫脑神经而出现同侧转圈运动,甚至造成脑病灶部对侧的眼球视力障碍及失明等。若病原虫寄生部位在左脑部,则病羊向左侧转圈,若病原虫寄生部位在右脑部,则病羊向右侧转圈。仰头运动则预示病灶(虫体)位于大脑前部,低头运动则预示病灶(虫体)在小脑部。病羊转圈较大,且是间歇性或偶尔出现转圈行为,缓解时可正常采食或少量采食,则说明虫体较小,寄生的时间也较短,此时采取对症药物(吡喹酮)治疗效果较好。若病羊原地转圈、转圈较小,且经常发作,甚至影响到正常运动及采食等,则说明病灶(虫体)较大,有较高的致死风险,药物治疗基本无效,必须采取手术剥离虫体治疗方案。此外,该病还有一大典型症状表现:病程较长的重症病例,病灶部(脑包虫寄生部)因长时间的炎性浸润,会导致病灶部头骨变薄、变软和皮肤隆起等异状,检查者以手指按压触诊即可判断出多头蚴寄居部位,一般柔软部位皆是存在于病羊转圈方向同侧的内侧。临床上有时还可见病灶部(柔软部)对侧的肢体麻痹及视力障碍等。

3 预防措施

3.1 控制传染源

该病最主要的传染源是携带病原虫的犬、猫等动物(中间宿主),广大农牧区养殖户要特别注意将犬、猫与羊群混养,禁止犬只与羊共食共饮。严防家养犬、猫的粪便污染羊的饮食源,最好实行拴养或笼养,定点集中无害化处置其粪便。牧区使用牧羊犬看羊的,每年采用高敏抗寄生虫药-吡喹酮适时驱虫,牧羊犬每年至少驱虫3次,羊群每年春秋季各驱虫1 次,每次驱虫最好重复用药(加强)1~2次以确保彻底杀灭病原虫(含虫卵)活体。死于该病的羊务必妥善处置,尤其是寄生病原虫的羊脑和脊髓须作焚烧或深埋处置,严禁用于投喂犬、猫而留下风险隐患。

3.2 切断传播途径

严把羊群饮食关,专舍调配和保存羊的饲草料,羊场饮用水源进行严格的净化消毒处置以确保符合安全饮水标准,坚决杜绝人畜粪便等污染到羊群的饮食源,散牧羊应禁止在犬、猫等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带放牧。养殖过程严禁任何中间传播媒介随意流动进入羊场(舍、栏),饲管人员禁止随意外出和串场,期间禁止将不同来源、批次、品种及日龄的羊只随意合并群饲养。定期清除羊场(舍)内粪尿、垫料及其他污染物等并作无害化处置。病史场全出清场后,环境及用具、相关物件等均需做彻底冲洗保洁和消毒灭源处置,粪污及垫料等集中腐熟发酵、无害化处置,最好坚持半年以上休养期,确保病原体(寄生虫卵)大量消亡、达到安全值范围。

3.3 保护易感畜

主要是科学调配及饲喂饲草料,足量供应清洁饮水,不断巩固增强羊的体质和免疫力。2 岁以内高度易感畜适时开展健胃、驱虫(先健胃、后驱虫)工作,病史区(场)首选高敏剂-吡喹酮进行整群防治,早期对症用药对于预防该病效果显著,一旦群内出现多数感染发病后再用药则效果大打折扣。自繁自养场务要对种羊及育成羊、新进羊做好全套驱虫程序,脑包虫专用吡喹酮,其他寄生虫使用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左旋咪唑、抗蠕敏等对症控制。

4 治疗方法

结合长期兽医临床实践观察,该病治疗前最好先进行“危象”判断。针对出现严重神经症状的重症病例,譬如“角弓反张、肢体僵直、呼吸抑制、心衰”等“危象”,基层兽医一般无法将其治愈。若病畜体质量较轻(10 kg 以下)、年龄较小(2月龄以内)且全身症状较明显的,并无实际治疗价值,建议进行扑杀及无害化处置。其他有治疗价值的病羊采取对症药物控制和手术剥离虫体的方法进行治疗。针对轻症病例(发病早期至中期,寄生虫体较小),内服吡喹酮,早晚各喂1 剂、连服3 d,同时配合肌注2~3 剂抗炎针,推荐“复方长效磺胺注射液+黄芪多糖注射液(控制脑炎)”混合肌注,首次注射磺胺的剂量加倍(常量2~4倍),之后维持标准剂量,1 剂/天、连注2~3 d。针对重症病例(发病后期)注射治疗基本无效,目前以手术剥离虫体效果最佳,手术剥离虫体须由经验成熟的专业人员来完成。

手术剥离虫体的方法如下:保定后,将局部皮肤剃毛干净后消毒,在皮肤上做一个“U”形切口,打开手术部位的颅骨,先用注射器吸出液体,然后取出胶囊,然后进行普外科治疗手术。为防止细菌感染,术后3 d内可连续注射青霉素。如无切口情况下,将胶囊插入注射枕中,提取胶囊液,再注入75%酒精1 m1。为提高治愈率,整个施术过程务必坚持无菌操作规程,以免造成二次感染;若怀疑手术剥离不全、尚有少量残余虫体,可往病灶腔内注入95%酒精8~10 m1以彻底杀灭虫体;术后拉平整骨膜,以结节缝合法缝合皮肤,创部涂抹碘酒消毒,之后用消毒棉纱作简易包扎;病羊恢复期间应单独隔离、专舍饲养,避免脑部遭受机械性撞击、震荡等;术后有必要肌注1~2剂消炎针(首选复方长效磺胺)控制脑部继发感染。

5 讨论

羊脑包虫病对人体有害,必须加强疫区检疫,确保兽医公共卫生安全。推荐检疫方法:看特征症状,看营养状况。患有脑包虫病的羊,当病情发展到后期,精神疲惫,停止进食,多为营养状况不佳,椎骨隆起,肌肉发红。绝大多数绵羊具有临床神经系统症状。行动笨拙,站立或奔跑时不平衡,将脖子向有病侧弯曲并做旋转运动,或低头向前奔跑;遇到障碍不会后退。后肢瘫痪,特别是转身时行走不稳,斜视、部分或完全失明,眼球发灰。这些特征症状是羊脑包虫病检疫的重要依据。临床上应注意鉴别羊脑包虫病和羊神经病、头部外伤、后躯骨折等疾病;头骨是否能捏软。大多数受影响的绵羊具有在疾病后期出现软化头骨等特征。通过挤压颅骨,看其是否变软、变薄,甚至容易折断,并结合临床神经症状来判断疾病;囊肿多局限于一侧大脑半球表面,也可出现在大脑和脊髓上。一般只有一个胶囊。在包膜周围的脑组织中可以看到渗出性和增殖性炎症变化。由于胶囊的压缩,导致脑组织趋于收缩。临床上可通过检查脑组织变化和检查后外侧淋巴结来判断。若后外侧淋巴结缺失,也可通过下颌下淋巴结综合判断。如果确定脑包虫病是局部发病的,检测后应头部、脊髓和器官等进行当场销毁,肉体可不受限制食用。

羊脑包虫病的临床表现独特且易于根据特征性症状诊断,但在“手术杀虫”过程中难以确定手术部位。因此,外科医生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手术部位的选择必须准确,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率。实践证明吡喹酮防治羊脑棘球蚴病更可靠,应作为预防羊脑棘球蚴病的首选药物,但为保证预防效果,应注意用药的剂量、方法、时间和效果。□

猜你喜欢
转圈包虫病虫体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走夜路 易转圈
如何选购冬虫夏草
儿童阑尾蛲虫感染病理诊断1例
包虫病科普课堂:认识它 预防它 根除它
健康中国,哪儿都不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