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潮仕 章奇林 徐祥云
船用柴油机运行过程中,如果高压燃油管路发生破裂,高温高压的燃油会喷射到机器热表面,可能会着火燃烧从而引发机舱火灾,造成人命财产损失。《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以下简称SOLAS公约)和《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以下简称《海法规》)都对船用柴油机高压燃油管路安全保护提出了相关要求。在港口国监督检查(PSC)和船旗国监督检查(FSC)中,柴油机高压燃油管路安全保护是检查的重点项目之一,不少船舶因为该缺陷被滞留,仅2020年度,就有多艘船舶因柴油机高压燃油管路缺陷被广州海事局滞留,引起了业界高度关注。SOLAS公约及《海法规》中关于船用柴油机高压燃油管路安全保护的内容几经变迁,对不同建造年代、不同类型和吨位船舶要求不同,许多船方人员和部分的船检机构工作人员以及海事安检人员对其相关内容掌握得不够清楚,导致船用柴油机高压燃油管路安全保护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情况时有发生,存在安全隐患。
2022年7月5日,洋山港海事局两名安检人员在对停靠在洋山港码头的一艘2 997总吨的国内航行集装箱船实施船旗国安全检查时,发现该船的应急发电机组柴油机高压燃油泵与喷嘴之间的高压燃油管路未安装套管管路系统,也未安装适当的围蔽为其提供保护,不符合《海法规》要求。具体缺陷描述为:0746应急发电机组柴油机高压燃油泵与喷嘴之间的高压燃油管路无围蔽防护,缺陷代码17(开航前纠正)。
该轮为2 000总吨以上国内航行货船,安放龙骨日期为2009年7月27日,早于《海法规(2011)》的生效日期2011年9月1日,柴油机高压燃油管路应满足《海法规(2004)》2006年修改通报的要求。安检人员上船检查的时间为2022年7月5日,超过了《海法规(2011)》规定的2012年3月1日须满足有关条款的追溯时间。《海法规(2011)》对2011年9月1日之前建造的船舶进行了追溯,即对2011年9月1日之前建造的货船,依据《海法规(2011)》第4篇2-2章1.15.1⑨条,该柴油机可以不安装高压燃油管路套管系统,但需采用适当的围蔽为高压燃油泵和燃油喷嘴之间的高压燃油管路提供安全保护。
经安检人员与船方核实,该轮应急发电机组柴油机在船舶取得船检证书后从未改动,说明该缺陷属于船检遗留缺陷。安检人员多年安检都未发现,船员在后期维护保养过程中也没有予以纠正,导致其一直存在。安检人员对该缺陷给予缺陷代码17,并将相关情况通报给相关船检机构,同时要求船舶在开航前整改完毕。事后船方对该缺陷进行整改,在应急发电机组柴油机高压燃油管路部位增加了围蔽防护装置,通过了安检人员的复查。
SOLAS公约关于船用柴油机高压燃油管路安全保护的内容主要与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安全委员会(MSC)于1994年5月23日批准通过的MSC.31(63)决议,即SOLAS公约1994年修正案(1998年7月1日生效)和2005年6月15日批准通过的MSC/Circ.1170通函有关。SOLAS公约1994年修正案中关于柴油机高压燃油管路安全保护的内容包括S74-11/CII-2/R15.2.9和S74-11/CII-2/R15.2.12两个条款。在S74-11/CII-2/R15.2.9中要求位于柴油机高压燃油泵和燃油喷嘴之间的所有外部高压燃油输送管路都需装设套管管路系统以防止高压燃油管路发生故障,该条款于1998年7月1日以后开始生效。S74-11/CII-2/R15.2.12条款主要规定了在1998年7月1日之前建造的船舶需在2003年7月1日之前满足以上2.9条的要求,但发动机输出功率在375 kW及以下且燃油喷射泵供给一个以上喷嘴的,可采用适当的围蔽为柴油机高压燃油管路提供防护,而不需要装设2.9条中规定的套管管路系统。MSC/Circ.1170通函将原来S74-11/CII-2/R15.2.9中要求适用的船舶范围调整为1992年2月1日及以后安放龙骨的船舶。即在1992年2月1日之前安放龙骨的船舶无须满足1994年修正案S74-11/CII-2/R15.2.9中的要求。MSC于2006年5月份通过MSC.201(81)决议,正式将MSC/Circ.1170通函的内容以决议的方式提出执行。
结合中国船级社发布的总第87号通函的相关内容,国际航行现有船舶应符合以下要求:(1)对于500总吨以下和1992年2月1日之前安放龙骨的国际航行船舶,柴油机高压燃油管路安全保护不做具体要求。(2)对于1992年2月1日及以后安放龙骨和1998年7月1日以前建造的500总吨及以上的国际航行船舶,如船上的柴油机输出功率在375 kW以上,应按照要求装设套管管路系统;如柴油机的输出功率在375 kW及以下且燃油泵供给一个以上的喷嘴,则只需安装能为高压燃油管路提供保护的围蔽防护即可。(3)对于1998年7月1日及以后建造的500总吨及以上的国际航行船舶,除了安装在救生艇上的柴油机之外,其余柴油机均应装设套管管路系统。
《海法规》中与柴油机高压燃油管路安全保护相关的条款经历了《海法规(2004)》2006年和2008年修改通报、《海法规(2011)》以及2014年修改通报的四次变化。概括来说,对于国内航行现有船舶应符合以下要求:(1)除500总吨以下的货船和液货船外,2011年9月1日及之后建造的船舶或者安装上船的柴油机(救生艇机除外),应安装高压燃油管套管管路系统。(2)2011年9月1日之前建造的船舶或者安装上船的柴油机应满足:①对于客船,若单台柴油机的输出功率在375 kW及以上,或者虽然单台柴油机输出功率小于375 kW,但柴油机的每一燃油泵各自向喷嘴供油时,需要装设高压燃油管套管管路系统;若单台柴油机输出功率小于375 kW且燃油泵向多个喷嘴供油时,只需安装围蔽防护。②对于货船,不论柴油机输出功率大小,只需装设适当的围蔽为柴油机燃油泵和喷嘴之间的高压燃油管路提供保护。(3)对于安装在救生艇上将高压燃油泵与燃油喷嘴之间的高压燃油管路密闭在防护外壳内而无外露部件(如内部设有泄油通路并设有相应的燃油泄漏报警装置)的柴油机,不做具体要求。
高压燃油管套管管路系统主要由套管组件与燃油泄漏报警装置两部分组成。套管组件由高压油管、套管、螺套、管接头、密封圈等部件构成,燃油泄漏报警装置包含燃油泄漏收集容器、附属管路、报警箱。高压燃油管路发生破裂时,泄漏的燃油经高压燃油管与套管之间的间隙先流入每缸的燃油泄漏支管,再经泄漏支管汇总到泄漏总管,最后流入燃油泄漏收集容器,使得收集容器中的液位、压力等参数发生变化,触发收集容器里面的传感器,报警器发出声光报警。[1]船用柴油机高压燃油管路安全保护常见缺陷如下:
该缺陷常见于老龄船舶,由于其建造时间早于SOLAS公约或《海法规》生效时间,加上船东或管理公司以及船员对相关内容不熟悉,导致部分船舶上的柴油机未按照SOLAS公约或《海法规》要求装设高压燃油管套管管路系统或者围蔽防护。有的船舶依据SOLAS公约或《海法规》应安装套管管路系统,却仅安装了围蔽防护,仍不符合相关要求。
此类缺陷常见的有高压燃油管与套管的尺寸不匹配,因此无法对整个高压燃油泵与喷嘴之间的高压燃油管形成保护,高压油管套管开裂、损坏、松动、脱落,燃油泄漏支管脱落或支管与总管之间的连接不到位等。[2]以上缺陷均会导致泄漏的燃油无法正常回流到燃油泄漏收集容器中,燃油泄漏时传感器无法被及时触发,导致报警延迟。
此类缺陷会造成燃油泄漏时报警失效,主要有燃油泄漏收集容器中的浮球开关卡死或者损坏,燃油泄漏收集容器中的液位传感器与报警箱之间的连接电缆脱落,报警箱电源故障等。
此类缺陷主要指船上主管轮机员不熟悉、不懂高压燃油管套管管路系统相关原理和燃油泄漏报警测试操作,对该装置的保养和维护不到位等。
船检机构在对船舶进行建造检验和营运检验时,应严格按照SOLAS公约或《海法规》要求对船用柴油机的高压燃油管套管管路系统进行检验,注意测试其报警功能,切实提高检验质量,从源头上对安全把关。
船舶管理公司应充分认识到船用柴油机高压燃油管路防火要求的重要性,在船舶管理和日常维护时要核查船上柴油机高压燃油管路是否满足公约及法规要求。对于不满足要求的船舶,应及时整改并申请船检机构检验。同时,加强船上船员对于相关公约和法规的学习和操作性培训,帮助船员掌握柴油机高压燃油管路安全保护装置工作原理,督促船员养成定时测试设备报警功能的习惯。在日常工作中,船员不得擅自改变和破坏经船检机构认证检验的装置和设备的状态,值班时要加强巡查,及时发现并排除故障隐患,确保装置正常运行。
海事安检人员在实施船舶安全检查时,应充分考虑船舶安放龙骨时间与公约和法规的适用性。安检人员在检查船上柴油机高压燃油管路是否已经安装了安全保护装置的同时,还需检查套管组件接头紧固情况、装置各部件之间连接情况以及燃油泄漏报警功能等是否正常。如检查中发现的缺陷涉及船检质量,需及时通报船检机构加以整改,同时指导船舶纠正缺陷,做好安全宣贯工作。
为避免因船用柴油机高压燃油管路故障导致机舱火灾事故,航运公司应积极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船舶开展自查行动,及时排查安全隐患;船检机构应严把船舶设备检验的技术关,从源头上根除安全风险;海事管理机构需强化安全监管责任,守好船舶开航前的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