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的研究及分析

2023-01-02 08:42:34李建军
河北水利 2022年5期
关键词:续建廊坊市节水

李建军

水利改革

廊坊市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的研究及分析

李建军

廊坊市现有三河市引潮灌区、香河县潮南灌区和潮北灌区3个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6.6万亩。按照灌溉水源稳定性、供水设施完备性、组织机构健全性和管理人员保障性等要求进行审核后,廊坊市中型灌区存在灌溉水源无保障、工程设施老化、年久失修、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灌区的发展,迫切需要续建配套与改造。

1.基本情况

廊坊市原有重点中型灌区13处,从北向南依次为:三河市引潮灌区、大厂县谭台灌区、香河县潮南灌区、香河县潮北灌区、广阳区永北灌区、安次区永南灌区、安次区龙河灌区(新建)、太平庄灌区(永清县、固安县、霸州市)、霸州市清北灌区、文安县清南灌区、大城县子牙灌区。灌区共涉及10个县(市、区),90个乡镇,2486个行政村,总人口299.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1.02万人。灌区有效灌溉面积255.0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32.94万亩。灌区有干渠157条,支渠1057条,斗渠5382条,共有渠系建筑物3902座。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大豆、桃、苹果、梨等。2012年水利普查成果保留我市引潮、谭台、潮南、潮北、永北、永南、龙河7个灌区。2020年—2021年,河北省水利厅对全省151处灌区进行规模性复核,列入全省灌区名录库的79处。承德市三河市引潮灌区、香河县潮南灌区和潮北灌区列入名录,有效灌溉面积6.6万亩。灌区共涉及3个县(市),17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2个社区办,598个行政村,总人口82.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37万人。

2.地位与作用

经过实践,廊坊市各县(市、区)积极摸索建立了与当地情况相适应的灌区模式,即地上水与地下水配合使用的井、渠双灌模式,使灌区成为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成为各县(市、区)的粮食主产区,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灌区在我市区域和流域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抑制水土流失、减轻风沙威胁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力度,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规划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因此,加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升级改造工程就摆到了更高的位置。

3.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

3.1 灌区灌溉水源无保证

灌溉水源无保证问题原因是河道上游拦蓄河道基流,造成灌区内河道普遍存在干旱灌溉期没有上游来水问题,导致地表水灌溉用水量得不到保障。三河市引潮灌区中的潮白河上游北京段相继修建数座橡胶坝拦蓄基流,致使潮白河断流,1996年修建北京市白庙橡胶坝后,橡胶坝蓄水回水高程低于幸福渠引水口渠底高程,致使幸福渠失去自流引水能力,失去地表水灌溉功能。香河县潮南灌区、潮北灌区同样存在着灌溉水源供水不足的问题。

3.2 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

廊坊市灌区内大部分闸、涵及排水工程设施建于60、70年代,建设年代久远,加之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工程设施得不到及时维修、养护、更新、改造,致使超期服役、带病运行,不能满足灌区发展要求。并且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干支渠道淤积、堵塞严重,缩小了渠道过水断面,降低了渠道蓄水能力,造成了渠道引蓄水能力锐减。

3.3 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新形势要求

有些灌区无专门管理机构或管理机构不健全,缺少专业的人员,大多沿用计划经济的传统管理模式,重建设、轻管理情况依然存在,灌区人员缺乏现代化管理知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灌区经营管理的要求。

4.工作思路及主要措施

由于廊坊市中型灌区均在“北三县”,结合水资源严重短缺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实际,必须要打出一套有力的组合拳才能有效的建设好3个灌区。

4.1 广泛开辟“北三县”域外水源

该工程输水线路起点为廊涿干渠末端,线路终点为各供水目标地表水厂。截至目前,该项目确定工程规模调整为1亿m3,工程总投资约48.13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管道工程、加压泵站、沿线附属建筑物及各类穿越建筑物工程等,输水线路按照“一干三支”布置:一条干线(廊坊至燕郊)和三河城区、大厂县城、香河县城3条支线,线路总长度120.66km,其中河北段82.05km,北京段38.61km。工程建成后,将有力缓解“北三县”水资源紧张局面,灌区灌溉水源无保证局面也将得到扭转。

4.2 大力发展农业高效节水

以“总量控制、分级配额、阶梯水价、现代管理、高效利用、多元效益”为原则,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一是大力发展适合廊坊市的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工程节水技术,减少在田间传输过程中的渗漏损失以及无效灌溉,实现均匀灌水或只对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进行灌溉。采用工程节水技术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50%~70%,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灌溉来说已经有较大改善。二是注重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控制,即结合作物蓄水特性、地理环境、土壤特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感知”技术,依托智能云灌溉管理系统,并基于“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灌区作物用水、施肥统一调控,实现作物定时、定量的精准灌溉,同时辅以土壤墒情监测和气象信息监测,形成完整的数字信息管理流程,最大限度节约水资源,达到省工、节水、节地、节能、增产目的。三是围绕种植结构调整,把节水灌溉与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相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4.3 合理更新改造水利基础设施

按照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择险修要为原则对灌区工程分类排队,合理安排。一是按照先主干渠道后支渠再斗农渠逐级改造疏通、清淤、衬砌输水渠道。二是维修、重建或新建渠道水利工程建筑物及其配套设施,优先改造各级渠首工程,主要是新建、改建、扩建、维修分水建筑物、交叉建筑物、交通建筑物、泵电站等。三是维修改造国营扬水站、乡镇级排水点、田间沟渠等排水工程设施,主要是疏浚扩挖骨干排水沟渠、重建维修排水泵站以及闸涵等。

4.4 建立健全灌区运行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用足用好国家相关政策,努力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多争取中央、省财政水利项目补助资金。二是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加大本级财政对水利项目的投入。三是拓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信贷资金,激励和促使信贷资金向水利建设倾斜,吸引、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水利项目,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四是适时建立健全灌区管理机构,培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5.取得效果

5.1 水利基础设施得到巩固

由于水利基础设施作用的重振,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会得到相应的缓解,灌区灌溉保证率及水资源利用效率得以提高,解决了水利工程多年带病运行、老化失修等问题,提升了抗洪减灾和农业灌溉保障能力。

5.2 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稳定

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的实施,尤其是节水灌溉实行的是科学的灌溉制度,灌溉定额、灌溉周期都按作物需求进行,不仅节水、节地、节能、节省工时,更能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改善作物生长条件,促进作物规模经营,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

5.3 生态环境得以持续改善

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有效遏制了地下水超采,降低灌溉用水的无效消耗,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沙化,减少了水土流失,加之整治渠堤、整修护渠道路,生态环境得到维护和改善。

2022-05-13

李建军,男,汉族,廊坊市水利局农村水利发展中心,工程师。

猜你喜欢
续建廊坊市节水
坚持节水
品牌研究(2023年3期)2023-02-09 11:34:24
节水公益广告
中国人民银行廊坊市中心支行
廊坊市
节水公益广告
中国人民银行廊坊市中心支行
廊坊市
自密实堆石混凝土在水库大坝尾留续建工程的应用
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实践和探索
浅谈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主要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