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医疗设备科学管理与维修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3-01-02 07:45:21唐健豪
中国设备工程 2022年12期
关键词:医疗信息化故障

唐健豪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设备科,广东 佛山 528200)

1 医疗设备在管理和维修中存在的问题

1.1 医疗设备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为满足医疗需求,各医院均在不断扩大规模和引进先进医疗设备,而医疗设备在数量和复杂性方面的提升可导致其在管理方面的难度也随之提升。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医院基本实施的是横向管理,在药品入库、财务记账、财务上报以及数据统计等方面多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于其他未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医疗设备常无法及时报修问题和故障。此外,也存在许多医院实施的是部门化管理,每个部门的医疗设备仅供该部门使用,管理方法较为刻板,常导致医疗设备出现问题后各部门先进行责任划分,使得医疗设备故障报修过程延长。国家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设备的更新速度也较快,医院为满足需求不断购进新的医疗设备和技术,但是,对于设备相关使用人员的知识技能提升技能不够,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对医疗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主要事项掌握不足,从而对仪器造成损伤,影响仪器的使用。

1.2 医疗设备在维修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模式中,医疗设备的报修可以向维修组申报或者直接送维修,当医疗设备修好后,技术人员主要通过手写方式填写报表。但医疗设备的数量不断提升可导致维修需求量也不断提升,导致维修技术人员无法及时接听设备保修电话,无法及时处理送修医疗设备。并且维修技术人员手写方式填写的报表在绩效评定时容易出现虚假情况。因此,在医疗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的基础上,传统维修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主要原因包括人为填写的报表对维修概率可产生一定影响且不利于保存,同时,若医疗设备具有院外维修需求时,常需要繁杂的手续以及较长周期的维修过程。

2 信息化技术在医疗设备科学管理与维修中的应用

2.1 信息化技术在医疗设备科学管理中的应用

医疗设备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提高生产力;二是政府通过相关政策的促进以及制定和采用的医疗设备合理标准。政府为提升医疗设备管理效果,制定了许多政策和标准。在三甲医院的评选中,包含对医疗设备相关质量、技术以及装备等方面的严格标准,但是,其中并没有明确关于信息化技术管理的相关要求,因此,许多医院对医疗设备的信息化技术管理尚缺乏正确的认知。

信息化技术在其他行业的推广和应用都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改进手工管理存在的弊端。医疗设备的传统管理基于人工管理完成,设备产生的庞大数据在处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且不同部门在数据信息的互通共享过程较为复杂,导致了信息壁垒的形成。而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可大幅地节俭在设备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医疗设备的网络化管理,其仅需具有系统操作经验的人员即可完成工作,同时,有助于不同部门的信息沟通。并且通过信息化技术还可设置系统管理权限,对医疗设备相关数据进行保护,避免无关人员对数据进行更改。此外,应用信息化技术对医疗设备进行管理,在设备相关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处理效率更高,失误率更低,因此,获得的设备相关数据更加全面和准确,为后续设备改进和更新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

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医疗设备的科学管理中,可有效实现对所管理内容的全面覆盖和统筹。在构建信息化技术管理系统中,需考虑到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为应用信息化技术的管理系统在设置过程中需要考虑临床科室、设备科以及供货商三方的需求,三方分别代表不同的业务内容,可有助于提升各方信息共享的实时性和高效性。医院由于需求存在变动,需要设备科进行医疗设备购置管理时需要层层审批购置清单,在招标过程中若存在中标,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备贷工作。而对于供货商方面,发货后还存在仓库与财务管理、数据的统计,后台运行管理以及设备维修等一系列过程。一般状况下,信息化技术在应用于医疗设备系统管理时会分为四个功能层面,包括医疗设备招标购置层面、整理层面、财务管理统计层面积设备维护层面。医疗设备招标购置层面主要用于辅助招标小组进行网络证件查询,医院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统一整理需要采购的设备,然后,将整理后的采购信息运输至供货商处。供货商接收到医院的单据后先进行订单核实,然后进行设备组装和调试,确认无误后送往医院。信息化技术的整理功能可辅助医院人员对设备的质量和运输进行监督,出现问题可以及时与供货商进行沟通和联系;财务管理功能可对设备采购的单据、金额、型号等信息的记录,有助于后续的对账、查找等工作;而设备维修护理功能可有辅助提升对设备的故障和维修等相关信息等进行管理,并有利于为后续故障排除提供数据参考。

2.2 信息化技术在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中的应用

医疗设备的维修是设备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登记和记录两项内容。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中,可有助于提高维修质量以及维修针对性。信息化技术对于维修管理的主要意义在于其可以满足医院关于规范化管理的需求,医院在进行医疗安全质量的检查以及三甲医院的评审等工作时,均需要提供医疗设备的维修记录;并且信息化技术通过对医疗设备维修信息的记录,可有助于日常医疗设备维修中故障定位或故障排除,从而有效缩短故障检修时间;同时,信息化技术可以提供评价功能,可以对医疗设备的运行过程、故障发生率、可维修性以及相关维修费用进行评价,更利于促进医疗设备的维修工作。

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中对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信号监测、特征提取、状态识别以及决策预报四个层面。信号监测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对医疗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有助于发现设备故障存在的问题,为设备故障体提供参考依据;特征提取则主要是在基于信息化技术对既往医疗设备检修所记录的数据库中提取故障相关信息;状态识别则通过将医疗设备的运行状态与提取的故障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有助于对设备故障作出判断;最后的决策预报则主要通过对医疗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科学分析,为后续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有效控制和预防。

信息化技术在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中主要应用内容包含预测维修、日常维护以及安装验收等方面。预测维修内容主要是借助信息化技术监测医疗设备的日常运行,当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部分参数异常时,需要对该参数进行分析,找到故障特点并予以处理,然后重新运行设备,当设备运行正常,则可以减伤医疗设备事故发生率,故信息化技术在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维修过程中发挥着重要防控作用。同时,医疗设备故障维修过程记录的相关信息对设备的日常维护也具有参考和加强作用,在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中,当出现设备运行数据异常时,可借助设备故障处理信息记录进行分析,查找故障点并进行维修,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此外,医疗设备安装验收过程应用信息化技术可有助于对设备的检测和维修。医疗设备安装完成后,分析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相关数据,与该设备故障相关的维修记录信息进行对比和分析,若运行数据存在异常情况,则需要重新安装设备并监测整改,在各运行数据符合相关标准后,才能促进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

3 结语

信息化技术有助于弥补传统医疗设备管理和维修过程中的不足,并形成系统化和网络化的管理和维护,提升医疗设备管理和运行效率。但在引入信息化技术后,相关工作人员在就职前需要接受严格的培训,使其对医疗设备应用信息化技术的管理和维修深度掌握,并提升对设备违规情况的排出效率。也可以通过向院校提供医疗设备,进而培养掌握高端信息化技术,了解相关医疗设备的专业人员,即可为学生就业问题提供解决办法,同时,也可以储备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力资源。因此,使得医院的整体设备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医疗信息化故障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故障一点通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1:00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58
奔驰R320车ABS、ESP故障灯异常点亮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01-24 07:00:03
故障一点通
江淮车故障3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