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长制 河湖长治
源头把控 系统治理 推进河湖长制工作深入开展
秦皇岛市河湖长服务中心
2021年秦皇岛市立足河流整体,坚持源头把控、系统治理,以市、县、乡、村4级河湖长体系为基础,整合资源要素,压实属地责任,强化部门履职,深度开展水生态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完善共治共建共享机制,打造清洁、畅通、安全河湖空间,以绿水青山为建设一流的国际旅游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高位推动。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对河湖管护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市委书记亲自调度“四乱”清理整治工作,深入推进河湖“四乱”治理。市长深入饮马河一线督导检查,促进问题立行立改。印发《做好旅游旺季期间河湖长制工作的令》《秦皇岛市深化河湖长制落实强化河湖保护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责任区段所涉河湖问题排查的通知》3个市总河湖长令,组织召开全市河湖长制工作培训暨总河湖长视频会,引领河湖长制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二是切实履职。完成市级河湖长体系调整,印发《秦皇岛市2021年市级总河湖长和主要河库及湿地市级河长、湖长名单》,并在市政府网站进行公示。市级河湖长巡河湖107次,县级河湖长巡河湖1802次,乡级河湖长巡河湖14381次,村级河湖长巡河湖238004次,综合巡河率达到99%以上,发现解决问题259个。三是完善机制。印发《关于建立“河湖长+检察长”协作配合工作机制的意见》,成立秦皇岛市“河湖长+检察长”工作联络室,加强对河湖管护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四是强力督查。落实“五位一体”机制,联合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大督查办对主要河流开展无人机巡查工作,共发现解决问题143个。五是加强监督。联合市政府督查室、市生态环境局、市电视台对全市主要入海河流进行实地暗访踏查,拍摄完成了水环境专题片,将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在秦皇岛河湖微信公众号上设置河湖问题随手拍模块,增添群众举报途径。
一是深入推进河湖“四乱”治理。按照“清存量、遏增量”要求,全市台账内72个河湖“四乱”问题全部完成整改。新增445个视频监控点位,完善河湖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推动“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推进问题动态清零。二是强化河道采砂长效管理。制定河道治理与采砂管控清单,对可采河道(段)明确了河长责任人、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任人、现场监管责任人与行政执法责任人“四个责任人”,做到全覆盖、无遗漏。集中开展河道采砂秩序专项整治,进一步强化采砂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监管。三是全面梳理河流现状。成立全市河流现状及整治方案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组织各县、区对纳入《河北省河湖保护名录》的60条河流的行洪能力、堤防工程、闸涵枢纽及水量水质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完善全市河湖“一张图”,根据河流现状提出治理措施、编制整治方案,为后续分级分类编制河流专项治理规划提供基础支撑。四是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控。组织编制完成全市55条流域面积50km2以上的河流保护名录,并进行公告。完成平原区流域面积200km2以上饮马河、洋河、戴河、石河等4条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五是提升河道行洪能力。总投资3.52亿元,完成滦河治理工程、东洋河治理工程、汤河2个标段(下平山~紫峰坨段、鲤泮庄~温家洼段)治理工程,推进汤河(杜庄段)治理工程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新建堤防47.86km。六是强化涉河项目审批监管。加强对审批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对涉河申报项目逐个进行梳理检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项目审批。
一是规范入河排污口建设。对已批复的39个入河排污口进行全面监测,建立动态管理清单和工作台账。加强巡查已封堵的非法入河排污口,督促县区履行撤销手续。具备条件的20个入河排污口全部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其他的安排人工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督导整改,依法严肃处罚。二是加强企业污水治理监管。制定了《秦皇岛市2021年全面排查涉水企业执法帮扶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为期5个半月的专项行动,严厉查处涉水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督促20家污水处理厂和10个工业园区涉水企业加强运行管理,大力推进工业废水集中处理,严肃查处违规排放行为。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印发《“1+8”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方案》,集成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统防统治等技术措施,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实现农药减量2%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281万亩,减施化肥0.8%以上;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保持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四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先后3次召开全市工作调度会,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督导落后县区加快进度。完成130个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和937个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任务,2项指标全部超额完成省定任务。五是加强城镇雨污分流改造。完成昌黎县、卢龙县9km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开展雨污合流改造“回头看”专项行动,对排查出的雨污管道混接错接管网部位,实行挂账销号推进整改。
一是实施河流生态治理。总投资9600万元,完成洋河(蒲河)水质提升工程、排洪河入海水质提升综合治理工程(二期)、新开河入海水质提升工程等3项水质提升工程。积极推进新河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段水质净化工程和戴河入海口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等河流生态修复项目。二是加强水源地生态保护。完成3个地级、5个县级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实施一级水源地隔离防护、界碑界桩湿地保护、上游隔离防护等工程,全面提升水源地保护与修复水平。三是实施河流生态补水。向汤河、洋河、戴河、饮马河、东沙河、人造河、新河等河道补水4600万m3。四是加强湿地生态修复。积极推进河北青龙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通过强化护林防火、青龙湖经营管护、湿地公园清理等工作,实施一级水源地隔离防护、界碑界桩湿地保护、鸟类觅食区改造、上游隔离防护等工程,全面提升青龙湖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
一是借助“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有利契机,开展河湖长制宣传“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景区、倡议基层河湖长在分包河湖宣讲河长制政策”活动,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宣传河湖长制工作与河湖生态建设成果。二是举行“助力河湖长制,共护碧水清流”主题活动暨“秦小禹”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引导市民树立环保理念,争做助力河长制的积极实践者。三是在《光明日报》《河北日报》《河北广播电视台》等主要媒体发布秦皇岛市河湖长制工作相关信息68篇;《强化科学精准管控 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作为河北省典型案例材料推荐至中央改革办;经验做法《河湖长制促进发展 生态建设再开新局》《碧水清流至此回》列入河北省河湖长制典型案例汇编。四是扎实开展美丽河湖建设,新河北戴河区段、洋河抚宁区城区段获评河北省第三届“秀美河湖”。
秦皇岛市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定向把关,主管副市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谋划,经河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定,制定印发了《秦皇岛市河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2022年工作要点》。23项任务按月逐项制定了工作计划,市委督查室全程督办落实。9个县区全面成立河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县级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加强河湖长制工作领导、协调、督办、落实力度,畅通对上对下和同级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压实了河长、部门和属地职责。
一是治“五乱”。聚焦河湖管理和河道行洪安全,持续清理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和乱倒垃圾问题,实现动态清零,对全市有行洪排沥任务的60条河道组织实施清理整治,确保河道行洪排沥通畅。二是净水体。依法取缔入河非法排污口,打击偷排、不达标排放等违法行为。运用人工湿地、河湖岸带生态改造等方式削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开展水生态修复、缓冲带和湿地修复、流域湿地生态修复、河口生境修复等工程,保障河道生态流量,修复河道水生态。编制重点河流基本生态水量保障方案,合理确定河流基本生态水量保障目标,充分利用水库水、雨洪水对河道实施生态补水。三是保安全。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谋划实施昌黎县滦河防洪小埝及险工治理工程和抚宁区头道河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补齐防洪工程短板,提升河道防洪达标率。
一是治理工业污水。加强工业企业末端排放管控,实现达标排放。完善工业园区配套管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推进“清污分流、雨污分流”。二是治理城乡污水。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提高出水水质。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覆盖村庄968个,消减农村黑臭水体。三是治理面源污染。加大畜禽粪污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力度,完善畜禽粪污收运处体系,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工程,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45%以上,农药化肥使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秸秆综合使用率、农膜回收利用率分别保持在92%、98%、90%以上。
一是绿化。持续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扎实推进营造林绿化工程,完成营造林15万亩。积极认定省级森林乡村,力争1个县区获得“河北省森林城市”称号,创建认定13个省级森林乡村。二是美化。坚持水岸同治、内外兼修的河湖生态化治理模式,与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推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整体提升,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创建省级美丽乡村50个以上。融入治水文化和人文历史,打造保生态、承福祉、寄乡愁的美丽风景线,让人民群众共享美丽成果,以有序开发推动全面保护,实现“美丽河湖”向“幸福河湖”升级。三是净化。全面推进4座垃圾焚烧厂建设,实行农村垃圾和河道垃圾一体化管理。完善“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实现全域日常保洁。大力实施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发动农民群众参与公共空间治理和美丽庭院建设,加强“小三园”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
一是加强法治保障。完成《涉河涉湖法律文件汇编》,明确执法责任主体,提高依法治水水平,确保日常涉河涉湖事项履职监管到位。构建“河湖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律师”联动机制、成立市县(区)河湖流域综合治理违法违纪问题打击工作组,协同解决妨碍河道行洪安全和水污染问题,督查县区和市直部门职能职责落实情况,必要时提请检察部门出具检察建议或提起生态公益诉讼,有效避免部门间推诿扯皮现象,对各类违法行为形成有力震慑。二是加强全员全社会联动治理机制。聘请“两代表一委员”担任监督员,发展企业河长、记者河长、城乡居民河长等民间河长队伍,群防群控、群策群力。完善媒体曝光、群众举报问题交办处置制度,了解社情民意、回应舆情关切、畅通公众举报渠道,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加强考核奖惩机制。调整考核指标体系,改进考核方式,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加强对河湖长制工作部门的考核评价,全面强化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和各部门依法履职责任。对推进河湖长制工作表现突出的县区及有关部门和个人,给予表扬奖励,费用列入市、县、区年度财政预算。坚决追究不落实的责任、调整不落实的干部、曝光不落实的典型。优化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发挥好第三方评估对河湖长制考核的支撑保障作用。
(本文执笔 刘 鹏 刘 旭 王舒瑶)
202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