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 裴晓华 鲍身涛 孙占学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1],中医称之为“白疕”,又称“干癣”“蛇虱”等[2]。本病病程较长,迁延难愈,难以根治,对患者身体及心理造成严重影响。银屑病临床分为寻常型、红皮病型、脓疱型和关节病型四种类型,其中以寻常型最为常见[3]。寻常型银屑病是以红斑、丘疹、鳞屑为主要表现,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各医家对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角度不同,在治疗上亦有所侧重。笔者认为,寻常型银屑病往往存在着“燥”状态,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以“润”为主要治则,临床疗效显著,本文试从“燥”状态对寻常型银屑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行论述。
燥邪致病多秋冬发生或复发,秋季干燥、少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燥胜则干”[4],燥邪伤人最易损伤人体之津液,故多见干燥不润之象。燥为秋季主气,肺为秋之脏,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燥邪极易伤肺,或外感及里,或从口鼻而入,肺合皮毛,皮毛为人一身之表,故可见皮肤病变。清代雷丰《时病论》谓:“燥气侵表,病在乎肺,入里病在肠胃,其余肝燥肾燥,血枯虚燥,皆属内伤之病,兹不立论。”[5]从病因及发病方式上将燥邪分为外燥和内燥。
外燥乃感受燥邪所致。秋季为夏冬交替变换之纽带,为阳消阴长这一变化过程,费伯雄《医醇賸义·卷二·秋燥》曰“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6],初秋夏季火热之余气尚存在,感之为温燥,晚秋近冬季之寒气渐甚,感之则为凉燥。外燥兼夹不同的邪气,又可形成风燥、温燥、凉燥、燥热等兼邪。
内燥,为内生“五邪”之一,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部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从而产生干燥枯涩之状态[7]。内燥形成主要责之于津液与精血,或由于虚证导致津液精血化生无源,或由于实证导致津血内夺、津精输布不畅。
《证治准绳·伤燥》:“燥之为病……在外则皮肤皴揭。”[8]《素问玄机原病式》:“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9]银屑病的皮损表现为皮肤红斑,层层鳞屑,干燥粗糙,其特点符合燥之象。从古代医家的认识中,可以明确看出银屑病的发生与“燥”有密切联系。《医宗金鉴》云:“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痒多不快,固有风邪客肌肤,亦有血燥难荣外。”[10]《外科大成》曰:“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疕,俗呼蛇风。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11]《外科证治全书·白疕》曰:“白疕,一名疕风,皮肤燥痒……因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证,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12]指出本病的病因与燥有密切关系。
经过历代医家的传承和发展,诸多名家提出银屑病的中医治疗应以“从血论治”为核心,并逐渐形成了相应的病机理论体系,现代医家认为银屑病病机多为血热、血燥、血瘀[13]。赵炳南认为血热是银屑病发病的根本原因,血燥证多由血热日久,阴血被耗,气血失和,化燥生风所致[14]。顾伯华[15]认为银屑病是由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所致,病程日久,营血亏虚,血虚无以润养肌肤,易化燥生风,挟外感风热,内外合邪而成血燥证。丁履伸等[16]认为血瘀是银屑病产生的主要原因,血瘀所导致的皮肤机能障碍,血运不畅,肌肤失养,化燥生风所致而成血燥。禤国维认为银屑病的病机不外湿、热、毒、瘀4个方面,强调从燥毒瘀立论,血燥为本,瘀毒为标,治疗从血分立法[17]。血燥证是银屑病发病转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8]。
燥气太过,则伤人致病,多从口鼻、皮毛而入,可由表入里传变,入于血分,发于皮肤,燥邪影响人体精液的分布,皮肤失于濡养,出现皮肤干燥、脱屑等症。风、热等邪气常与燥邪相兼,形成风燥、燥热之邪。“风能胜湿而为燥也”[19],风可胜湿生燥,也可伤血成燥。而“火热灼津而生燥”,由于外感火热之邪或六淫之邪入里化热,则津液耗灼致燥。
内燥之为病,或由脏腑功能失常,无以正常代谢水液,或由人体津液耗竭过度[20]。银屑病病机多由多种因素导致内燥。血热煎灼阴血、伤津耗液,血瘀日久则新血不生、水津不布,故为实证导致津血内夺、津精输布不畅而化燥;血虚则生风化燥,故为虚证导致津液精血化生无源而化燥。燥盛则干,皮肤失于濡润,表现为干燥、鳞屑、粗糙、瘙痒等症。
在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四时不正之气之后,因银屑病患者机体正气不足,六淫皆可成燥入血致病[21],从而形成内燥。而血虚之体更易感受燥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夏热秋燥致伤,都因阴分不足”[22]。内燥外燥可以互相影响,外燥引动内燥,内燥招引外燥,两燥相合,结于血分,发于肌肤腠理之间,影响了皮肤的润泽功能,发为银屑病。
寻常型银屑病从中医的发病机制来说,有热、瘀、虚等因素,秦万章[23]认为血燥是银屑病的重要病因病机,“邪”“虚”“瘀”皆可导致血燥。血燥证可从血热、血瘀、血虚而化,燥盛则干,肌肤失养。
由于患者素体血中蕴热,又复感风热毒邪,或由饮食不节、七情过度而化火,内外相合而导致血分热毒炽盛,日久煎灼津液,津伤血枯,生风化燥,而生内燥,导致肌肤失润。
银屑病由于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久病体虚,营血亏虚,血虚脉络充斥不足,生风生燥,津液失布,皮肤失于濡养,见血虚风燥之证。血虚亦可致卫气不固,腠理不密,易被风邪等邪气乘虚侵袭肌肤。
因此,血热、血瘀、血虚、血燥可以互化。外感、内伤致病因素皆可化热,热入营血,形成血热证。热邪煎灼津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成血瘀证。血热耗伤阴血,而成血虚证。血热耗血伤津,血瘀阻滞津液输布,血虚失于濡养,则肌肤失养,而成血燥证。燥邪既伤血又涩滞血液,血燥津伤,血脉不充,运行不利,则进一步加重血热、血瘀、血虚之证。寻常型银屑病的病机主要是血热、血瘀、血虚、血燥及之间的相互转化,热、瘀、虚是引起“燥”这个状态的基础,而“燥”状态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贯穿整个疾病的始终。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指出:“燥者润之。”[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现代医家也常从“燥”论治银屑病[23,27]。笔者认为,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化燥润燥之法应贯穿始终。银屑病的中医治疗多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外治法以吴尚先“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28]为理论指导,因此,银屑病“燥”状态的治疗,从内治和外治均强调“燥者润之”。
内治以濡润为法,使津液疏达,燥证自缓,肌肤得养。但治燥不是一味使用润剂,应审因论治,因势利导,在清血热、化血瘀、养血虚的同时,使燥者润之,也就形成了凉血润燥、活血润燥、养血润燥之法。
凉血润燥:血分热盛,日久伤津耗液,肌肤失养,则生血燥,治疗应清热同时固护阴血,故治以凉血润燥。常用药物有生地、玄参、丹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等。
活血润燥:瘀血阻滞,气血津液运行不利,脉络不通,而生血燥,治以活血润燥。常用药物有当归、鸡血藤、生地黄、赤芍、丹参等。
养血润燥:阴血亏虚,脉络空虚,虚风内扰,则生血燥,治以养血润燥。常用药物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何首乌等。
中医外治法近年来应用较多,施外治之法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28]。寻常型银屑病的外治法也常以润燥为法。软膏类中药制剂应用广泛,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皮损,通过皮肤腠理吸收,增加局部皮损处的湿润度,软化皮肤角质,起到保湿润泽作用,促进药物发挥疗效[27],通过皮肤保湿护理能改善皮肤屏障功能从而预防银屑病的复发[1]。中药药浴浸泡通过温热刺激,使腠理打开,皮肤于水浴中濡润而不致腠理开泄,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使药物有效成分透皮而入营血,发挥外用药内治之功,以达到化解“燥”状态的目的。临床上有较多研究显示药浴疗法治疗银屑病可取得较好疗效,能改善皮损状态[29],或于药浴后配合药膏外涂,“简、便、效、廉”,易于被患者接受。
患者,女性,59岁,2020年11月20日初诊。主诉:周身皮疹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1月。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头皮、躯干、四肢出现数片红色皮疹、脱屑,伴有瘙痒,经多方医治,皮疹时有好转,多年来反复发作。1月前感冒后皮疹加重,头皮、躯干、四肢多数红色斑块,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刮之可见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现象,皮肤干燥粗糙,伴有瘙痒,口干舌燥,便干溲赤,纳眠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现代医学诊断: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断:白疕,血热血燥证。治法:凉血润燥,祛风止痒。方药:自拟凉血润燥汤。生地黄15 g、牡丹皮10 g、赤芍10 g、玄参10 g、麦冬10 g、知母10 g、丹参10 g、紫草10 g、防风10 g、白蒺藜10 g、生甘草6 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嘱患者饮食忌辛辣、海鲜、羊肉等刺激性食物,避免感冒,调畅情志。服用7剂后,无明显新发皮疹,症状较前减轻。效不更方,继服7剂。1周后皮疹颜色明显变淡,脱屑减少,瘙痒减轻,口干、便干好转。去丹皮、紫草,加当归12 g、荆芥10 g,继服2周后复诊,皮疹基本消退,留有色素沉着。随访2月皮疹未见复发。
按 本案患者血分有热,病久血热易煎灼阴血,津液不足,化生内燥;此次加重因感冒诱发,外感风邪,且正值秋季,燥气太过,内外因相合,发于肌肤,津液不布,肌肤失于濡润,见皮损色红、皮肤不泽、干燥、脱屑、瘙痒。热伤阴津,则口干舌燥,便干溲赤。综观舌脉,辨为血热血燥证。治以自拟凉血润燥汤,方中生地、玄参、麦冬、知母以润燥为重;燥因血热燔灼而生,用赤芍、牡丹皮、紫草、丹参凉血之品;血燥生风,配防风、白蒺藜祛风止痒。诸药合用,既清血分之热,又复已耗伤之阴液,全方共奏凉血润燥,祛风止痒之功效。治疗1周后,患者症状较前减轻,血热未除,继服7剂,后复诊皮疹颜色明显变淡,脱屑减少,瘙痒减轻,血热之邪已去大半,去丹皮、紫草,以防清热太过,损伤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津液输布失常而致内燥加重,加当归、荆芥加强养血润肤祛风之效,服用2周后皮疹基本消退。
寻常型银屑病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形成了“从血论治”,“血热、血燥、血瘀”为基本证型的辨证思路[3],并不断探索完善深化银屑病病因病机,如“湿”“毒”“瘀”“虚”“络病”,极大丰富了银屑病辨证论治的思路及体系[23, 30]。本文通过分析寻常型银屑病“燥”状态的普遍规律,认为“燥”状态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并提出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以“润”为主要治则的治疗思路。在临证中应把握银屑病的主要病机,综合分析,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