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红
(新疆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217公路工程泥石流形成区处于上游河谷侵蚀高山区,呈峡谷地貌,海拔高程2 200~2 800 m,该河段河谷较宽阔,宽度120~140 m,两岸山势陡峻,基岩裸露,冲沟地貌发育。河流右岸发育Ⅰ、Ⅱ级基座阶地,阶面平坦,宽度80 m左右。现状公路从泥石流形成区前缘通过,公路右侧距现代河床20~50 m,最近处仅12 m,路面与现代河床高差8~10 m,泥石流由河右岸推向河谷,河道受泥石流淤塞,较为狭窄,现状公路长度有550 m通过该泥石流。
泥石流形成区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Q4sef)泥石流堆积的碎块石土,厚度大于15 m,物质来源主要为泥石流形成区岩体风化剥落、崩塌形成,岸坡及泥石流下伏基岩为泥盆系中统灰黑色、暗灰色变板岩,基岩为坚硬岩石,受构造应力影响,节理、裂隙较发育。工程区属天山中部北麓山区气候亚区,四季气温悬殊,气候较干燥少雨,山区地形高程对降水量有较大影响,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
泥石流形成区主要分布在海拔高程4 500 m左右极高山的冰川区上,由于区域内地震、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岩体风化、崩塌等现象较为发育,并且受到冰川侵蚀作用,冰碛物、冰碛堤等地质体、冰川地貌发育,固体物质储备量大,形成区物质来源较为丰富。冰川下部冰碛物至公路之间发育良好的沟谷形态,陡峻的沟谷为泥石流迅速下泄提供了良好的沟床条件,形成泥石流的流通区,该沟谷总体形态较为顺直,总长度约4.0 km,平均宽度约1.2 km,流域面积约3.92 km2。
泥石流总体形态呈典型的扇裙形,泥石流堆积区洪积扇面积6.4万m2,地面自然坡度12°~18°,泥石流后缘发育大冲沟,该冲沟较为顺直,冲沟横断面呈“V”字形,底宽20~40 m,冲沟两岸岸坡较为陡立,坡度40°~50°,沿冲沟方向地形坡度20°左右,延伸长度较长[1]。据调查以及向公路养护单位了解,该路段多年来一直受到泥石流的威胁,每年雨季都会有泥石流发生,平均每年1~3次。
该泥石流由于形成区物质来源丰富,固体物质储备量较大,且流通区上部冲沟地形较为顺直,坡度较大,有利于泥石流向下排泄,由于形成区物质不断产生,因此多年来该路段不断有泥石流发生,但规模均较小,对道路危害程度一般。泥石流处于侵蚀高山区的峡谷地段,泥石流流域为沟谷型态,流域面积约4 km2,按固体物质成分及流体性质划分为粘性泥石流,泥石流形成区坡陡,崩塌、岩堆十分发育,风化作用剧烈,固体储备量较大,流通区沟床坡度大,泥石流作用强烈[2]。
泥石流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Q4sef)崩坡积的碎块石土,块石最大粒径可达60 cm,碎石粒径一般在5~20 cm,碎块石磨圆一般,多为次棱角状。碎块石天然密度2.06~2.18 g/cm3,含水量2.5%~4.0%,相对密度0.30~0.38,地基允许承载力350kPa。
根据该段线路的工程地质条件,本阶段设计了三个方案通过泥石流,一条隧洞方案、一条明洞方案和一条路基方案[3,4]。
(1)方案Ⅰ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该方案为隧道方案,采用绕避方法,近泥石流线路向左提前进入山体进洞,洞线全长约620 m。
隧道进口段:洞脸边坡岩层为泥盆系中统灰黑色变质板岩,基岩属坚硬岩石,受构造应力影响。岩体强风化层厚3~5 m,岩石围岩弹性波速1 500~2 200 m/s,完整性系数0.50,属Ⅳ级围岩。洞身段:岩性为泥盆系中统深灰色厚层状变质板岩,基岩属坚硬岩石,洞身位于微风化-新鲜岩体中,洞线方向与岩体中层面方向近垂直,成洞条件较好。岩石饱和抗压强度55~65 MPa,围岩弹性波速4 000~4 800 m/s,完整性系数0.70,弹性抗力系数为900~1 200 MPa/m,静弹性模量15~25 GPa,泊松比0.29,属Ⅱ级围岩。出口段:深灰色厚层状变质板岩,位于强风化岩体中。围岩弹性波速1 500~2 200 m/s,属Ⅳ级围岩。
(2)方案Ⅱ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该方案为隧道方案,线路通过泥石流堆积区中部,洞线全长约470 m。
隧道段围岩地层为第四系泥石流堆积的块碎石夹土,呈灰色或灰黑色,中密或密实状态,干燥~稍湿,根据钻探及物探测试验成果该层厚度大于35 m,动弹击数18~25击。块碎石夹土,天然密度2.08~2.15 g/cm3,含水量2.2%~3.5%,相对密度0.30~0.38,围岩弹性波速450~600 m/s,完整性系数0.35,弹性抗力系数为70~120 MPa/m,静弹性模量1.0~1.5 GPa,泊松比0.40,属Ⅴ级围岩。
(3)方案Ⅲ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该方案为路基方案,线路通过泥石流堆积区前缘,基本沿老路线通过,过泥石泥段线路长度600 m,地层为第四系(Q4sef)冲积、泥石流堆积的漂卵石夹土及砾石土层,承载力满足要求。碎块石土最大粒径可达60 cm,碎石粒径一般在5~20 cm,碎块石磨圆一般,多为次棱角状。碎块石天然密度2.06~2.18 g/cm3,含水量2.5%~4.0%,相对密度0.30~0.38,地基允许承载力350 kPa。
(1)方案Ⅰ的优缺点
该方案采用隧洞方案,避开了泥石流灾害。线路岩性为泥盆系中统深灰色厚层状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基岩属中硬—坚硬岩石,成洞条件好。但洞身段位于泥石流主沟槽处下部,基岩埋深起伏不定,无法判断其上覆岩体厚度,其成洞条件有待进一步研究[5]。
(2)方案Ⅱ的优缺点
该方案为隧道方案,线路通过泥石流堆积区中部,可以避开泥石流冲击破坏。沿线地层为第四系冲积、泥石流堆积的漂卵石夹土及砾石土层,多呈松散状态,成洞条件差,开挖方量大,施工工艺较复杂。如发生强烈流石流易对近沟床处洞身造成破坏。
(3)方案Ⅲ的优缺点
该方案为路基方案,线路通过泥石流堆积区前缘,基本沿老路线通过,地层为第四系冲积、泥石流堆积的漂卵石夹土及砾石土层。该方案未避开泥石流,不能根治泥石流的危害,如发生泥石流,一般情况只需进行平常的路基清淤工作,会短暂地阻断交通[6]。
经过以上分析,各方案工程地质条件各有优缺点,均没有绝对优势,从泥石流对各方案的危害程度以及潜在危害情况相比较,我们认为方案Ⅲ略优于其它方案。
本工程线路经过高山峡谷地段, 自然条件恶劣,受地形条件影响,线路布置条件有限,无法进行完全绕避,因此线路的选择主要根据泥石泥发育特征和相关工程地质条件, 结合公路运行现状情况,从泥石流对各方案的危害程度以及潜在危害情况相比较,将线路布置于泥石流堆积区前缘,将泥石流对线路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