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丽
(天津水务集团滨海水务有限公司,天津 300450)
随着水资源短缺呈现出的多种问题以及水污染程度的不断加剧,导致城市供水各种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再加上各类突发性污染,给城市供水安全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不稳定问题,因此,研究城市供水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城市供水安全尚无统一的规范化定义,本文将城市供水安全理解为水资源影响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水资源安全、城市水环境安全的有效统一。城市供水系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保证城市稳定、发展、繁荣的基本前提条件,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各个要素密不可分,也是城市居民家庭迈向小康社会的根本需求。
我国是属于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存在着资源型缺水、水环境污染等较为严峻的问题。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根据相关的研究,我国水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区域,总量占到80%,北方地区仅占约20%,这是先天的水资源状况。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南方最高的地区和北方最低的地区相比,两者之间最大相差10 倍。这是我国北方地区缺水的根本原因所在。南方地区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水体污染,水质型缺水也相当严重。再加上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目前全国600 多个城市中400 多个缺水,其中100 多个严重缺水。
(2)水资源污染问题。根据2019 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国10 168 个国家级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Ⅳ类、Ⅴ类水加起来的比例超过85%,同时与往年相比,全国地表水优良(Ⅰ—Ⅲ类)水质断面同比上升3.9%,劣Ⅴ类断面比例同比下降3.3%。从以上数据可得出我国城市水环境污染的加剧趋势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大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水环境质量也有所改善,但当今水环境问题总体上仍处于严峻状态,污染物排放总量还很大。城市用水量的增加,直接导致城市排水量的增加。城市污水处理滞后直接导致水环境的功能退化,加剧水源污染,加大饮用水处理难度和深度净化处理成本[1]。
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迅速,人们逐渐步入小康社会,对于日常生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特别是供水水质,所以城市供水不仅要重视供水量,同时也要重视水质的提升。目前,我国水厂处理工艺绝大多数还采用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这种常规水处理方式[2]。实际上,常规净水工艺在净化过程中常常难以去除一些因水源污染或本底自然条件所带来的物质,难以处理不达标的水源水质问题;同时,一些城市的饮用水水源较为单一,缺乏备用或者应急水源,供水量、水质保证率较低,并且一些城市水质监测能力有待提高,监测手段有待更新,无法有效给城市供水水质安全提供必要技术保障。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可能会严重影响居民饮用水正常使用,进而影响到城市居民安全[3]。
完善、安全的城市输配水系统是保障城市居民安全用水的基础[4]。目前,在我国一些城市的输配水系统中,仍然存在一些爆管、管网压力不足、二次污染严重、供水服务不够完善和漏损等问题[5]。这些输配水管网系统安全性能差的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的供水安全。
供水安全事故往往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的特点[6]。自然灾害、工业化学污染物、道路挖掘施工等各种突发事件会对饮用水源、水厂、供水管网带来严重的影响。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城市供水的安全,进而影响到居民生活安全,同时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社会稳定也会产生影响。此外,外资进入城市供水行业也对供水的安全形势带来了一定影响和冲击。
城市输配水系统中涉及的材料设备众多,包括各类材质管道、仪表和各种药品药剂等。相关部门对这些材料质量缺乏一定的监管约束力,导致一些材料的质量难以保证;同时,输配水系统多采用国外的先进设备,设备国产化率较低,尤其是工控产品、智慧管控产品等相关硬件、软件,在现如今网络安全较为严峻的形势下,大量使用国外设备会给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水源水质、供水材料质量的好坏、突发事件等外部条件都会直接影响城市供水安全[7]。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净水工艺与水源保护,从而确保城市供水系统安全运行,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结合区域的实际水资源状况以及工业、农业发展水平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可操作性的水源保护及防护法规,进行水源地规划、建设和保护。
我国大部分城市水源单一,储蓄水量明显不足。对具备供水条件的已建水源地,可以采取清淤、疏浚与扩建原有水源地措施,包括机组配套、电气线路改造等工程措施,将水质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或年久失修的水库重新改造为应急备用水库,节约应急备用水源建设费用与运行成本,使现有已建水源地与应急水源地互为备用,实现多水源互补与调剂,确保供水安全。
城市供水系统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也是城市供水安全的重要内容,对城市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因地制宜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确保净水厂出水水质达标安全,净水处理是供水系统的核心,是水源从天然属性转为可饮用的重要因素,决定水质的优劣。所以,不断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进一步加强净水工艺建设改造,优化净水效果,合理完善供水系统的水质和水量,提升污水处理的工艺水平,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机制,逐渐形成完备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系统,保证水质达到相关标准,保证供水水质,相关管理部门要对水源、水厂以及管网和具体用户水质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动态掌握实际的供水水质情况,保证供水系统技术的现代化,提升净水的质量[8];要加强供水管网建设与改造,提高管网的质量,推进管网分区计量管理,针对供水管网不断老化的情况,不断加大更新和改造力度,降低管网漏损;要协同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提升二次供水水质和服务质量。与此同时,市政部门要成为城市供水管网建设工作的重要参与者,积极做好供水设施系统日常检查与维修工作,采取可行的养护措施,避免出现供水设施的相关问题[9]。
饮用水安全保障涉及多个环节、多个过程和多个主体。①多个环节:从源头水的水源地到水厂水质净化,再到中间的水泵加压、管网运输等,最后到居民家中[10]。②多个过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③多个主体:政府、企业、百姓等。饮用水是否安全,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问题[11]。要想做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一定要注重多部门合作、多方参与和统筹,保障整个供水环节的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饮用水安全保障系统的全过程统筹和系统化管理。
受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部分水源地水源污染不断加剧,为了有效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提高应急反应和救援水平,有关部门或相关企业要制定从水源、水厂、输配水管线等各环节的供水安全应急预案,储备应急物资[12]。如若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首先要稳定人心,保持冷静,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水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及时、详细掌握相关信息;同时,做好预警工作,提醒民众做好防范。相关部门要针对形势及时做出决策、实施应急预案,迅速召集人员、快速分配工作任务,进行事故应急,准确高效落实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尽最大程度保护供水安全,将突发事件对城市供水系统和人民生活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保证社会稳定。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是经济转型的重点内容。水务系统不仅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可以将生态、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紧密结合,做到全方面发展。应将智慧水务系统作为主要的战略任务。智慧水务系统可以提高城市供水管理的效率,可以降低管理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13]。同时,还可以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将城市基础建设不断完善,为群众提供安全的供水环境,使水务系统的建设及应用更加符合发展需求。智慧水务是借助水智能系统形成的水务管理模式,在常规水务管理技术基础上,借助信息控制融合系统,对自来水、污水等各种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数据进行一元化管理,从而提高城市整体的水循环经营效率。通过实施智慧管理系统,使水资源管理部门能够对供水厂、污水处理厂、管网运行等进行有关水量和水质的实时控制。
将智慧水务系统运用到城市供水系统中,对整合有效资源、精细管理、降低漏损、节约资源、提升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智慧水务建设,实际上是从源头到管网、从水厂到龙头的一个完整体系建设,只有构建了从源头到龙头的智慧水务体系,才能提高城市供水水质和保障供水安全[14]。
综上,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复杂性强的工作,它包括水源、取水、输水、配套管网以及用户,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供给用户安全、优质的饮用水,水源是保障供水水质安全的先决条件,净化处理工艺是保障出厂水质安全的关键,输配水是保障供水安全的重要环节。
针对城市供水安全的众多问题,只有加强水源保护、重视净水工艺和供水系统提升改造,同时建立水污染应急体系和智慧水务,形成完整的水源保护策略、水厂水质、管网水质控制技术集成与输配送系统运行管理技术规程,保障供水用户端水质的安全,才能保证供给老百姓安全、健康的饮用水,才能保障城市供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