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 满意 王青 天津市和平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天津 300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价值。方法:将2019年3月~2020年3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16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纳为研究对象,用抽签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80例。对比组采取一般盆底肌训练方式治疗,研究组在对比组基础上采取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盆底肌肉张力评分以及盆底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比组,并且盆底肌肉张力优于对比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盆底功能恢复情况好于对比组,性生活不满意、尿失禁以及器官脱垂例数全都少于对比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还能促进患者盆底功能恢复,增强盆底肌肉张力。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女性盆底支持组织以及韧带由于缺陷、损伤和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疾病,类型包括压力性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性生活不满意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增加心理负担[1]。为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可以在产后进行盆底康复训练,提高盆底肌肉收缩能力以及舒张能力,保持盆底肌肉的柔软性,增加盆底肌张力和耐力,帮助产妇尽快恢复到产前状态[2]。但是该方式存在缺陷性,盆底康复治疗仪是将盆底肌评估、康复治疗与自由锻炼集于一体的医疗器械,能够用来治疗轻度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女性功能补偿以及产后盆底功能康复[3]。主要技术核心是生电联合疗法,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易等优势[4]。此次研究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将2019年3月~2020年3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16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纳为研究对象,用抽签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80例。对比组中患者年龄22~39岁,平均(26.99±1.58)岁,研究组中患者年龄23~40岁,平均(27.14±1.62)岁,对比基本资料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存在性生活不满意、尿失禁和器官脱垂症状;②主动参加研究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③研究已经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④没有泌尿系统以及生殖系统手术史;⑤第一次分娩、足月分娩和单胎妊娠患者。
排除标准:①确诊不属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②不愿参与研究以及中途退出者;③精神严重不正常者;④具有传染性疾病;⑤恶性肿瘤、腹压偏高和哮喘病患者。
对比组采取一般盆底肌训练方式治疗,在护理人员指导下患者进行会阴收缩训练,每次收缩时间必须超过3s,否则效果不佳,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15~20min内,一天训练2~3次。在会阴收缩时腹部和大腿不能紧跟着运动,收缩后身体要尽量放松。也可以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做提肛运动,有规律收缩肛门周围肌肉,辅助腹部进行肌肉收缩,运动时间为20~30min,一天两次即可。阴道哑铃训练也是比较好的盆底肌锻炼方法,通过将适宜重量的哑铃放在阴道中上部,利用肌肉有节律收缩,保持哑铃不掉落,从而恢复阴道肌肉弹性,达到治疗目的。
研究组在对比组基础上采取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仪器选择法国杉山盆底康复治疗仪PHENIX U4,治疗方式有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过程:利用盆底康复治疗仪往阴道传送不同强度的电流,并且有规律的刺激阴道肌肉和神经,参数设置为:脉宽200~320ms,频率26Hz,每次治疗时间为20min,一周治疗2次。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一个月后增加生物反馈治疗,经过肌电图把肌肉活动信息变换成对应信号,根据信号引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肉收缩锻炼。锻炼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准确行为要及时纠正,保证患者的锻炼准确无误,通过长时间训练形成条件反射,进行Ⅱ类肌纤维初级锻炼,参数设置为:脉宽220ms,频率50Hz,每次锻炼时间为20min,一周治疗2次。两组患者全部连续治疗2个月,同时做好记录,方便后续对比分析。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盆底肌肉张力评分以及盆底功能恢复情况,疗效评判指标,显效:患者盆底肌收缩时间>5s,在大笑以及打喷嚏时没有发生尿失禁症状;有效:患者盆底肌收缩时间在3~5s,在大笑以及打喷嚏时只有少部分尿液溢出;无效:患者盆底肌收缩时间不足3s,在大笑以及打喷嚏时尿失禁症状严重,临床治疗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的百分比之和。盆底肌肉张力评分越高代表张力越好,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主要看性生活不满意、尿失禁和器官脱垂的严重程度。
此次研究结果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对比,计数资料利用χ2和百分比(%)代表,计量资料利用t和±s代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中,显效46例(57.50%),有效33例(41.25%),无效1例(1.25%),治疗有效率为98.75%;对比组中,显效27例(33.75%),有效42例(52.50%),无效11例(13.75%),治疗有效率为86.25%,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613,P=0.0007)。
研究组中,性生活不满意8例(10.00%),尿失禁5例(6.25%),器官脱垂3例(3.75%);
对比组中,性生活不满意16例(20.00%),尿失禁18例(22.50%),器官脱垂10例(12.50%),研究组的盆底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比组,性生活不满意、尿失禁、器官脱垂例数均少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16、10.7268、5.1282,P=0.0477、0.0011、0.0235)。
研究组中盆底肌肉张力评分为(3.37±0.28)分,对比组中盆底肌肉张力评分为(2.29±0.32)分,研究组盆底肌肉张力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180,P=0.0001)。
女性盆底主要包括三方面功能,一是保护盆腔脏器,防止发生盆腔器官脱垂;二是控制排泄功能,如尿道口与肛门外括约肌;三是兴奋性功能,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等在性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当盆底功能发生障碍,女性的日常生活直接受到干扰,引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妇女中,致病原因是因为盆底结构受到伤害和出现异常功能产生,导致患者出现尿失禁、性生活不满意和器官脱垂症状,少数患者还会有慢性盆腔疼痛和大便失禁[5]。器官脱垂表现为当患者用力咳嗽或者是进行弹跳运动时,阴道口会出现脱出物,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不便,打击自信心[6]。
在妊娠期,随着子宫的不断增大,在重力作用下盆底因为慢性牵拉出现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改变盆底结缔组织的胶原代谢,引起盆底支持结构减弱,提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风险,加之分娩时盆底受胎儿头部挤压,肌肉高度扩张,让盆底出现各种变化,造成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生[7,8]。女性最好在产后6周左右进行常规检查与盆底肌肉功能评估,医生在检查过程中要仔细询问病史,因为糖尿病、慢性便秘等疾病是引起产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常规检查主要需要关注会阴情况,盆底肌肉功能评估包括盆底肌力和阴道收缩压,通过评估肌肉收缩强度、持续时间与疲劳度,判断收缩能力,给治疗提供依据。盆底肌肉承载着患者尿道、膀胱、子宫以及直肠,具有较大作用,提高盆底肌肉力量可以预防压力性尿失禁。产妇增强盆底肌肉力量还可以缩短第二产程时间。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一般采取盆底肌训练方式,盆底肌训练通过进行会阴收缩锻炼、提肛运动等,提高盆底肌肉收缩能力,加强盆底肌肉力量,虽有一定治疗效果,但远远比不上盆底肌训练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的效果[9]。原因为盆底肌训练获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为患者具有较高的训练依从性,愿意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完成相关运动,具备较高的锻炼意识,可是在实际训练过程中,由于大多数患者刚经历过分娩,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均发生变化。在生理上,存在明显疼痛,包括腹痛、腰酸背痛等;在心理上,由于生理疼痛,对盆底肌训练产生害怕心理,因此不愿意锻炼,依从性较差。盆底康复治疗仪利用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技术,有效改善盆底功能,提升盆底肌肉张力以及治疗有效率。电刺激是经过对患者腹壁和阴道产生不同强度的电流刺激,帮助盆腔肌肉收缩,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10]。通过神经回路增强括约肌收缩,缓解尿失禁症状,当电刺激神经和肌肉,抑制膀胱收缩能力,降低逼尿肌代谢水平,提高膀胱容量[11]。生物反馈治疗利用肌电图和压力曲线或者其他形式把肌肉活动信息转化成听觉以及视觉信号,再把信号反馈给患者,护理人员指导实施正确的、有目的盆底肌肉训练,在长时间锻炼下,形成条件反射[12]。盆底康复治疗仪可以控制不良盆底肌肉收缩,并在过程中及时纠正出现的不正确行为,保障训练的准确性[13]。在此次研究中,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和盆底肌肉张力都好于对比组,足以证明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优势,直接说明对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盆底康复治疗仪的效果优于盆底肌训练。这是因为相比于盆底肌训练,盆底康复治疗仪不需要患者进行主动锻炼,绝大多数处于被动锻炼状态,将其与盆底肌训练联合,可以有效弥补其不足,同时体现治疗优势,发挥双重作用,在电流刺激下,一方面加速盆底肌功能恢复,另一方面对未患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却存在高风险患者,起到预防效果,降低患病风险,保障女性身体健康,尤其是中老年女性。治疗期间不用服用任何药物,具有无创无痛特点,让患者更乐于接受,安全性高,将电刺激与生物反馈技术相结合,体现一定科学性,应用范围广,除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外,还可用于人流术后、围绝经期女性等,帮助人流术后子宫内膜恢复,避免围绝经期女性在雌激素水平影响下,盆底功能发生改变。除此以外,在治疗中需注意,因为每位患者的盆底损伤程度不同,肌肉收缩能力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有的患者Ⅰ类纤维收缩能力好,有的患者Ⅱ类纤维收缩能力好,有的患者可能无法识别盆底肌肉收缩。所以,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没有固定治疗标准和训练模式,要遵循个性化治疗原则,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14,15]。方案实施之前应该向患者讲解盆底的基本解剖学知识以及盆底肌肉收缩方法,让患者明白个体差异性[16]。在训练过程中用语言进行指导,不要一开始就采取功能性电刺激,待盆底肌肉收缩方法没有效果,肌肉收缩没有好转,或者是效果不佳的时候,再考虑采取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17]。
总而言之,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盆底功能恢复,提升盆底肌肉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