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歌
(南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河南 南阳 473132)
河南地处中原,物产十分丰富,在悠久历史发展中,河南人民创造了优秀的音乐文化。河南民间音乐色彩绚丽、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生动真实地反映了河南人民的生活。其题材十分丰富,风格多种多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但是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多的民间音乐文化被我们渐渐遗忘,甚至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生态力量来传承河南濒危曲种值得我们去思考。
据《中国曲艺志·河南卷》统计,河南地区共有河南坠子、大调曲子、河洛大鼓、三弦书、南阳鼓词、道情、莺歌柳等50 多个本土曲种。笔者从其中选择了河南坠子、大调曲子和三弦书这三个极具代表性的曲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河南坠子是深受河南人民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给百姓带来了许多乐趣。其创作内容以河南人民的生产生活为主,使用河南方言进行说唱表演,以说唱为主、表演为辅,其表演身段与动作追求灵秀、活泼、有生气,唱腔音乐是河南坠子唱腔的主导部分;大调曲子追求高贵、典雅、大方,注重程序,在演出过程中常常要求表演者遵循规定的标准和原则。其内容以诗词歌赋为基础,以规矩礼法为准绳,尊崇仁义道德。其表演形式以歌唱为主,少数作品掺杂着宾白。何为宾白?“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其歌唱形式多为一人唱,但是也有少数的二人对唱或者三人对唱。其演唱特色由于在其形成、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演唱者的阶级、身份、知识、阅历和艺术追求的不同,形成了清雅派和通俗派这两大不同曲路、不同风格的流派。大调曲子曾是贵族艺术,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及变化发展,慢慢在民间节日里上街表演,最终以曲剧的形式走上了戏曲舞台;河洛大鼓,又被称为“说书”,是一种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的传统音乐,注重讲述故事、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情感以及歌唱社会生活。其演唱风格轻松、欢快、活泼,演出气氛热烈,常常以说书的形式进行。其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优雅与悠闲并存的特点,唱词高调且规范,属于一种多元化艺术表现形式。
在现代化不断发展和外来流行文化的冲击下,随着新媒体的崛起、表演生态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优秀曲种文化逐渐没落,受众群体逐年缩减,甚至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去听、去学,再加上老艺人大多已经辞世,表演艺人只减不增,演出机会极少,许多原先极具仪式性和娱乐性的演出场所也逐渐消失,因而其生存状况岌岌可危,已经跌入令人担忧的境地。如果我们再不对其采取行动进行研究和保护,那么这些优秀的曲种文化终会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再难重见天日。令人庆幸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官方对于濒危曲种的保护力度逐年加强。为了进一步传承和保护河南濒危曲种,笔者认为我们还需要动员高校生态进行传承保护,充分发挥青年群体这一新生力量的作用。
地方高校如果能够在艺术教育体系中加入河南濒危曲种文化教育,坚持以传承河南濒危曲种文化为出发点,进而动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就会有助于高校教师更加深入地研究本土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开拓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这样既有利于河南濒危曲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又有利于高校对传统文化的开发与研究。曲艺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正在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而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更要在曲艺传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而高校要承担起传承中华传统曲艺文化的重任。
1.学生对曲艺文化的热情
00 后的大学生群体很少能接触到传统曲艺文化,他们对传统曲艺文化大多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农村的孩子在小时候可能还会接触到一些曲艺文化,但在城市里生活的孩子可能接触的机会就比较少了,因为在他们的生活环境里存在的大多是一些流行文化,例如好莱坞大片、韩剧、摇滚、嘻哈、街舞等等。虽然他们偶尔有可能会观看传统文化相关的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但这对于传统曲艺文化的距离还很遥远。好奇是一切关注的源头,正由于高校学生对传统曲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使得高校生态对河南濒危曲种的继承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2.学生对曲艺传承的责任感
大学生对待曲艺进校园更多的是本着一种支持和欢迎的态度,而不是从兴趣爱好出发,可以说是一种责任感。因为在年轻人看来,非遗文化、传统艺术等,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很难与当下的流行文化相竞争。因此在大学生群体的心中,学习传统文化已经不是一种兴趣,而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们会带着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去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但是从传统曲艺课的教学氛围来看,我们会发现大学生是非常愿意去学习的,他们渴望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他们有着非常旺盛的求知欲,他们愿意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3.学生的探究意识
有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大学生,通过学习学校开设的曲艺课程,对传统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有很多大学生选择了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调研课题,比如苏州弹词、扬州评话、温州鼓词等,这些都能够成为大学生的课余探究对象。
4.曲艺需要实践
大学生经过学习了解传统文化,深知想要更好地学习曲艺知识必须进行大量实践。当然,这也是现阶段曲艺进校园的特点,不但要走进校园,更要亲近大学生,要充分融入教学活动中。如果老师只讲解理论知识,而不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十分理想。只有理论和实践一起进行,才可以让学生更加喜爱曲艺文化。
笔者认为曲艺社团的建设是高校生态传承河南濒危曲种的重中之重,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曲艺社团是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活动内容由专业教师进行组织安排,但其中存在着经费不足的现象。教师在曲艺活动中的排练工作,无法被记录在自己的工作量之中,所以在社团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有的学校在演出的时候会有一些经费投入,但是并不多,甚至根本不够买一些基本的硬件设施。因此,学校想要真正建设好曲艺社团,一定要加大在这方面的经费投入。
不同于专业的曲艺社团,学生社团是由一些爱好曲艺文化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因此社团对成员的基础技能一般不会有所要求,这也就导致了社团成员的基础参差不齐。事实上,社团内的大部分学生都是没有曲艺基础的,只是单纯地喜欢曲艺文化,这就加重了曲艺前辈的指导负担。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没有曲艺表演基础的同学来说,他们在短时间内根本没有办法上台表演,更不要说去参加大型的曲艺表演活动,而且能够担任主角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曲艺人才的匮乏也是曲艺社团建设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曲艺是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元素的综合艺术,若仅靠学生自学肯定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很多社团都有相对应的指导老师,这也是曲艺社团成立的必备条件。但事实上,很多高校的老师由于研究方向不同,并不具备足够的曲艺素养,所以社团的指导老师一般由专业相近的人文艺术老师担任,这一点在没有开设艺术学院的高校里尤为突出。
笔者了解到部分从事高校曲艺建设工作的教师可以被称为情怀学者,尤其是在没有设立艺术学院的高校里,关于学生的传统艺术培训得不到学校的重视,这就导致了一些专业的曲艺演出团体和演员在进校演出方面存在困难。学校的各种曲艺活动只能由某一位教师对接,而不能得到院系领导的重视,并且该教师的工作内容也不能被计入工作量中,此外还存在一些学校行政人员认为曲艺文化并不重要,在相关工作上也不愿意配合。
将河南濒危曲种的教学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中,进行科学化教研,完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面向全校开放相关的公共艺术选修课,并且实行学分制管理,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课程,从而丰富校园生活。邀请传承人进入校园开展相关讲座或者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及教材制定。中国传统曲艺的学习离不开口传心授,只有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学得会、练得好,而且专业教师也更加善于同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当然中国传统曲艺教学最好选用小班教学形式,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每一位同学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课堂内容,教学氛围自然也就越来越好,学生的学习动力也越来越强。此外,专业的曲艺教师也能够使曲艺社团取得飞速的发展。尽管课时非常有限,学生所学到的可能还很片面,但笔者依然认为星星之火可以形成燎原之势。我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教学需要保证鉴赏与实践一起进行,脱离了实践的鉴赏就像是离开了水的鱼儿。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渠道也随之增多,但是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习惯还是需要教师与学校来共同完成。
曲艺学是我国正在建设和发展的一个学科,其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曲艺表演和曲艺理论。大学生应该首先学习曲艺理论,从理论方面发现曲艺的美,在学好曲艺理论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曲艺表演,这样就可以更好表现出中华传统曲艺文化的美,也可以呈现出更好的舞台效果。高校可以在开展的专业课程中,以延伸拓展的方法加强引导,从而更好地传承河南濒危曲种。例如音乐学院的学生大多都是多才多艺的,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使其参与到曲艺伴奏或者曲艺演唱中。曲艺专业教学肯定需要专业的曲艺艺术家,他们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可以更有趣地讲解知识内容,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从而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高校曲艺社团聚集了一批爱好中华传统曲艺文化的大学生,他们对传统曲艺文化都保持着热爱。曲艺文化是一种表演艺术,因而曲艺专业教学肯定少不了实践表演的场地。高校曲艺社团就是为了给爱好曲艺的学生提供学习和表演的场地,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宣传曲艺文化。大学曲艺社团一共有两个任务:第一是培养大学生曲艺演员,第二是培养曲艺爱好者,让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曲艺文化,去观看曲艺表演,从而实现大众化的曲艺。
想要让曲艺社团大众化,传播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举办曲艺演出活动是最好的传播方式。要想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对于演出节目我们必须要仔细挑选,所选的题材要尽量符合大学生的审美需求,这样才会有更多人来观看表演。从简单的曲艺表演形式,深入到复杂的曲艺表演形式,使更多人深入了解曲艺文化,这就是曲艺传播的大众化,当然这与前文所说的专业化曲艺社团是分不开的。曲艺表演需要有深厚的基本功为基础,不仅社团学生需要坚持练习基本功,曲艺大家也要每天练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为基础,就很难有良好的舞台表演效果。这也就要求曲艺社团的学生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努力练习基本功,不断深入地学习曲艺表演。剧场是表演艺术最好的场地,曲艺社团的学生只有亲身体验一下剧场的文化氛围,才可以实现更好的舞台表演效果。现如今很少有大学生会去剧场观看表演了,但是舞台艺术的灵魂就是剧场里的现场表演,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曲艺表演细节,可以看出不同人物表演的韵味与美感。曲艺社团需要把社团成员带上舞台,这样可以使社团的学生越来越善于表演,使曲艺艺术更加深入人心。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场所,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学校都可以组织学生去学习和了解我国的地方性濒危曲种。教师对濒危曲种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对其的态度。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需要不断地积极学习民间艺术文化知识,拓展自身的文化视野,主动探索濒危艺术,并创新课程模式,将民间艺术与学生喜欢的情境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多元的艺术文化,而不仅仅局限于流行歌曲。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从根本上培养传承人,这虽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最终一定能够收获良好的效果。政府要积极推动濒危曲种进校园的方案,让相关艺人能够在不同学校里演出和传授曲艺文化,从而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濒危曲种的保护意识和民族文化自信心。
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流行的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例如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现阶段,网络视频平台的用户比较多,因此我们可以在网络视频平台推广濒危曲种专栏,邀请专业的演员和学者来推广设计,推出一些采访或者演出栏目,让更多的人看到濒危曲种的另外一面,也更加真实地体会到濒危曲种的艺术魅力
曲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地方高校在教育生态中传承河南濒危曲艺文化,进而动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助于高校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地方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开拓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