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闻
作家不是培养出来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强调中小学语文教学、大学中文学习对作家培养有直接的责任?这不是相互矛盾的吗?
中小学语文教学与大学中文专业学习,都是母语教育与学习,而作家作为一种职业,是在母语学习之后的运用。没有前期语言的学习与培养,就没有后面的运用。无论是哪个作家,都接受过母语学习的训练,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不同的是,训练所需时间的多少,语言表达的灵动、精准、个性,则是因人而异的。
作家虽不是靠语文教学或中文专业学习可以培养的,但我们的语言学习与语言运用,却是可以为一个人成为作家助力。从这一角度来讲,在所有学科学习中,没有比语文学习与作家培养血缘更近,输血更多,所以,我们强调语文学习和中文学习与作家培养有着莫大关系,而不是没啥关系。我们的语文教学与中文专业学习,是系统学习并培养人运用语言的能力,成为作家,是其学习与培养的一个小小分支,只是一种结果,而不是要培养的全部。只要我们有着这样的观念与认知,所有从事母语教育的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与作家培养面前,就能挺直腰板、理直气壮。一个人只要有语言运用的能力,能不能成为作家,那是个人的事情,就不是我们学科培养要涉及的范畴了。莫言、刘慈欣、郑渊洁、杨红樱……无论是我们熟悉还是不熟悉的作家,都是半路成为作家的,而他们成为作家一个重要的、共同的前提是对语言表达感兴趣,有着良好的语感。这是基础教育的功劳,不可抹杀!
从事母语教育的人除了要有以上的学术责任与意识外,在母语培养与教育上,我们不应只满足于单纯的一个考试得分,而应有感性思维与人文素养培养意识。如果我们把母语学习只停留在字词句段、基础知识、语法学习、技巧运用等,那就会让我们的母语教育变得冰冷机械,失去其应有的温度与温情。虽然前者重要无比,但如若失去后者,就会让我们的母语教育变为无魂之躯。也因为这项内容的缺失,让我们眼下的母语教育远离了作家这一职业。因为只有语言运用能力与技巧,缺少感性思维与人文素养的内核,只是一个正确文字与语法组合的语言倾吐器,算不得创作与作品;如今的人工智能,早已实现了这一点。
我们的母语教育中缺少感性思维与人文素养培养这一现实,丁帆与王尧合作的《建构生动有趣的全民阅读》一文中的论述与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我们常与一些作家、批评家同仁闲聊,谈起一些科学家为普及科学知识,绞尽脑汁地为非专业读者和中小学生写书而并不成功的例子,很是感慨。究其缘由,我们猜度,或许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培养的科学家缺少的正是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写作技巧的训练,造成其理性思维远远大于感性思维,甚而缺少感性思维以及感性表达方式。在更大的范围看,多年来文学教育的缺失,导致国民整体文学素养的凝滞,从而也造成了全社会人文素质的缺失。这是当下值得注意并亟待改变的文化危机。
反观我们当前的中小学或大学中文母语教育,我们是不是过多注重基础和理性的教学内容,而缺少了感性思维与人文素养教育?这不单是缺少优秀作家的一个重要原因,更是我们母语教育可怕的缺失,将这说成是当代的“文化危机”,绝非危言耸听。
要想拯救我们面临的这场“文化危机”,源头在我们小学母语教育;要想改变这场“文化危机”的现实,重任落在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肩上。
写到这里,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一个讨厌至极的家伙,不在教学一线,整天谈着虚无理想中的事,却总是把一些责任、义务的内容揽到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身上,给我们原本已经繁重的教学工作一再加码,实在不好。于是,到此闭嘴,不再谈此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