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 徐连梅
读完文章或书籍,往往会有一些感想。有时,书中的人物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安徒生童话中的小人鱼;有时,一些故事会让你受到触动,如《祖父的园子》中,“我”跟着祖父学种菜的温馨场景;有时文字中蕴含的道理让你深受启发,如《铁杵磨成针》揭示的做事要有恒心的道理。把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读后感呢?教你四个小妙招。
拿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要认真阅读,既要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还要透彻地了解文章的中心。在此基础上,选择让你感受最深的地方,也就是“感点”。请看下面的片段,试试能找出哪些感点。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白天处理国事,晚上经常阅读经史,和大臣谈论治国的道理,很晚才睡。太子觉得父亲太辛苦,就对刘秀说:“您做这么多事,不累吗?”刘秀回答:“这是我喜欢做的事,当然不觉得疲劳。我虽然做了皇帝,却要更加小心谨慎,虚心求教,还要以史为鉴,不断反思,才能治理好天下啊!”这就是“乐此不疲”这个典故的由来。由于刘秀夜以继日地努力,终于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光武中兴”。
读这个故事可以有如下启示:因为喜欢做一件事,能从中得到乐趣,所以不会觉得累;即使成功了,也要戒骄戒躁;吸取别人的教训,经常反思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捕捉到这些“感点”后,写作就有了底气,在这些“感点”中,找出感受最深、角度最新、针对性最强,写起来最顺畅的一两个,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论证成文。
找到“感点”后,可以适当地引用原文,引出感受来源。可以直接引用原文重点语句,也可以间接叙述原文内容,告诉读者感想是从何处产生的。引用要简洁、准确、有针对性,应该以自己的语言为主,直接用文中语言的做法不可取,因为这样就只有“读”没有“感”了,而读后感应重点落在“感”上。
引用的原文可以是主人公比较有亮点的一句话,可以是一处吸引人的情节,也可以是一个精彩的片段。如写《老人与海》的读后感,可以抓住主人公圣地亚哥老人的话“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谈体会:
这句话是人类抗拒命运的宣言,更是海明威内心的真实写照。圣地亚哥老人连续出海84天没有收获,面对人们的嘲笑,义无反顾地出海,在第85天时,与捕获的大马林鱼殊死搏斗。虽然最后拖回的只是大鱼的骨架,但从精神上说,人勇于和命运抗争,圣地亚哥取得了胜利——他证明了自己是“硬汉”。老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应该是奋斗的一生,是与命运不懈抗争的一生。
写读后感,联系实际很重要。一篇好的读后感要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联系本人学习、生活、思想的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现象或者身边人的事例,把感受最深的体会写出来。一位小读者读了《老人与海》后,对老人的自信深有感触,联系学习跳绳的体会,写下了“自信可以让人成功”的切身感受。
从老人身上,我学会了自信。我一直试着练习跳双飞,一个星期下来练得精疲力竭,却一无所获。我尝试跳得高些,手却使不上劲;手甩快些,脚又跟不上。几个同学看着我,眼神有点不屑。我深吸一口气,默默为自己加油:我能行,我一定能行!“呼呼——”绳子在空中舞了两圈,还是没有成功。我屏住气息,朝前倾了倾,努力一甩,小腹收紧。“啪啪!”我成功了一半。再来一次,绳子依然不争气地停在脚前,跳不过去。我定定神,再来!再来!“啪啪!”响亮的声音伴随着优美的弧线,有节奏地响着。啊,我终于成功了!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将原来由其直接提供的某些公共服务生产职能和产品,通过公开招标或定向委托的方式,交由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并根据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支付相应的服务费用。首先,公众将自己的需求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给政府部门,政府通过调研和设计将购买项目列入议程,拟定公共服务购买计划并公开发布。然后,社会组织根据政府政策与项目计划拟定投标书,表达其承接公共服务的意向。最后,政府根据社会组织的能力、信誉或其以往承接项目的满意度,通过公开竞争方式筛选合适的服务承包商,由承包商向公众提供服务。
读后感的结尾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倡议。不论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部分组成有机整体,使文章浑然一体。读后感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不时回扣“读”的内容,结尾更要循“读”的感受升华主题。如一位同学在《老人与海》读后感中的结尾这样写:
俗语道,不以成败论英雄。圣地亚哥只带回了鱼骨头,他失败了吗?我认为没有,因为他已经拼尽全力。生活本来就充满坎坷、布满荆棘,只要勇敢顽强地迎接挑战,就是胜利者,因为真正的强者,只能被摧毁,不能被打败。
永不言败——这是《老人与海》给我的启示。
写读后感,三分内容七分感。原文内容是“感”的基础,联系实际是“感”的内核,详略得当是“感”的尺度,我们要紧紧抓住感受最深的地方,用质朴的文字引导读者走进作品,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作品要表达的内涵。
爱丽丝的奇幻王国——读《爱丽丝漫游奇境》有感
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六年级 孙 宁
如暖阳般耀眼的金色卷发,蓝色的蓬蓬裙,看着插图上的爱丽丝,我不禁陷入了遐想之中。缓缓翻开《爱丽丝漫游奇境》,每一页,每一行,都体现着烂漫诙谐的童真。
《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作者是英国的刘易斯·卡罗尔,主要描写了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女孩儿从兔子洞进入神奇国度,遇到许多会讲话的动物以及像人一样活动的纸牌,最后发现是一场梦的故事。
书中的奇异梦境令人浮想联翩,引人深思。一副矫揉造作、绅士派头的大白兔,势利庸俗的公爵夫人,暴躁易怒的红心王后,甚至是荒诞不羁、毫无人性的法庭……在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不禁思考其背后的意义。从爱丽丝的所见所闻中,可以感受到这个时代处处拘于礼仪、古板迂腐的氛围。如一心想卖弄历史知识的老鼠,只是大段地背教科书,其实什么也不懂。
在世俗的环境中成长的爱丽丝,却天真活泼,如勃发生机的向日葵。红心王后要砍园丁的头,她挺身而出,巧妙地救下他们;她心地善良,主动照顾婴儿;她好奇心强,遇见一只有背心口袋,而且还能从口袋里掏出手表的大白兔,就跟着它一起跳进了兔子洞……
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爱丽丝,如她那般喜欢奇思妙想,在大千世界里依然有一颗童心。
这样一个爱幻想,爱做梦,天真可爱,有些古怪,却天马行空的小姑娘,有谁会不喜欢呢?
点 评
小作者抓住书中的“奇异梦境”,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书中的人物是奇怪的,事情是奇怪的,对这一切,主人公爱丽丝都充满了好奇。在世俗环境中长大的爱丽丝,天真活泼、聪明善良、乐于助人,遇到困难不放弃,这样的女孩儿让作者很敬佩。
致敬八公——读《忠犬八公》有感
盐城市串场河小学六年级 冯祎瑄
火车站里,人们匆忙赶路,冬日的寒风中夹杂着黄昏的余光。我不由想起《忠犬八公》一书中执着的八公,不知它在天堂是否已与主人会面?
八公是一只秋田犬,生于东京,几个月大时,被涩谷区上野教授带回家生活一年半。一天,教授因脑溢血离世,八公在火车站——主人回家的必经之路等了10年,后来因病死去。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等待,是为了永不忘记爱我的人。”一只狗,当它的主人不见了,它所能做的就是一直等,等待再次陪伴的机会。狗懂得知恩图报,谁对它好,它就铭记于心。
在读此书之前,我肤浅地认为,动物是没有感情的,但看了《忠犬八公》后,我颇有感触:动物有生命,有感情,更有灵魂,只是与人类的语言不通,表达爱的方式不同罢了。尤其是忠诚的八公,它忍受了严寒和酷暑,忍受了疾病的煎熬和饥饿的痛苦,3650个日夜痴心不改,一心一意地等待主人,只是为了主人的一个承诺:带它去看海。看到最后,我泪湿眼眶。
我的朋友小君偶然碰到一只楚楚可怜的金毛犬,他将烧饼放在它面前,此后天天如此。
一次,他遇见一条大狼狗,“小黄毛”立即奋不顾身地冲上前保护小君。“小黄毛”就这样每天等着小君,直到小君准备迁到其他城市。小君要走的前一天晚上,“小黄毛”不见了,是知道小君从此不需要它的陪伴了,还是忍受不了离别的伤感?
我不禁黯然,上野教授若是知道八公至死的等待会怎样?应该十分心疼它吧,但那个灵魂就是如此执拗,坚持走完全程,哪怕是最艰辛的路。
向忠犬八公致敬!我相信,上野教授会来接它的!
点 评
这是一篇感人的读后感,不仅因为故事感人,还因为小作者牢牢抓住了故事的“感点”——一只对主人无比忠诚的狗,忠诚到等了10年,3650个日日夜夜。这让作者深有感触:动物有生命,有感情,更有灵魂,只是与人类的语言不通,表达爱的方式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