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教材,指导中高年级学生练笔

2022-12-31 21:03:58葛军霞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写作能力要素习作

文|葛军霞

教材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非常重视,不少课文后面的练习中都提出了随堂练笔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编者意图,认识到课堂练笔对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依据课文类型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练笔训练,以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提升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把编者的意图落到实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合理开发利用教材,挖掘隐性练笔资源

课后练习中的小练笔有些是直接呈现的,是显性的,有些是以隐性的形式出现的,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合理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时,不仅要关注教材中的显性资源,还要注重对教材中隐性资源的发掘,以丰富学生的练笔方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训练中真正提升写作能力。

如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从下面的图中选择一幅,写几句话”,这样的练笔要求是显性的,是直接提出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文特点与练笔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练笔。又如四年级上册《繁星》一课的阅读提示“你也看过夜晚的繁星吧?说说你当时的感受”,这个话题就属于隐性的练笔资源,“说说感受”其实就需要学生先在头脑中形成对夜晚繁星画面的认知,才能与同伴进行更好的交流。教学时,在学生感受作者眼中繁星景象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看到过的繁星是什么样的,写一写,再与同伴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交流时有话可说,并且可以使学生的表达更加完整而且具有条理性。

教材中可供学生进行练笔的资源有许多,除了明面上要求学生进行的练笔内容以外,课后练习或者阅读提示中“说说、想想、画画”等中也隐含着练笔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注重对学生隐性练笔资源的挖掘,以让学生在大量的训练中真正提升写作能力。

二、关联语文要素目标,练笔指向要求明确

明确的练笔要求可以使学生的写话训练更具针对性,有的放矢。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是由阅读要素和写作要素组成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练笔时,要结合单元语文要素,针对不同的文本和练笔类型选择不同的练笔方法,这样可以使课堂练笔更加精准,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课后练习3 中“课文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又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教学时,教师可以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引导学生感受点面结合这种表达形式的好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仿照着课文点面结合的形式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活动场面,如升国旗、运动会、拔河比赛、逛庙会等,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整体,还要关注个体进行练笔,使学生对练笔内容与要求更加明确,从而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习作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进行练笔,抓住训练的重点,练笔指向明确,有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三、注重文本联系统整,稳步推进练笔提升

教材中的练笔是按照学生的年段特征以及接受认知特点编排的,呈螺旋式上升的梯度编排趋势。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练笔的时候要具有全局观念,注重对教材中不同年级相关练笔要求的联系统整,从而能够拓宽学生练笔视域,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在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教师让学生仿照着课文的形式,以蚂蚁为观察对象,写一段关于蚂蚁外形与生活习性的文字。要想完成这次练笔,不仅需要学生运用学过的连续细致的方法进行观察,还要结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等方法,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连续观察,注意把事物的特点写出来,这样注重观察要素在学生练笔中的联系统整,可以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稳步提升。

学会观察是学生写好习作的基础,教材对于观察这一要素的编排分别是在三年级上册与四年级上册提出的,呈现出序列性特点,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稳步推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练笔时,要注重观察要素在教学中的统整,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逐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习作素养。

四、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练笔内容

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在平时生活中,学生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练笔时要注重与生活相结合,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练笔内容深刻的感悟与体会,使学生真正有话可写,唤醒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课后练习:“排练时的情形,‘我’记忆很深刻,而表演时‘到底怎么演完的,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写下来和同学交流。”这次练笔主要是指向学生童年生活中的故事,以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与作者产生共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练笔任务,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我”演出前后语言、动作、神态、心情等语句进行梳理,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心情,把人物塑造得那么鲜活、立体、形象的。在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后,教师让学生回想自己在进行语言表达、唱歌表演、演讲等一些活动时,前后心情各是怎样的,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自己是怎样坚持完成演出的,想一想,写一写。这样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引起了学生与作者的共鸣,使学生学会借助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表达心情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与生活的联结点,帮助学生搭建起阅读通向表达的支架,鼓励学生把写作与生活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在习作时真正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五、适当改编创造剧本,拓宽学生练笔视域

提起练笔,学生想到的大都是仿写训练、补白训练等,这样的理解不免狭隘了些。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适合改写成剧本,让学生进行表演。教师研读教材,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再次开发和二度创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练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练笔视域,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开发与再创造中感受到练笔带给自己的乐趣,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以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为例,课后练习:“剧本主要依靠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刻画人物。在老师的指导下,试着根据‘阅读链接’中的剧本开头改编课文,并演一演这个故事。”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按照“阅读链接”中的要求,把课文改编成剧本,鼓励学生在进行剧本创作时适当加入一些关于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的词句,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又如,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文主要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在学生学完课文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任选一个小故事,运用前面学过的剧本改编的方法改写成剧本,再演一演,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改编课文属于对课文的二度开发与创作,来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文内容特点,引导学生将其改写成剧本,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在中高年级课堂练笔的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本,注重对教材中练笔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关联语文要素,注重相关练笔要求的联系统整,注重与学生的生活联结以及对教材文本的改编创造等,使学生的课堂练笔更加精彩,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写作能力要素习作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 03:23:30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54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52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22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6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