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卫星马生平贾春燕徐力李波刘振宇
(1.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山东泰安 271000;2.泰安市林业局,山东泰安 271000;3.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
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引起的松树毁灭性病害[1-2],可危害黑松Pinus thunbergii、赤松P.densiflora、油松P.tabuliformis和马尾松P.massoniana等50余种松属树种,以及10余种非松属树种[1,3],能够引起松树快速枯萎死亡甚至整个松林毁灭。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该病害以来,疫情不断扩散蔓延,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42个县级行政区发生疫情[4],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失。
1990年,山东省长岛县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5-6],后在胶东沿海一带扩散危害。2018年10月,泰山风景区与泰安城区接壤处发生松材线虫病疫情,对泰山生态安全和松林资源造成严重威胁。疫情发生后,山东省委、省政府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高度重视,泰安市把消灭泰山松材线虫病疫情摆到保障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重要位置,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全力打赢泰山松林保卫战,迅速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泰山(36°12′15″~36°22′53″N,116°56′48″~117°9′34″E)位于我国华北平原东侧,山东省中部,拔起于鲁中低山丘陵之上,横亘于济南、泰安两市之间,北、西分别与济南市的历城区、长清区为邻,东、南分别与泰安市的泰山区、岱岳区接壤。泰山是我国首例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7-8]。
泰山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物区系,森林覆盖率 94.8%,植被覆盖率 95.6%,松林面积0.5万hm2,占林地总面积的44.9%。油松、黑松、赤松是泰山森林景观的主要构成树种。泰山拥有古松1 937株,均为油松,其中望人松、姊妹松、五大夫松等标志性古松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生态和社会价值巨大[7-9]。
2018年10月,泰山风景区与城区接壤处发生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区以泰山风景区樱桃园管理区转山子为中心,南至环山路、北至小尖子山、东起白水沟、西至石壁峪,共计3个林班8个小班,面积54.2 hm2,当年检测出因松材线虫致死松树1 209株。松材线虫病疫情的发生,严重威胁着泰山的古松名松等生态安全[10]。
1)精准疫木定位,提供精准防控指导。开发了“松材线虫病信息化管理平台”,采用二维码技术对每一株死树精准定位;对所有死亡松树实施“每木两次取样鉴定”制度,即调查和除治时分别取样,通过显微镜检和分子鉴定,检查死亡松树中是否含有松材线虫,准确鉴定是否为松材线虫致死松树。“每木两次取样鉴定”与“松材线虫病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结合,将疫情动态精准到每一株死树,精准确定疫木位置、数量和疫情边界变化,对疫情防控提供了精准指导。
2)精细疫木除治,彻底林地清理。制订«泰山林场松材线虫病疫木普查清理技术规范及检查验收办法»,细化病死树除治程序,把除治过程分为普查、定位、标记、取样、鉴定、采伐、再取样、封桩、运输、粉碎或焚烧、再鉴定、检查验收等12道程序,每道程序都细化到具体技术措施,技术人员跟班作业,一条龙推进,避免了漏伐、漏桩、漏运等现象发生。另外,调查中发现,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可在0.6~1.0 cm的枝干中危害和化蛹羽化,存在传播松材线虫病的风险。因此,严格执行林地疫木清理技术规范,将直径1 cm以上的枝干全部清理运出林地,在山场销毁,确保疫木除治质量。
3)精细伐桩封闭,确保媒介昆虫不逃逸。细化伐桩处置程序,明确伐桩封闭“深挖找平、剥皮、防逸罩密封”3个步骤,并将“防逸罩密封”再细化为“紧密贴合树桩、砸铁钉、铁丝捆扎、平铺、回填、建堤堰、包裸露侧根、钉二维码”8个环节,严格控制伐桩高度在5 cm以下,确保封闭效果达到2 a以上,有效防止伐桩内媒介昆虫逃逸。
1)监测普查。构建以地面人工常态化监测为主,无人机监测为辅的全覆盖监测体系。建立以护林员为基础的网格化常规地面监测体系,将松材线虫病日常监测纳入护林员职责,每名护林员负责监测松林面积35~70 hm2,对松树异常现象“即发现即报告”;聘请专业队伍,建立专业队伍普查机制,每月对所有松林全面普查1遍,对松针变色、枯萎等异常现象“即发现即定位”;利用无人机开展普查监测,开发了基于YOLO v3-CIoU的松材线虫病病死树监测方法,利用边缘计算、轻量化深度学习模型,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实现了泰山风景区松林监测全覆盖、常态化,并辐射周边区域[11]。
2)检疫封锁。颁布«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条例»,在泰山重要进山路口设置5处检疫检查站,细化“审批、检疫、通关、复检”4个环节工作流程,严格落实“松类植物及其制品禁止进山、景区外检疫、提前报检”3项制度;建立松木替代机制,对进山的光缆、电缆一律更换成铁质缆盘,严防疫情通过松木及其制品传入;联合公安、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3)媒介昆虫防治。经调查,泰山松材线虫病的媒介昆虫主要是松墨天牛,成虫始见期为5月初,始盛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盛期为6月中下旬至7月下旬,盛末期为8月上旬至9月初,9月底还能见到成虫。根据泰山松材线虫病疫情分布情况,将防治区域划为发生区、缓冲区和预防区,分区分类精准施策防治松墨天牛。疫木周边强化防治,在54.2 hm2的发生区内,准确定位每一株疫木,对疫木周围50 m范围内的松树,每月实施1次噻虫啉或甲维盐的地面喷雾作业,降低松墨天牛林间虫口数量。发生区和缓冲区航空施药防治,每年在6月上旬和7月上旬,实施2次航空施药防治松墨天牛,每次作业面积约2 300 hm2,第一次施药作业时间适当提前,保证控制早期出现的松墨天牛。在预防区,全面监测松墨天牛的发生数量,不采取化学防治,保障泰山松林健康。
对泰山古松实施重点预防保护。1)古松树干注药保护。每年3月31日前,对所有古松及其周围100 m范围内的所有松树,实施甲维盐针剂树干施药。2)古松周边松林媒介昆虫药剂防治。每年5—9月,对古松及周围100 m范围内的松林用噻虫啉微囊悬浮剂实施地面喷雾预防。3)加强泰山古松土肥水常态化管理,保障古松健康。
2003年,泰安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森林植物检疫的通告»,分别在天外村、红门、天烛峰、彩石溪、玉泉寺等5个主要进山路口增设检疫站,实施“提前报检”和“景区外检疫”制度;2009年,实施了“松类植物及其制品禁止进山制度”,并设置每次检疫3个小时的时效期;2018年5月,经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颁布了«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条例»,建立松木替代机制,对进山的光缆、电缆一律在景区外用铁质盘替代木制盘;2019年,泰山景区下发«关于进一步强化进山物资检疫工作的通知»,不断规范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
泰安市成立了由市长任指挥,各职能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泰山松材线虫病防治指挥部,构建组织领导、技术支撑、除治预防、检疫监测、监督检查五大工作体系,建立市、景区、管理区三级监督机制,实行泰山景区、管理区、工队、包片负责人四级包保责任制,形成了全市“一盘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全方位立体化网格式的综合治理防控责任体系。
采取“属地管理、专业除治、三层验收、绩效承包”模式,聘请具有专业资质和丰富施工经验的企业实施除治,防治作业严格按照12道程序“一条龙”推进。技术人员全程监督,杜绝漏伐、漏桩、漏运,确保“采伐一株、封桩一个,清理一处、合格一片”。同时,根据技术标准,对企业进行严格考核。
泰山景区成立督导检查组,按照“体制内处分、体制外处罚”的原则和«泰山林场松材线虫病疫木普查清理技术规范及检查验收办法»要求,强化督导检查,在企业、管理区自查的基础上,对普查、除治、跟班作业情况进行常态化监督检查。
泰山松材线虫病发生伊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泰安市委市政府就组织相关专家,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精准到位、从严从快”的原则,制定了“以清理病死松树为核心,全面监测、媒介昆虫防治、古松预防、检疫封锁有机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案,并严格执行;建立了专家组跟踪机制,聘请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业务主管部门的专家学者,全程指导泰山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跟踪评价整体防控效果,及时调整防治技术方案;建立院士工作站,发挥驻泰高校和国内科研团队技术优势,参与制订泰山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标准,开展泰山松材线虫病生物学、生态学研究,研发泰山松材线虫病监测、防控技术。利用专家团队的力量,既将成熟管用、精准有效的技术应用到除治工作中,又融合了国内外最新技术成果,为泰山松材线虫病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经过3年多的综合治理,泰山松材线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截至2022年4月,累计投资4 636万元,清理病死、冻害、旱害、风折等各类死亡松树7.8万株,全面监测11.2万hm2,航空施药防治预防古松超24万株;松材线虫致死松树数量大幅度下降,由2018年1 209株、2019年246株,下降为2020年的19株,截至2022年4月尚未发现疫情,拔除疫点目标取得初步成果,维护了泰山松林资源和生态安全。
松材线虫病防控既是生态学问题,也是社会性问题。各级管理部门将泰山松材线虫病防控作为“国之大者”,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松材线虫病防控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切实做到了技术支撑到位、落实责任到位、人财物投入到位,对实现松材线虫病防控成效、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是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行业广,交通、城建、林业、通讯、水利、海关、军队、能源、园林等部门都有业务交叉,只有坚持政府主导,才能建立统筹推进、职责明晰、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做到多部门协同配合,同抓同管,全面整体地推进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
泰山是重点生态区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省自然资源厅精心指导下,泰安市以对国家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责任担当,把消灭泰山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摆到保障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扛牢保护泰山生态安全“国之大者”的政治责任,建立完善责任体系,坚决保护好泰山松林资源,打赢泰山松林保卫战。
以系统观念谋划和推动疫情防控,压实责任,凝聚合力,确保松材线虫病防控各项任务落实落细。1)责任压实到位。通过建立防控指挥部,构建五大工作体系,建立四级包保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网格式的综合治理防控责任体系。2)技术支撑到位。专家组从方案制订到实施全程指导防控工作,及时采用国内最新的科研成果,开展泰山松材线虫病防控科学研究,边研究边实践,为泰山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保证了泰山松材线虫病防控科学性。3)人财物投入到位。充实一线技术力量,保证一线技术人员数量和专业性;聘请专业除治队伍,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支持,加大市级财政的投入力度,资金落实到位。4)监督检查到位。强化督导检查,对普查、除治、跟班作业情况实施常态化监督检查,确保除治措施到位。
及早发现和第一时间彻底除治是泰山松材线虫病防控取得实效的关键。一直以来,泰山市严格坚持疫情常态化监测,建立全方位疫情监测体系,保障疫情能够及时发现;发现疫情后,能够快速确诊疫情,立即启动防控预案;防控过程中,将疫木除治作为核心措施,切实保证除治质量,不留风险隐患;对于疫情新发生区,建立以“及早发现和疫木除治”为核心、以“早期彻底除治”为主要内容的防控策略,值得继续坚持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