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燕子埠镇中心小学 靳庆华
儿童诗阅读欣赏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有针对性地培养诗歌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郁雪峰、方蓉飞、刘春娥、史京、朱国忠等一批儿童诗教学专家在创新儿童诗阅读欣赏教学模式、优化儿童诗阅读欣赏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研究。尽管如此,受学生个性化差异、儿童诗阅读欣赏环境营造等方面的影响,当前儿童诗阅读欣赏教学实践中依旧存在诸多短板,主要表现在对审美视野的融合运用相对不足,对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控制实施相对欠缺,需要给予高度重视。深入探讨审美视野下儿童诗阅读欣赏教学的有效实施路径,这对于促进儿童诗教学质效提升,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儿童诗阅读欣赏教学的价值关键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方面,要最大限度提升学生感知世界的好奇感和新鲜感,进而使他们发现很多成人难以观察到的新鲜事物和风景。在当前的核心素养教学模式下,儿童诗阅读欣赏教学价值对基础观察能力的培养愈发显著,它不仅可让学生通过眼睛感知事物,还可以促进他们通过其他身体器官感知事物特征。
想象能力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能力,是充分迎合与化解自身对外界事物渴望与需求的重要能力。学生的想象能力可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比如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想象在出现环境、衍生效果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需要予以综合调控。在儿童诗阅读欣赏教学中,学生可渐渐地感知到儿童诗中的留白部分,这可为学生充分有效发挥自由想象力创造良好空间。
儿童诗的形成过程是发现美、品味美与尝试美的过程,更是陶冶性情的过程,通过实施儿童诗阅读欣赏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动抵御不良观念的侵蚀。部分儿童诗还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良好品德及社会责任感等价值内容,这就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现代义务教育体系中,只有将儿童诗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融入义务教育体系全过程,方可充分彰显其应有价值与优势。纵观当前儿童诗阅读教学实际,普遍存在着儿童诗阅读教学针对性不足,儿童诗阅读教学过程与方法僵化保守等共性问题,它们阻碍着儿童诗阅读教学能力培养效果的优化提升。部分教师依旧沿袭传统保守陈旧的教学方法,僵化固化的教学思维观念根深蒂固,对儿童诗阅读教学能力的基础性价值认知不清,使部分学生很难把握儿童诗的深刻价值与内涵。
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儿童诗阅读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使教师在儿童诗阅读教学方法与工具方面具备了更为广阔的选择余地,使得传统模式下难以完成的儿童诗阅读教学任务具备了更大的可行性。从当前的儿童诗阅读教学实践来看,部分教学实践未能积极引进现代信息化技术,儿童诗阅读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氛围生硬,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同时,因传统“师道尊严”思想作祟,片面地认为教师的教学地位和教学内容不容置疑,课堂中学生的质疑探究意识不强,大大降低了学生儿童诗学习的主动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激发学生对儿童诗阅读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生充分融入儿童诗阅读环境中。实践表明,部分学生的儿童诗阅读基础相对薄弱,对新知识、新概念获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对儿童诗阅读的理解与掌握相对欠缺,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信息,缺乏主动质疑、主动发问的勇气。同时,部分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关于儿童诗的质疑与意见过多地持否定态度,学习效率低下,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久而久之挫伤了儿童学习的信心。
儿童诗具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涵韵味。这就需要在审美视野下创设儿童诗情境,为学生准确把握诗歌内容与韵味创造良好氛围,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儿童诗中所饱含的语言美、意象美、情趣美,引导学生强化敏锐的审美感知、发展丰富的审美想象、深入透彻的审美理解、激发浓厚的审美情感。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在创新儿童诗情境创设方法、优化情境创设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探索,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使小学生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儿童诗的魅力,为新时期高质高效的开展小学儿童诗教学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活力。比如在一年级上册的《四季》一诗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春天是绿色的画家”“夏天是红色的带领者”“秋天是金色的指挥家”“冬天是银色的大使”所表达的色彩变化,可呈现一年四季寒暑交替变化的动画,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季节交替而带来的自然色彩变化,体会不同季节所发生的显著变化,深刻了解“四季”的深刻意义,把握四季交替的变化美,提高审美情趣,从而立体化、形象化地对作品进行全方位思考,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总之,通过有效创设儿童诗情境,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高效率地完成儿童诗课堂教学任务。
审美视野下的儿童诗活动设计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对教师活动设计的方式方法与效果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创新活动设计模式,开展更加高效的教学活动,成为教学的焦点之一。教师应摒弃传统保守陈旧的应试教育思维观念,突破僵化固化儿童诗活动设计模式的桎梏,运用新形势下的新思维与新方法,解决儿童诗活动设计实践中遇到的新难题,提高对审美思想的融入程度。教师要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主要出发点,引导小学生有序认知儿童诗所要表达的意义,用灵活多变的活动设计方法代替单调无味的教学模式,帮助小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儿童诗的唯美意境与内涵,帮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节奏,引导学生在情感上、思维上、感官上、肢体上都参与到课堂之中,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比如,在《比尾巴》一文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哪些动物的尾巴粗,哪些动物的尾巴细,哪些动物的尾巴大,哪些动物的尾巴小,然后再依次展示相应的尾巴图片,通过多彩、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动物的尾巴美感,再讲解诗的具体内容,加深学生记忆,提高对客观世界的美学认知能力,达成优化教学活动设计的效果。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审美视野下儿童诗活动设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使小学教师在活动设计工具与方法选择方面具备了更为广阔的选择余地,使得传统模式下难以完成的教学活动设计任务具备了更大的可行性。因此,在审美视野要求下,儿童诗活动设计应积极引进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构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学活动设计平台,以更加直观化、形象化的方式将儿童诗活动设计及实施过程展现出来,引导学生感悟儿童诗的魅力。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大大降低儿童诗活动设计的难度,可更好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审美的直接实施效果,帮助学生多方面了解与把握儿童诗的意境与精髓。比如,在《荷叶圆圆》一文中,教师可提前准备荷叶课件、动物头饰等,随小青蛙找家的音乐进场,引导学生在观察荷叶的同时发挥想象:荷叶像什么?再依次播放课件,引导学生理解与把握诗歌内容,并仿编诗歌。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注意把握课件与儿童诗之间的潜在关联,理解其中荷叶与青蛙之间的美学元素,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从而使教学活动实现升华。
审美活动是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审美的动态过程。在现代审美视野下,学生是儿童诗教学活动设计的主体,应在课堂上扮演主角,所有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均应围绕学生客观实际需求展开,以谋求达成最终教学目标。教师应把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场地,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活动,大胆地表达自我想法与感悟,在无拘无束的讨论状态下,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得以有效巩固,引导学生更高效、更快速地融入课堂、参与课堂。同时,应注重师生互动在小学儿童诗活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及时倾听学生的学习信息反馈,做出及时有效反馈,适应学生课堂学习需求,使课堂气氛始终保持活跃状态。高效互动的师生关系还可为儿童诗活动设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有效打破师生间的心灵障碍与隔阂,增进师生感情,提高儿童诗学习乐趣。要尊重学生在儿童诗理解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个体性差异,因材施教,实施差异化教学,并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仿写和改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提高改写的能力,拓展延伸活动设计效果。
综上所述,受儿童诗内容、教学环境、阅读欣赏评价等方面要素的影响,当前儿童诗阅读欣赏教学实践中依旧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它们阻碍着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要从审美视野的客观实际需求出发,充分遵循儿童诗阅读欣赏教学的规律,尊重学生在儿童诗阅读教学中的差异性地位,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优化儿童诗阅读教学方法,不断强化提升儿童诗阅读教学整体效果,为促进现代义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