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广 郭磊 张健 邓春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逐渐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表明了我国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的坚定决心,以及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信心。这些都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外办学机构作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必须把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作为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贯穿整个教育培养体系中。
(1)意识形态风险的冲击强烈。与其他新生一样,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学生几乎只经历过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他们没有其他的社会经验,没有真正变成自身笃信的信仰。长期的似象牙塔内的学校生活环境,让他们的风险意识极其薄弱,尤其是对西方文化冲击毫无心理预期,极易产生迷茫和不解。这一风险还存在于部分中外办学机构的教师中,在长期的海外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思想上被西方的“民主”思维所同化,并在工作中将自身的错误认识传递给了学生。
(2)西方授课教师及相关读物的文化渗透。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中,在满足“四个三分之一”的整体要求下,一些课程是由外方教师完成的。部分外方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时候,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的价值判断与专业知识一同传递给了学生。这种意识的传递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让学生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受到这种意识的影响,思想产生偏移。
(3)网络、新媒体的传播影响。随着网络媒体不断发展,信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进行着传播,一条信息的发布,往往还没等到核实,就已经被复制、传递上万次了,传统的审核制度在这种速度面前始终处于滞后的状态。某西方势力通过一些手段和途径,发布一些具有强烈迷惑色彩的主观意识强烈的自媒体文章或报道一些虚假的或是选择性忽略事实的新闻,对中国政府、政治体制进行抨击。青年学生在学习外语的时候,通常会通过网络去西方主流媒体、论坛进行阅读、写作等学习,在这种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就受到了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
(1)国际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使信息的传递、文化的传播都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快速增长,不同的意识形态在不知不觉中相互碰撞、渗透,而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大学生群体,尤其是接受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的大学生群体,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我们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光怪陆离的多元文化的冲击。
(2)中外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差异化。中西方教育理念的根本化差异来源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教育体系和教育机构只是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而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并没有深入的导向作用。而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教师的引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培养方案更为详尽、全面。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我国高校普遍采用以大众化培养为主的通识教育结合专业教育的模式,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化培养模式。西方教育模式则相对注重学生心理发展和自由发展,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上科目少、小班制、社会性强以及实践性强。
(3)在中西方教学模式融合过程中面临本土国际化问题。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西方的思想、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和意识形态以文化为载体一起冲击着学生的传统价值体系。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少,缺乏准确判断能力,容易受到极具诱惑的错误思潮的影响。
另外,由于采用西方教学体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课业压力和语言压力较大,中外办学机构对语言和专业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其他学院,而对“立德树人”的意识不够明确,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照搬大学既有的成熟课程。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受到的教学模式不同,而专门为他们设计差异化教学内容。
2017 年9 月,中组部、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的评估中,要增加党建工作的相关考查项目,要求合作办学的党组织在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外,还要着重捍卫国家的教育主权、保护学校的教育产权。充分说明了党组织在中外办学机构中的领导地位,也说明了党组织必须要承担保证“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姓党”的基本任务。党组织在中外办学机构中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一是,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的有效覆盖。在中外办学机构的实际运营中坚持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开展,切实履行“三同步”。二是,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党对联合办学机构的领导权,坚持党管教育、党管办学方向和党管干部。在联合办学机构中,落实党委责任主体,明确院系组织责任制,形成由上而下、上下贯通、形成工作流程全程覆盖的整改工作责任机制,确保责任链完整,实现重大意识形态风险“无缝隙”防范化解。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引领青年、服务青年这个宗旨。将团的工作融入到党的工作格局中去,使团的工作与党的工作目标同向同行,步调一致,不断提高团员青年的各项素质。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更应该将团的工作品牌作为载体,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结合新时代青年人的特点,充分发挥“团推优”给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的智能作用。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不断打开团建促党建的新局面。积极抢占新媒体引领青年的前沿阵地,增强思想引领的辐射面和渗透力。与此同时,重视入党前培养,严把入党教育关。
中外办学机构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充分考虑到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对意识的形态性、引领性和价值性注重内容增强。在教学方式上,要敢于创新,充分运用信息化载体。思政教师要具备更高的政治水平和学术水平,以迎接学生尖锐的问题。思政教师必须具备夯实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与清晰的预判性,从根本上揭穿西方思潮的面具,批判其错误性和局限性,引领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同时乐意为国家、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贡献的国际化人才。
以学校、个人、家庭为三个教育主体,通力协作,构建三位一体总体布局,打造国家总体安全观视角下的全员教育模式。
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必须明确育人目标,做好教育的顶层逻辑设计。而学校党委作为承担思想引领责任的组织,要提前做足“为了谁培养人”的功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主义办学不动摇的方向引领。要在中外合作办学伊始的合作框架讨论中和协议签订中体现中方党建地位及思政工作育人的重要性,必须掌握教育中的话语权,以及全课程覆盖的监督权,切实维护好国家利益、教育的主权。
学生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同时,要时刻巩固思想防线,不断树立“四个自信”。时刻铭记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处理好发展观、利益观同国家观、安全观的关系,把国家安全观融入自身成长的过程。
学校承担了知识教育和思想引领的任务,而家庭教育更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方面的培养。而家国情怀的塑造最重要的传统文化学习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将爱家、爱国、爱党的精神融入,与学校教育遥相辉映。
将国家整体安全观的概念贯穿于学生的完整教学培养体系,分步骤、分阶段的完成教育任务,什么节点完成什么教育,明确教育主体责任,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完成学业的时候同步完成国家安全观教育。
对一年级新生,以军事化国防训练作为国防教育的基础和切入点,重点让学生形成国家安全的意识,通过普及国家军事、国防相关的基础知识,增强国防、国家安全观教育。学校以军事训练为切入点,向国家总体安全观方向做延展教育,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在二年级,以树立“理想信念”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注重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的精神培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通过对党史的深入学习,形成能够自觉抵抗西方思潮的能力,对任何反对、歪曲、丑化党的错误思潮能够自觉批判。可以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新时代中国伟大成就的宣讲,以及在中国传统节日上举办重大庆典的机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家国情怀的培养。
对三年级生,以形势政策教育作为宣讲的主要类型,帮助学生加强对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树立四种正确认识。通过正确树立世界观和中国发展观,让学生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的认同。从正确理解中国特色和西方世界比较的角度,让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看待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树立时代责任和远大抱负。
对四年级生,以多文化认同为主的认同教育。因为经过三年的思政加强教育,学生已经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抗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加强四个自信。要让学生在充分具备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差异,求同存异,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责任和历史担当。加强中国梦主题教育,在文化交融中掌握话语权,发出中国声音,不断提升中国社会主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构建“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学校家庭社会”的全方位立体教育网络,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国家整体安全观教育,实现知、情、意、行有机统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首先是“课上课下”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思政和形势政治的教育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传播马克思主义主义思想理论,让学生掌握抵御西方错误观点和思潮的理论依据。同时,课下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和第二教育阵地,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的知识,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打造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以文化育人。其次,“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就是将传统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深层次的结合,一面发挥“面对面”教学能够第一时间互动的优势,一面利用网络的灵活性、交互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创造出优势互补的多渠道教育模式。利用公众号、微信、微博等学生喜欢使用的社交工具,开展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之间多层次、平等性的网络座谈、对话等,以此传递所要教授的思想政治内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管理者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进行舆情危机预防,将教育和思想引导融入隐性教育的范畴。
党支部把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立足实际,创新“四个+”,扎实修好党史“必修课”。
一是,党史学习教育+点面结合。每两周开展一次中心组“主题研讨式”集中学习;支部党员利用“晨会”时间每天开展“党言党语”交流分享;全体学生开展主题团日活动,达到了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采取开设读书班集体学、理论中心组重点学、师生结对一起学及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辅导、心得交流,让教工党员谈感悟、话初心、讲担当,让青年学生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
二是,党史学习教育+掌上课堂。横联构建“官网+官微”学习宣传载体,创建学院企业微信号,提升学习资料投放精度,扩大学习参与度。设立网上“党支部”,建立“掌上课堂”,打造党员互动平台、教育学习平台、政策宣传平台、师生互动及家校合作平台。开展“党史当时—百年诞辰绽芳华”专栏,每天回顾党的发展历史上重大事件,解码党的百年精神谱系。开展了“青春向党·歌声嘹亮”“青春先行家”等栏目,传递红色正能量。
三是,党史学习教育+情景党课。深挖大连本地资源优势,采取月度打卡的方式,实地开展“沉浸式”情景党课。全体党员、民主党派人士以及其他党外人士全体参加,全面直观地领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让爱党爱国情怀深植心中。
四是,党史学习教育+抓实解难。针对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的问题,本着“帮学生寻找一切可能”的理念,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成长档案”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为学生具体画像,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生工作经历、创新创业经历、社会实践经历、技能、荣誉、兴趣爱好、自我评价、未来发展意向以及现阶段面临的学业挑战等。通过零距离沟通交流,能够深入地了解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动态,及时提供解决思路和建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成长档案”会追踪每一名学生的大学成长轨迹,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也让学生们更好地认知自我、不断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