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辉 , 张 莉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 北京 海淀 100193)
产前瘫痪又称低钙血症或乳热病,多在母羊妊娠末期发病。患病母羊在无外力干预(即腰部、后肢无损伤等)情况下,四肢瘫痪不能正常站立,初产、多羔、瘦弱、过肥、衰老的母羊易患此病[1]。产前瘫痪属于营养代谢病,病程一般较长,相比传染病及其他普通疾病的威胁要小,但对羊场的生产效益影响较大[2]。该病早期不易发现,所以治疗效果不佳,但合理的预防和饲喂可有效避免该病发生。母羊产前瘫痪轻则导致母羊不能正常分娩且影响母体的繁殖性能,重则导致母羊与羔羊死亡[3]。产前瘫痪不仅威胁养羊生产,在猪、牛、马等动物的生产中也时有发生,发病率与其饲养管理关系密切[4-5]。掌握母羊产前瘫痪的流行特点、致病原因、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该病的发生。
母羊产前瘫痪在中小规模养殖场中发生率不高,主要出现在大规模羊场,由于饲养管理等因素导致该病常有发生。随着羊的养殖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和自动化发展,尤其在舍饲圈养的情况下,我国母羊产前瘫痪的发病率为5%~8%,呈上升趋势。而国外母羊产前瘫痪的发病率较低,仅为1%~2%[6]。
2.1 诱发原因 母羊产前瘫痪的发生受饲养环境、季节、管理水平、品种和胎次等多因素的影响,也可由外力作用、中毒、风湿等导致,该病诱发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2.1.1 饲养管理 生产方式落后,圈养舍饲的环境差、密度大,羊只运动量少,缺乏阳光照射。管理不到位,对后备母羊提前配种,此时母羊身体各器官未发育完全,导致其在妊娠末期发生瘫痪[7];母羊老化未淘汰,此时母羊身体各器官退化,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代谢能力减弱,且甲状旁腺激素的感受器减少,母羊怀羔后造成营养负平衡,身体慢慢消耗导致发病,产前瘫痪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8]。
2.1.2 种质资源 目前我国羊遗传资源有167个,包括绵羊89个,山羊78个[9]。不同品种的羊抗病性与适应性不同,同一品种不同家系抵抗力也有差异。本团队在调研中了解到,甘肃某大型湖羊场体型大的湖羊家系比体型小的家系更易患母羊产前瘫痪。
2.1.3 营养 饲料成分单一,未按照母羊的营养需要合理搭配日粮,营养不足或缺乏某些成分[7]。草料以禾本科牧草为主,与在野外生长的草相比,质量与新鲜度较差。饲料中缺乏铜、钴、铁等微量元素,导致母羊贫血及衰弱[10]。
2.1.4 疫病 母羊患妊娠毒血症,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妊娠后期母羊子宫张力大,羊水过多对子宫血管产生压迫,胎盘缺血导致胎盘坏死或早剥现象。同时,母羊采食量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自身脂肪大量消耗,体内聚集过多游离脂肪酸,引发母羊妊娠毒血症[11]。或妊娠期母羊采食精料过多,体内营养过剩。或缺乏粗饲料,碳水化合物和生糖物质不能满足自身营养需要,消耗体内肝糖元,导致脂肪代谢紊乱,酮体生成过多,血糖降低,血液总蛋白减少,引发妊娠毒血症[10]。
2.2 分子机制 产前瘫痪是母羊缺乏钙、磷等矿物元素导致的妊娠末期疾病,主要是由于母羊缺乏维生素D,妨碍钙经小肠的吸收,钙经肠道吸收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使血钙浓度降低,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多,刺激肾脏中钙的吸收和骨骼中钙的释放[12],使骨盐溶解,导致骨的正常结构被破坏。另外,妊娠后期胎儿急剧增长的钙、磷需要量进一步降低母体的血钙浓度,加上母羊妊娠末期骨盆韧带松弛,子宫的重量增加,导致后肢不能承受其重量,发生瘫痪不能站立。
钙是动物饲粮中必需且含量最多的矿物质元素,含钙物质进入动物机体后,主要在小肠消化吸收[13]。肠内通过经细胞途径和旁细胞途径吸收钙,经细胞途径为消耗能量的主动吸收过程,旁细胞途径为不需要耗能的被动转运过程[14]。骨骼中有骨吸收和骨形成2种作用,这2种作用均需要Ca2+的参与,在骨形成过程中,Ca2+从细胞外液向骨细胞中转运。肾可以对血液中的Ca2+进行重吸收,减少尿液中钙含量,减少钙流失。饲粮中钙长期供给不足或钙磷比例不当,不仅可导致母羊产前瘫痪,还会引起羊生长慢、饲料转化率低、繁殖力下降,患一些骨骼疾病[15-17]。
磷在动物体内的含量约为1%,参与机体构成和体内几乎全部的代谢活动[18]。磷进入动物机体后,主要以无机磷酸盐和有机磷酸酯2种形式在小肠中被肠壁细胞所吸收[19],吸收途径为被动转运、膜动转运、载体偶联转运和细胞旁路通路转运[20]。肠道内无机磷浓度比较低时,磷的吸收以主动吸收为主,且依赖于Na+的存在[21];肠道无机磷浓度较高时,磷主要以易化扩散的形式被吸收。
动物机体主要通过甲状旁腺激素(PTH)、1,25-二羟基骨化醇[1,25-(OH)2D3]和降钙素(CT)作用于靶器官来调节体内钙磷浓度[22]。PTH 能刺激肾脏将25-羟基维生素D转化为1,25-二羟基骨化醇。1,25-二羟基骨化醇是维生素D最活跃的形式,它在胃肠道中起作用,增加钙的吸收[22-23]。PTH 还能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减少尿液中钙的排泄[24]。饲喂日粮中阴离子(S2-和Cl-)多于阳离子(Na+和K+)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尿pH降低,导致尿钙的排出,使得血钙降低[25-26]。血浆钙离子浓度降低刺激甲状旁腺分泌PTH,使骨骼中的钙溶解,降低肾磷排泄阈并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使尿磷增加,引起血钙升高,血磷降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C 细胞)分泌降钙素,降钙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为肾脏和骨骼,其主要是抑制破骨作用,抑制钙、磷的重吸收,降低血钙和血磷[22,27]。
3.1 临床症状 患病前期羊表现为被毛粗乱而灰暗,精神颓靡,食欲差,进食少;离群孤立,后肢发软,行走不稳,步态蹒跚,随后喜卧地而逐渐不能站立;不排粪尿,对疼痛刺激表现很弱,神经不敏感,体温正常[7,28]。患羊尝试站立时后肢无力,需借助外力支撑,但站立维持时间短暂、行走距离短[29]。患病后期羊四肢及头部伸直,呼吸变慢变深,心跳微弱,耳根角根厥冷,后肢潮湿、较脏、软弱无力、站立不稳,不愿移动,人为强迫其运动时,没有方向感,步态不稳,采食和饮水越来越少或禁食,反刍停止,肌肉抽搐,身体快速消瘦,卧地不起,经常处于昏迷状态[30]。
3.2 外表检查 需要兽医师或有经验的养殖人员查看,观察母羊患病后的外部表现是否与产前瘫痪病症相符,比如毛色是否正常有光泽,走路是否不稳,精神是否萎靡等。
3.3 超声检查 B型超声诊断仪简称B-超,以二维断层成像的方法来呈现组织的切面。开始检查前,将患病母羊直立保定,剪掉腹壁羊毛,皮肤表面局部涂布耦合剂,然后用便携式B-超机探头反复探查[31]。观察母羊怀有几只羔羊,胎儿是否发育良好,心脏跳动是否有力,再结合病情,记录检查结果。
3.4 实验室检查 检测成本高,但更加准确。检查时保定患病母羊,颈静脉采血20 mL,分离血清,分析血液中钙、磷含量;收集自然排尿10 mL,检测尿常规,记录检查结果。绵羊血钙和血磷的正常值为(12.16±0.28)mmol/L和(3.78±0.78)mmol/L,山羊血钙的正常均值为2.27 mmol/L,血磷的正常均值为2.97 mmol/L[31-32]。当血液钙浓度低于正常最低值20%以上时,怀有多羔且怀孕4个月以上的母羊有可能发生产前瘫痪[33]。配合分析尿检结果,查看白细胞和尿蛋白是否正常呈阴性,其他指标有无异常等。
4.1 西药治疗 利用西药治疗见效快,母羊恢复效果明显。可参考杨欢利等的治疗配方:5%葡萄糖500 mL,10%的氯化钙50 mL,10%安那卡10 mL,10%维生素C 20 mL,维生素B110 mL,一次静脉注射,1 次/d[30]。
4.2 中药治疗 利用中药治疗见效较慢,周期长,但治疗效果更好。马钱子酊4 mL、苏打粉20 g,加水500 mL,1次灌服,30 min后再灌服1次。苍术20 g、牛夕15 g、杜仲20 g、木瓜30 g,煎汁1 000 mL,与麸皮500 g混合后让患羊自饮,连喂3~5 d[34]。
4.3 乳穴送风疗法 指通过乳房送风器或大容量注射器等工具给乳房内打入空气。作用机制:空气进入乳房后压力变大,压迫血管,血流受阻,使血管内血液的流量减少,流入乳房的血量变少,因为钙离子随着血液进入乳房,所以初乳中钙的含量降低,血钙增高。同时,母羊血压升高,呼吸加快,使脑的缺氧、缺血情况好转,机体可以正常调节血钙平衡。治疗步骤:将患羊侧卧保定,用手把乳腺中积奶挤出,用酒精擦拭乳头进行消毒,将导管煮沸消毒,使用时在尖端涂少许润滑剂,方便插入乳头管内,然后对乳房打满空气,空气充满的标志是用手指叩击乳房皮肤时有鼓响音,治疗时间30 min左右为宜[33,35]。
4.4 运动保健疗法 在发病初期,让肥胖母羊增加运动,使身体变瘦,有较明显的治疗效果。对于瘦弱母羊,增加其运动量使母羊食欲及四肢的运动能力增强。母羊不能站立后,要在其身下铺较厚的垫草,防止长期卧地造成骨棱处的皮肤磨破,每隔4~6 h给病羊翻身1次,防止长褥疮,并给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还要经常扶助患羊站起,加快其恢复。饲喂质量较好的草料和适当补饲精料,切记不宜过量,否则易造成患病母羊出现瘤胃积食而加重病情导致死亡[36-37]。
4.5 人工流产 临产前几天患病的母羊患病较轻,用人工流产的方法治疗,母羊分娩出胎儿后一般可以恢复健康。方法是用开膣器打开阴道,在宫颈口或阴道前部放置纱布块,使母羊由于外界刺激而流产[1,38]。另外对治疗效果不好而又临产的患羊可以采取剖腹手术,由于本病多发于高产母羊,如果一旦发生卧地不起,应本着“保大不保小”原则,及时引产以减少母羊的负担。
羊养殖业有2句谚语:“百治不如一防(预防),百防不如一抓(抓膘)”和“病由膘瘦起,体弱百病兴”。杜绝母羊产前瘫痪的发生,必须从根本入手,从饲养管理抓起。
首先,为母羊提供清洁舒适的环境。定期对羊舍消毒,注意外界环境(如温度、湿度等)变化对羊只的影响,如冬季羊舍温度过低、光照时间过短时会使怀多胎的羊只发病率增加,这时就需要尽快将羊转移到能升温而且避风的场所。饲养密度要合理,在母羊分娩前1个月进行调圈,降低饲养密度。
其次,加强母羊妊娠期的营养管理,在不同阶段根据其营养需要饲喂含有不同能量、维生素和钙、磷等矿物质的日粮[39]。母羊在妊娠期间会增重7.5~12 kg,在妊娠期前3个月营养需求不高,主要用于胎盘、子宫、羊膜的生长发育,胎儿生长缓慢。但此阶段营养需要长期不足,会影响胎盘的发育,从而影响胎儿的出生重、死亡率等指标[40]。营养过高会使母羊体重剧增导致过重,易发生产前瘫痪,影响产羔。妊娠期后2个月胎儿快速生长,此阶段母羊代谢强度增加54%,胎儿出生重的90%都是此阶段成长的[41],所以要给母羊提供充足的营养。切勿突然更改日粮成分、饲养方式和饲喂流程,防止羊只发生应激反应,免疫力降低[42]。母羊产前30 d可在其饲粮中添加微量铬元素,提高其干物质采食量[43]。李康等[44]研究表明,母羊妊娠后期饲喂高代谢能饲粮,既可以满足胎儿生长需要,还增加了母羊体重,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母羊的体质,防止产前瘫痪的发生。给怀孕母羊补喂矿物质饲料也能起到预防作用,如在饲料中添加3%石粉、1%碳酸氢钙和5%黑豆粉,在颗粒料制作时添加3%磷酸氢钙粉;对怀多羔母羊,在产前及产后饲喂日粮时每天加喂钙片10~20片[36]。
最后,加强运动和适时配种。保证妊娠期特别是妊娠后期的母羊一定的运动量,圈养舍饲的规模化羊场需提供有足够阳光照射的运动场,运动场的占地面积为每只母羊2.5~3 m2,禁止拴养怀孕母羊。放牧的羊群回圈前强迫其运动2 h左右。待配种的后备母羊要达到配种日龄或体重达到成年羊体重的70%以上,才可进行配种。
另外,可以从分子层面出发,开展湖羊抗病育种,利用各种试验手段,探索和挖掘与产前瘫痪相关的基因和分子遗传标记,选育出对产前瘫痪疾病具有抗性的优秀湖羊品种,从根本上减少母羊产前瘫痪的发生[45]。
目前我国羊场中母羊产前瘫痪频发,严重影响羊场的经济效益,2020年我国的羊存栏量超过了3亿只,作为养羊大国,必须重视疫病的防控。母羊产前瘫痪目前无快速和稳定的治疗方法,未来想从根本上治愈该病,还需要对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一步研究。随着科研工作者对母羊产前瘫痪的重视和不断深入研究,以及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预期该病的治疗方法会更加先进,进而提高羊产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为其他动物产前瘫痪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有意义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