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机关服务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11)
在农作物生长治理过程中,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这已经成为重要工作要点之一。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的应用,可以给予农产品质量安全强有力的保证,不仅可以满足环境保护需求,而且还可以有助于构建稳定、安全的农业生产环境。如今,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丰富性、多样性特点显著,如农业防控技术、生物防控技术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想不断强化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效果,应对各种绿色化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进行大力宣传与推广,确保病虫害防治措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大限度规避环境污染问题。
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过程中,安全性原则的践行,有助于合理管控施撒的化学农药,控制好农作物的化学残留量,防止对水源、人畜等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基于安全性角度,应加强非化学管理措施的应用,给予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强有力的保证。
通过对化学农药含量和施撒次数进行控制,可以不断强化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效果。基于本质视角,传统化学病虫害治理方法并不适用,取而代之的便是非化学措施,如生物、物理等[1],防止出现忽视生态利益现象,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形成全新的治理局面。
由于不同农业农作物生产类型和规律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应将经济性原则落实下去,合理投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密切协调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作物增收水平。积极投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使生态调控能力不断向前推进,确保自然环境和农业经济处于高度一致与协调的状态,共同致力于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分析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方法,对于化学手段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虽然可以顺利推进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但是极易引发环境污染,同时导致病虫抗药性的增强。而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可以不断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水平,切实维护好生物的多样性,并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与预防,基于深层次视角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实现粮食增收目的。
针对于传统病虫害防治措施,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并不相符,也不利于现代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但是在绿色防控技术出现以后,可以使病虫害风险问题得到顺利解决与处理,合理控制好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农药的大量残留,从而给予农产品质量强有力的保证。
基于生态保护视角,绿色防控技术的使用,凭借绿色、无公害等性质特点,可以弥补高残留农药使用带来的危害,而且还可以有效预防潜在风险的发生,促进病虫害防控作业的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地维护人畜的安全性。
首先,种苗基地。要想充分彰显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价值,必须提高对农业防控的高度重视,增强种苗的抗病虫害能力,为农作物抗病虫害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应加强种苗基地的构建[2],对于无病虫害的优质种苗,应进行大力培育,基于根源视角预防病虫害的出现,并为农作物的成功发芽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同时,在田地规划的基础上,土壤处理同样不容忽视,这对于提高种苗的健康性也具有一定的保证。
其次,农作物轮作。如果长期在一块农田种植同一种农作物,出现病虫害的概率会更高一些。基于此,应加强换茬技术的应用,将农作物轮作落实到位,这不仅有助于农作物产量的提升,而且还可以不断强化病虫害的防范效果。对于换茬轮作方法来说,作为农业运作方式之一,具有科学性特点,所以在轮作和选择轮作物方面,必须满足合理性要求,有效推动农业生产效益水平的提升。
3.2.1 蜘蛛螨类利用
为了不断提高生物病虫害防治水平,将生物链作为重要的实施渠道,借助引用生物天敌的形式,可以迅速去除病虫害。通常来说,蜘蛛的捕食性能较强,作为天敌影响诸多的害虫。通过分析蜘蛛的捕食性特点,可将蜘蛛划分为结网型和游猎型。结网型蜘蛛借助结网的方式,可以对小型飞行昆虫实施诱捕;游猎型蜘蛛捕食昆虫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水面、地面。故在生物防治中,蜘蛛在实施害虫捕捉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3]。对于螨类,植物性害虫螨类和捕食叶螨比较常见,在农作物种植区域,引用长须螨类、绥螨类生物,可以有效抑制病虫害,加强人工饲养螨类生物形式的应用,以此来为生物病虫害治理助益。
3.2.2 蛙类利用
蛙类作为害虫的重要天敌之一也深刻影响着害虫,其中,青蛙和蟾蜍主要以捕食昆虫为主。泽蛙的生活环境为水里,每日需要捕食大量的昆虫为生,所以在诸多地区,蛙类在捕获害虫方面有着较强的应用价值。现阶段,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不断实施过程中,蛙类养殖在诸多农业生产中非常普遍化,以此来促进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3.2.3 鸡鸭、细菌利用
在诸多禽类中,鸡鸭最为常见,如果种植环境良好,可以在农田中放养鸡鸭,以此来对农田中的害虫进行杀灭。比如在水稻田中,应放养鸭子,其在捕食水稻中的飞虱、害虫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鸡鸭可以在果园中进行养殖,不仅可以对树木上的金龟甲进行捕食[4],基于实际应用角度,鸡鸭在捕杀害虫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细菌,通过苏云杆菌的使用,可以使水稻中的纵卷叶螟虫得到有效消灭,而对于核型多角体病毒来说,可以有效保证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总之,通过实际情况了解到,鸡鸭、细菌利用,非常适用于病虫害的防治。
首先,利用昆虫趋性诱杀害虫。分析杀虫灯的应用特性,主要围绕昆虫的趋光趋波特性来进行,在引诱成虫扑灯后,应与频振式高压电网相互配合,以此来不断增强灭虫触杀效果。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杀虫灯的悬挂高度和灯控半径的研究方面,灯距离地面的悬挂高度最低为110cm,最高为140cm,灯控半径至少为60cm,最高不得超过80cm[5],这样能达到良好的害虫的诱杀效果。其次,利用食饵诱杀害虫。其中,可以将杀虫剂添加到害虫趋食的饵料中,以此来实现对害虫的顺利诱杀。如糖醋液,在诱杀粘虫、小地老虎、卷叶蛾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最后,利用植物诱杀害虫。通常来说,一些害虫的植物取食、产卵的趋性显著,所以在诱杀方面,可以应用抗虫棉,也就是将Bt 杀虫蛋白基因转移到棉花中,从而有效抗杀鳞翅目害虫,如棉铃虫等。
①拓展信息途径。为了将完整的信息展示出来,应灵活运用示范展示、宣传活动等活动方式,引导农民提高对绿色防控新技术的重视程度,认识到其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新技术信息成本的有效控制。②注重技术宣传。这要求应不定期开展相应的培训班和宣传教育活动,活动主题主要以绿色防控新技术为主,确保农民对新技术的作用进行高度明确,并将新技术示范试验活动进行落实,充分展示新技术的收益与效果。③资源支持。在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方面[6],应凸显当地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以便于新技术的支持、网络咨询等一系列功能的实现,并为对农民进行技术服务与指导提供极大的便捷。④信息的统一性。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必须确保农民获取信息的一致性与准确性,凭借良好的信息途径,使农民实现对新技术的正确使用。此外,由于不同地区农民使用新技术情况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相关管理人员应给予一定的解释,维护好农民的自信心,保证农民有较高的接受程度。⑤科学用药。对于高效化、低毒的农药类型,必须加大推广力度,而且在农药抗药性方面,应确保监测和治理的效果。同时,不断普及农药知识,迅速推广其使用规范,引导农民提高对农药安全使用的重视。
总而言之,在农业生产领域,要想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与发育,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模式的应用势在必行,在整体上推动农业生产整体水平的提升,满足生物多样性需求,促进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合理控制好城乡之间的差距,从而为农业领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