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星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林业局,山西 长治 046200)
最近几年,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在不断扩大,因为森林生长周期相对较长,在生长发育中有可能会被有害生物侵袭,导致林木生长缓慢,影响到林木质量,甚至会导致大面积死亡,减少森林面积,影响到森林资源保护。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注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具体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打破固定思维,树立生态观念,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考虑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方面协同发展。在实际防治中,相关人员需要深入调查和分析病虫害成因,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以预防为主,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并且在防治过程中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强调无公害防治,进而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实现环境保护和促进林木生长。
森林病虫害主要包括病害、虫害这两种,主要发生在植被较为茂盛的区域,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已经超出了1100 万hm2,且在还在逐渐上涨,这使得树木成长、森林在生态之间的平衡关系遭受破坏,也影响到了林业发展。并且,在森林中,若发生病虫害,涉及的面积会较为广泛,时间持续相对较长。如今,已经发现的病虫害种类已经超出8000 余种,会引起严重危害种类的病虫害将近200 种。此外,还会存在一种现象,基本上每隔几年便会出现一次较为严重的病虫灾害,如果出现森林病虫害,会出现大面积森林树木死亡,甚至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失衡,带来不可估计的经济损失。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近几年我国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2020年全国完成造林677 万hm2、森林抚育837 万hm2。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两者处于同步增长关系[1]。存在该问题,是因为建立的人工林基本上都是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该种人工林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如果有害生物侵入,在短时间内便有可能大面积暴发和流行,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林业经济产业,主要是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这导致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天然林数量与质量,也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天然林特有森林生态环境,以至于森林病虫害频繁发生。
在森林病虫害发生后,一味对化学农药防治手段进行依赖,这会杀伤大量天敌,导致病虫产生抗药性,还会导致森林生态环境恶化[2]。并且,部分地区相关部门使用的防治手段无法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客观需求,使用的防治药剂、药械不符合当地林业特点,导致防治效果不够理想。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如今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开展了多样化林业重点工作,其中包括森林抚育、长防林、封山育林等。但是部分单位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缺乏整体行动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单独行动,加之受到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严重影响到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效果。并且,部分林业单位在日常非常注重管理、经济发展,忽略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导致防治工作无法得到有效落实。此外,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机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效果,无法有效提升相关人员工作热情,降低了病虫害防治效率。
如今,我国很多森林都存在多种病虫害,如光肩星天牛、松干蚧、大袋蛾、松叶蜂等,这些病虫害具有较为顽强的生命力,每年都会在森林区域暴发,会影响到当地林业资源安全和数量。并且,部分病虫害成熟期相对较短,在短时间便可以从幼虫发育成为成虫,这给相关人员除虫时间相对较少,防治较为困难。此外,在部分基层、偏远地区,因为运输、设备购买费用高昂,导致防治设备不完善,很难有效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
在新时代背景下,想要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需要注重保护好现有林,且以此为基础,坚持适地适树造林,购买良种壮苗,构建混交林,通过工程造林、集约经营等林业手段,在林业生产各个环节中渗透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3]。与此同时,相关部门需要注重早期预防技术研究与应用,提升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能力,进而促使林业生产、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例如,在营林造林中,需要挑选具有较强抗病能力、适应范围广泛、具有较高生存能力的树种培育,构建合理的生物群落,保证各个物种都可以维持合理数量,进而促使森林生态系统平衡,提升森林抵御病虫害能力,有效控制病虫害范围,以防大范围扩散,减少损失。并且,在挑选树木品种时,可以优先挑选当地树木品种,提升适应能力,进而保证营林造林整体存活率,提升森林抗病力。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中,需要注重调查监测工作,病虫害调查监测辖区内全部森林资源,坚持准确、及时、全面的原则,动态化掌握森林病虫害,对专人、固定地块进行确定,明确对象,通过指定方法和定时调查,实现及时发现和根除。与此同时,在具体工作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创建覆盖面较广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这样不仅有助于对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进行及时掌握,还有助于区域性、短期预报或报警,相关人员可以根据林木资源情况、气候气象条件等,长期预报森林病虫害,进而提供给相关部门决策可靠依据。
首先,相关部门需要注重宣传相关法规、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提升人们法制观念,促使其可以积极配合和支持检疫工作。其次,需要注重产地检疫,尤其是在高速公路无法设检查站、其他公路缺乏检疫检查站时,需要加强产地检疫工作。与此同时,需要加强对相关生产单位的管理力度,其中包括城镇森林植物、产品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花卉、苗木、果品等,进而对危险性病虫害传播途径进行堵塞[4]。最后,不从疫区调运森林植物及其产品,针对国外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尽管经过了口岸检疫机构进行检疫,但是运送到目的地后,相关部门仍然需要认真进行复检,进而严格防止危险性病虫传入。
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提升森防科技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森防工作需要有科技支撑,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进和优化森林病虫害防治手段。首先,注重县级森防机构建设,聘请专职人员进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检疫、防治规划、作业监督等工作。并且,在林区县可以创建县级防治作业专业机构,主要开展森林药械经营、森防技术服务、防治作业服务等。其次,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安全合理使用农药,不要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如水胺硫磷、甲胺磷等,强调利用微生物农药、动物源农药、仿生农药、矿物性农药、植物性农药等,进而减轻污染环境和水源[5]。最后,注重对生物防治的宣传和使用以及发展。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天敌防治手段,通过作物防治病虫害的抗性,通过耕作、遗传等手段,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化防和生防之间存在一些矛盾,想要把两者充分结合,减少或避免两者之间的矛盾,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协调工作,通过互相协调和互为补充,构建良好的综合治理体系。综合治理,并不是对化学防治进行排斥,其属于非常重要的急救措施,但是不是唯一的防治措施。通常情况下,成林慢慢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通过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特殊情况下,把化防作为急救措施。通常情况下,幼林和纯林也需要开展多样化生物防治,如微生物、捕食性昆虫、寄生性、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需要保证科学合理用药,选择对害虫有效的药剂、对天敌无害的药剂,挑选合适的时间、施药方法。例如,泡桐根茎打孔注药,可以防治大袋蛾;菊酯类农药毒笔、氧化乐果等涂环内吸,可以防治松干蚧、松毛虫等,通过这样防治手段,不仅可以杀虫,还可以保护天敌,起到良好的病虫害防治作用。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相关部门可以推行林长制,创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管理机制,完善责任明确、监管严格、协调有序的发展机制,进而有效提升保护森林生态水平[6]。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森林资源保护红线进行划定,在当地各种专项考核内容中纳入森林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通过对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责任书进行签订,逐层对责任进行落实,传导工作压力,有效提升森林资源保护意识。此外,相关部门可以开展资源保护活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进而有效起到森林资源保护效果。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注重森林病虫害成因及其防治技术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林木生长质量,实现森林资源保护,还可以实现环境保护,提升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现阶段,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森林频繁发生病虫害,严重影响到了林木生长。想要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需要意识到森林病虫害防治重要性,且结合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案,从多个层面入手,灵活利用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而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进一步促进林业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