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俊杰
(山西省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林业调查设计队,山西 晋中 032000)
造林规划设计是指在林业工程建设之初,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流程对于林业工程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保障林业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的实现。众所周知,林业工程建设质量受到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等,任何一个环节考虑不到位都将给林地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根据林业工程实际情况所开展的规划设计工作,不仅对林地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加以清晰了解,同时还能结合林地特点进行造林技术的优化选择,以便在保障林业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创造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从专业角度来看,造林规划设计是一项十分系统和复杂的工作内容,其中涉及了林业工程建设进度、成本、林地范围、造林技术、树种选择及营林布局等多方面内容。为实现林业工程建设理想的社会经济效益,造林规划设计人员应当做好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合理把控,一方面要保证林业工程建设稳步有序开展且不超出基本预算,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林地特征设计最为科学经济的工程建设方案。由此可见,造林规划设计工作对于相关技术人员业务能力有着十分严格的标准和要求,需要林业工程建设部门对该环节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调查设计是指规划设计部门对林地地质水文条件、自然气候等情况所开展的勘察调研活动,从而在掌握上述基本信息的同时,对于林地造林总任务量、工程周期及造林技术等项目有清晰认知。众所周知,林业工程建设有着明确的任务要求和原则指导,只有在充分掌握各项基础信息的基础上才能规划设计出最佳的工程建设方案,进而为后续施工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上级部门任务书下发后,造林单位首先应当对造林区域地质、土壤、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进行细致全面勘察,从而为后期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规划设计是指林业工程建设单位在勘察调研工作完成后,基于各项基础数据信息就林地建设规模、资金投入程度、工程进度设计以及造林技术类型等方面所开展的计算工作,本质目的在于提高林业工程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具体规划设计环节,应当从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等多方面角度进行综合细致的考量,以确保工程项目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规划设计是地方制定林业工程设计决策的依据所在,因此林业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水平与质量,如此才能推动林业建设领域的长远稳定发展。
施工设计指就林业工程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标准要求加以设计,可以说是造林规划设计最为核心的内容,并且对于工程建设水平和质量有直接影响。施工设计包含了多方面内容:①林地规划,也就是明确造林所在地及林地建设面积,并将林地整体规划绘制成图,从而更加直观地指导造林工作。②造林施工进度设计,根据林业工程建设难度及需求对于施工周期和各环节施工进度加以科学规划,从而保障造林工作的稳步有序推进。③造林技术设计,这里不仅涉及了具体的施工工序流程,同时也包括了造林技术标准与规范,由此指导林业工程建设的高质高效开展。为保障林业林工程的科学有序推进,造林单位应当制定精细全面的施工设计方案,达到思想指导,小到施工要求,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标准化建设,从而全面提高造林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
在造林规划设计工作中,树种设计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要点内容。首先,不同地区气候水文特征对于树种选择提出了一定的限制和要求,一旦生长环境与树种习性相悖,则会影响造林工作的质量。其次,在新造林理念下,混交林成为林业工程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因此新时期造林工作不再以单一树种为主,这时便需要从更多的角度设计树种,以保障林地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总而言之,树种设计的要点在于提高林地物种的多样性,并提高林地的风险防范能力。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林业建设领域的发展与进步,造林工作已不再是单一部门的任务,而是多部门相互协作才能实现的工作。基于此,在造林规划设计工作中,必须保持整个规划设计进度和内容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如此才能强化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及探讨和优化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共享原则是造林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有利于提高相关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便利性原则是指造林规划设计必须以简单便捷为核心工作思想,通过设计和绘制相对简洁易懂的设计图纸,不仅能够更加清晰明了地表达造林规划设计思路,也能够使非专业人士快速理解造林规划设计内容,如此在林业工程建设决策制定过程中更易发挥作用。此外,基于便利性原则基础上的造林规划设计方案,在施工阶段能够帮助施工人员快速掌握工程建设标准和要求,进而规避实际施工与规划设计方案不符的情况。
众所周知,林地工程建设并不是植树造林工作完成后便会结束,还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后期的营林管理工作,因此造林规划设计工作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造林环境。所谓拓展原则,是指造林管理单位在开展规划设计工作时,还要从长远角度补充和完善规划设计工作,如此才能最大程度上保障林业工程建设的最终水平和质量。
播种造林技术现阶段主要应用于造林面积广阔,且土壤气候条件良好的林业工程建设中。该技术原理为将树种直接撒播在林地内,并通过树种的萌芽生长来完成造林工作。从技术角度来看,播种造林技术具有省时省力和技术简单的特点,整个造林过程相对简便。但由于树种的萌芽生长质量对于林地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旦土壤水肥不足或气候条件恶劣将会对树种的生长产生极大的抑制作用。因此,在播种造林技术应用时应当保障林地良好的基础条件,并且在后期进行有效的幼苗抚育和管理,这便需要造林规划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科学运用。
植苗造林技术指将已成苗的植株移植到林地中,从而完成植树造林任务。从技术角度来看,成苗的植株在环境适应能力方面优势更加突出,并且能够快速生长和成林,因此该技术在我国林业工程建设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植苗造林技术应用中,应当注重树苗根系的完成性,并且树苗从出土到栽种的时间间隔不宜过长,否则会降低树苗的成活率。为此,造林规划设计工作应当对树苗运输环节加以科学合理设计,并强化树苗移植栽种后的管理工作,在提高树苗成活率的同时促进林地建设质量的提升。
分殖造林技术是我国林业工程建设中一种不可忽视的造林技术方法,其原理为使用树木的根、茎作为营养器官培育新植株,从而生长出品质更加理想的树木。从技术层面来看,分殖造林技术应用所建设的林地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其品质和质量,这是由于新植株很好地继承了母株的基因优势,该技术也因此受到了专业人士的青睐。与此同时,分殖造林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还具有成本低、成林快的优势,不仅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同时苗木成活率也十分理想,目前已初步发展为此我国林业工程建设之不可或缺的造林技术之一。
目前,在国家环境保护力度逐步加大的时代背景下,各地政府部门纷纷开展林业工程建设工作。然而在林业工程建设开展过程中,造林技术并未得到科学合理应用,制约了植树造林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首先,部分林业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由于缺乏先进的造林理念而忽视了前期的整地工作,并将工作重心侧重于树种选择、布局优化等方面,但由于土壤地质条件的短板而影响力后期造林质量和效果。其次,许多林业工程在具体的植树造林工作中,不注重造林技术的管理与控制,并且缺乏系统有效的营林管理工作,导致树苗成活率不高情况十分显著。最后,部分地区从事植树造林工作的人员在专业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无法系统规范的开展造林工作,进而给林业工程建设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为保障林业工程建设工作的水平与质量,需要建设单位在具体植树造林之前科学合理地开展林地修整工作。首先,对于土质条件理想的土壤,应当对其进行深耕,清除林地中的杂物,并根据土壤肥力条件进行针对性的施肥作业,由此为树木生长创造理想的条件。其次,当林地土质条件较差时,例如水土流失严重或盐碱地等情况,则需要改良土壤条件,常见的有换土、化学处理等方式方法,并在土壤条件达到树木生长需求时再进行植树造林工作。
在林业工程建设质量要求愈加严格的今天,要想实现理想的植树造林效果就必须注重建设过程中造林技术的管理与控制。首先,造林规划设计部门要注重造林技术方面的设计工作,并且对造林技术选择及工艺标准要求加以明确和细化,由此为造林技术科学合理应用奠定基础。其次,为保障植树造林工作能够严格按照造林技术标准和要求加以开展,还需要建设部门设置专职现场技术管理人员,通过对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来保障林业工程建设质量。
最后,作为植树造林工作的执行者,我们必须注重造林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林业工程建设单位要高度重视造林人员技术控制意识的强化,不仅在植树造林工作前开展有效的动员教育工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也要加强宣传,由此拉紧造林人员技术管控这根弦。另一方面,林业工程建设单位还要加强造林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对于造林技术及其要点内容进行细致全面的培训学习,在提高造林人员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林业工程建设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