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视角下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策略研究*

2022-12-31 13:46王慧姗张俊秀
智库时代 2022年43期
关键词:学习者汉语受众

王慧姗 张俊秀

(渤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当前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代的发展对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中文国际传播最为重要的渠道,同样肩负着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使命,如何有效利用这一渠道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仍是目前需要着力研究的课题。

一、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途径

目前,在国际中文教育这一背景下,面向海外的中国文化传播主体主要包括以孔子学院、华人学校等为代表的海外中文教学机构,以及世界华人协会、华人艺术团等民间组织;传播方式主要集中在文化教学、文化交流活动及各类展现中华文化的演出等。

(一)汉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

开展语言及文化教学活动是孔子学院及其下属教学点、华人中文学校等海外中文教学机构组织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目前海外汉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专门开设的中华文化类课程,多存在于各地华人学校的中文课程体系或孔子学院的短期项目中;另一种是常规汉语必修课中的文化教学环节,包括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以文化本身为教学内容的独立模块教学,常见于各国中小学汉语教学活动。汉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是青少年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部分低龄汉语学习者接触中国文化的唯一途径,因此无论是对海外中文教学还是对中国文化传播来说都至关重要。

(二)孔子学院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

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同样是孔子学院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作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主要平台,除了一年一度的汉语桥系列比赛外,各大孔子学院还定期举办“中国日”、中国文化周、中华文化工作坊、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同时配合各教学点积极组织中国文化相关讲座、竞赛、表演、展览等日常活动。据统计,2018年全球孔子学院举办文化活动共计4659场,活动类型以中国文化体验为主,同时涵盖专题讲座、文艺演出、电影展览、中华文化展览、研讨会、文化赛事等。这些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有助于加深现有汉语学习者对中国的了解和对中国文化的感悟,更能够吸引大批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加入到汉语学习的队伍之中。

(三)民间团体组织举办的文化演出

作为在海外比较常见的一种文化活动形式,文化演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接触到之前从未了解过的文化,也有利于激发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除了孔子学院,海外各地华人创办的民间团体组织在每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到来之时,也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演出。这类演出活动多由华人协会组织承办,联合当地华人艺术团及孔子学院共同完成,在向华裔群体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有助于当地非华裔群体直观感受中华文化、进一步了解中国。

二、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现状

随着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中文教育者开始在中国文化的传播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总体来说,近年来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对于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视程度直线攀升,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开始展现高质高效发展的趋势。然而,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过程中仍然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一)文化教学比重过少,教学内容厚古薄今

在授课过程中严重忽视文化教学,是长期以来海外汉语教学工作中未能解决的一大问题。尤其是由孔子课堂开展的面向中小学的汉语课程,文化相关教学内容极少且主要集中在独立的文化教学环节上。尽管这一问题的产生与课时数过少不无关联,但最直接的原因,还是由于大部分赴任海外的中国教师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完全割裂开来,错误地将语言知识的教学作为孔子课堂汉语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而忽略了文化教学也是海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教授汉语,一些教师志愿者甚至只是按照规定的教学内容机械地对词汇、语言点进行讲练,却忘记了文化教学也是汉语教学的一部分,更没有思考过作为国际中文教师到底需要向海外的汉语学习者讲授、传递什么。而这也同样引发了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海外汉语课堂中的中国文化教学内容往往厚古薄今。长期以来,汉语课堂所提供的文化教学内容大多仅限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复讲解,却常常忽略对当代中国文化、思想、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介绍,从而导致大批汉语学习者,尤其是欧美地区的低龄汉语学习者,对当代中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二)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活动宣传力度小

各地孔子学院及当地民间华人组织每年积极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旨在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尽管从整体数据来看,在海外举办的中国文化交流活动涉及各个领域,活动形式较为多样;但就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来说,我们不难发现,文化体验与文化展示(以演出为主)是这些文化交流活动的主要形式,而文化体验与展示的内容更是通常局限于书法、舞蹈、古筝、武术、中国结编织等常见中华才艺。总体来说,无论是活动形式还是活动内容都显得过于单一,且以中国文化的单向输出为主,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这些大同小异甚至时有重复的活动,也难免会引发受众群体的审美疲劳,并导致参与积极性降低,尤其是在活动受众群体重叠度较高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在海外举办的中国文化相关活动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活动宣传力度不够。无论是孔子学院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还是民间团体主办的演出活动,通常都只以口头或海报的形式面向学员、孔院所在学校学生及团体组织内部进行小范围宣传,因此造成了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有限且集中在汉语学习者与当地华裔群体之中这一现象,进而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广度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当然,这里的活动宣传力度不单指前期宣传,同样包括活动结束后的相关报道、采访等后期宣传,显然当前在海外所开展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都亟需全方位加大宣传力度。

(三)文化传播受众有限,传播渠道缺乏多样性

中国文化相关活动缺乏宣传导致活动受众面窄,同样地,以各类学校汉语学习者为教学对象的中国文化教学也存在受众单一的问题。通过实地调查不难发现,目前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受众仍局限于华裔人群、中文学习者和对中国文化极为关注、兴趣较大的群体,面向非中文爱好者进行的中国文化介绍与展示、中外文化交流等活动极为匮乏。与此同时,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渠道过多依赖于人际传播,而未能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活动宣传、文化交流等工作,导致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存在局限性,中文爱好者与非中文爱好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及认同程度呈两极分化趋势,部分人没有机会看到真实的当代中国。

(四)文化传播精准度有待提高,缺少传播效果评估分析

无论是华裔人群、中文学习者还是非中文学习者,作为文化传播的受众群体都存在年龄、国别、家庭背景、文化程度与教育背景等各个方面的区别。在中国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只有采用精准传播方式,才能保证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然而目前海外各地区的中国文化教学与活动内容普遍缺乏针对性,对受众群体及其需求缺乏了解,很难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导致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精准度较低,进而影响传播效果。与此同时,当前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对于中国文化传播效果的评估分析仍亟待加强。许多地区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孔子学院,在文化交流活动结束后缺少对受众反馈的接收,也没有建立完善的活动效果评估机制,不能及时总结反思每一次文化活动的不足、寻找提升传播效果的策略。

三、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策略

显然,国际中文教育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还有极大的完善与提升空间。针对上述问题,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可以借助拉斯韦尔提出的“5W”传播学理论框架,并以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从不同角度探寻有效、可行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策略。

(一)改进文化教学内容,语言与文化相融合

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依附、制约和促进。[1]文化教学的缺失以及教学内容的厚古薄今,导致海外大批汉语学习者无法全面了解真实的当代中国,甚至对中国仍保有守旧、落后的刻板印象;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学习者,对中国仍缺乏最基本的认知。事实上,就当前的国际形势来说,中国文化传播已经逐渐成为国际汉语传播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部分。对于海外中文教学者而言,应当确保将文化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语言技能教学之中。实践证明,对中国文化的讲授与展示,不仅可以加深学习者对中国的了解,更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汉语学习热情。而在具体的文化教学内容方面,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着重介绍当代中国文化领域的成就与发展;二是在讲解传统文化时,要融汇古今,重点强调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传承与运用,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重要作用。简而言之便是“立足当代,兼顾传统”。[2]无论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化教学,都切忌脱离当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教学者不能一味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给汉语学习者。

(二)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加强双向文化交流

近年来,随着海外中文教育的飞速发展,很多中国文化活动组织者逐渐形成了开展文化活动的思维定式,即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以中华才艺为主要活动内容。一套较为固定的、已经成熟的活动方案当然会对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着极大帮助,但从目前海外各地中国文化相关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反馈来看,要想取得更好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效果,还是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及内容。以英国中小学为例,大部分学校都会定期举办戏剧节、艺术节等学生表演类活动,这也是在当地低龄学习者中最受欢迎的活动形式之一。如果活动组织者将传统的文化体验活动与这样更为本土化的活动形式相结合,改进活动内容,显然会更适合当地的汉语学习者。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一些活动组织者必须要摒弃一味进行文化输出的错误观念,文化传播从来都不是“自说自话”,更不是强迫别人单方面接受、认同我们的文化,它应当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互鉴。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打造中外文化节、中外文化讲座等以中文为载体的双向文化交流活动。

(三)深入了解受众需求,适应分众化传播趋势

文化传播的内容与方式都应以受众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不同年龄段的受众对文化活动形式的偏好不同,不同国别的学习者对文化教学内容的喜好也不同,只有采取精准化、分众化的传播方式,才有可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绝不能仅仅依据个人的主观臆测来选择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而是要对传播受众进行精确的分类与广泛的调查,深入了解受众需求及受众特点,以受众为本制订相应的文化教学内容及文化活动方案,针对特定受众群体进行差异化的高质量文化传播。除此之外,在文化教学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文化差异的存在,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以及学习者的宗教信仰等。例如,在面向有伊斯兰文化背景的学习者进行文化教学时,应当避免过度讲解中国餐桌礼仪中的“酒文化”。尽管这类跨文化交际问题应是文化传播者的基本常识,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在实际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这些无意中冒犯当地文化的事例仍时有发生。

(四)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

互联网的发展和自媒体的兴起为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无论是在海外爆火的李子柒、垫底辣孩等国内短视频自媒体,还是在全球中文学习群体中备受追捧的歪果仁研究协会、小马逛吃等中外跨文化短视频创作者,都让更多的外国人看到了当今的中国,为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起到了广泛、积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崛起,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自媒体已成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很大一部分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中国文化传播者还未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因此,面向海外的中国文化传播主体亟需建立完善的SNS平台传播体系,确保及时更新活动宣传内容以及语言、文化相关内容的介绍和讲解。作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主体之一的中文教育机构,更需要在整合优质资源的基础上,不断组织教师录制富有趣味性的实用汉语教学、中国文化介绍等系列短视频与微课,上传至官方社交平台。同时应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以便完成文化教学资源的传播。

(五)以传播效果为导向,完善评估机制

传播活动应以最终传播效果为导向,这是目前大部分传播者比较赞同的观点。尤其是文化传播,更应时刻围绕传播效果去开展、改进、创新活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效果主要有两个基本的衡量标准,一是受众是否接受并认同中国文化,二是中国文化传播内容能否满足受众的相关需求。就目前整体情况来看,传播效果评估这一环节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过程中是有较大缺失的。一方面,很大一部分中国文化传播者缺乏对受众的调查与反馈接收;另一方面,从现有的相关数据来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也还远没有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受众反馈,从而通过受众接触媒介与媒介影响受众、目标评估与需求评估两种传播效果评估途径,完善评估体系与评估机制,对中国文化传播效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3]

猜你喜欢
学习者汉语受众
学汉语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