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璐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新常态”化,这也进一步推动了高职教育的治理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相匹配,推动了高职教育的“新常态”。“新常态”背景下,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育人模式、教育发展方向等等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变,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促成了高职院校治理效能提升体系的逐渐完善。高职院校治理效能提升体系的构建能够辅助高职教育的进一步“新常态”化,助力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新常态”的概念最早是在党中央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也是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做出的新判断、得出的新结论。“新常态”指的是步入新时期之后,我国在经济的发展方面更加注重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和可持续性的发展,由原有的更加强调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渐转变为现在的中高速增长,更加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的动力从“重要素和投资”逐渐转变为“重创新的驱动”。与我国多元化经济相适应的我国的高职教育也逐渐走进新时期的“新常态”。
高职教育的“新常态”主要体现在: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的新常态;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办学活力的释放的新常态;以法治思维推进高职院校治理的现代化的新常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组织与企业的共同参与办学的新常态;高等教育的逐渐开放和教育的科技引领的新常态。
新常态视域下,对于高职院校的治理来讲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要真正的走进高职教育的“新常态”,更要注重高职教育的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注重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注重治理观念和治理制度的创新,注重教育的公平和公正。最终达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模、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水平、人才培养结构与“新常态”下的我国多元化经济的人力资源的需求的相匹配。同时,高职院校治理的“新常态”,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当前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新常态视域下,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治理效能提升之前一定要对“新常态”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在“新常态”的引领下,改革和创新办学理念、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特色、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模式和方法、重视内涵发展,提升治理服务水平。高职院校校园治理效能提升体系的构建既要重视利益的整合,又要重视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和创新。本着“共同治理”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高职院校治理效能提升体系,提升治理效能,办更加令社会和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1]。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并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机构,而是一个拥有一定的自治权限的组合型小社会。在这个社会当中存在着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包含校领导、教师、学生、校友、关联的社会组织、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等等。我国多元化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利益进一步分化。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一样的观念和利益需求。如何更好的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发挥各利益主体的协调作用是当今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大主要矛盾。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实现治理效能的进一步提升,既要有意识积极去处理和协调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又要响应政府的领导和行业的指导,还要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和合作企业组织的协调作用,将政府、学校、企业、校友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协调和整合,推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利益协调,在满足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协调的基础上,实现资源整合,最大化发挥各资源优势,为高职院校的校园治理提供动力,推进高职院校的治理效能提升。
发挥协同治理的作用,既发挥各利益主体在高职院校校园治理上的作用和价值,又最大化实现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和谐、有序地共同推进高职院校的校园治理工作。当然,协同治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更符合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它是一种相对复杂的新型的校园治理模式,它的基本理论是多中心治理,是以信任为协同前提的,既是一定程度上资源的整合,又是各部分功能和价值的最大化发挥。
协同治理倡导民主、科学,倡导每一个主体的利益诉求的体现,倡导各资源的不断优化、整合、创新和共赢。协同和创新的治理理念能够推动高职院校的有效治理和创新发展,推动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区域的经济发展,服务于社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协调和统一,更有助于发挥协同作用,推进创新和进步,最终实现共赢[2]。
这里的“共同”指的是行政管理学上的“共治”,政府功能的科学合理的整合能够更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的校园治理,满足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需求。“共治”需要以一定的各利益主体的意愿为基础,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为保障,整合治理权限和责任,细化治理结构,明确权责关系,将校园治理由分散走向集中,由零碎走向规范和整合。高职院校的治理与政府的管理在职能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共同治理能够最大可能保证每一个利益主体的参与,保障校园治理过程中每一个利益主体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在治理过程中将领导、管理、执行和服务各部分顺畅地协调起来,最大程度的发挥各部分的价值和作用。
师生关系是高职院校校园治理过程中最关键的关系之一。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助力学生管理,助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治理效能的提升需要依赖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重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见,刺激和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站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本着“学生本位”的原则,提倡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当中,自主、自觉地学习和探究,减轻和消除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和服务上的阻碍,更好地推动学生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3]。
从“被动接受,上行下效”到“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参与,民主管理,企业联合,社会监督”的协调共治。既有助于校内的各院系、各部门、各师生之间的多元参与、积极互动,又有助于多方优势资源的互补,多方治理资源的协调,共同推进新常态目标的实现。坚决围绕新常态目标明确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各要素之间的权责关系,最大程度的发挥各要素之间在高职院校治理效能提升上的作用和价值。
(1)明确“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决策权限和规则,理清党委和行政的关系,遵循决策规章制度,激发创新活力。
(2)专家治理,建立学术委员会,明确学术委员会职能,指导人才培养,做好学术指导。
(3)民主管理,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决策机制,鼓励和支持教职工建言献策并完善相关机制。
(4)搭建以理事会为核心的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架构,实现多元化办学资源共建,助力教学质量与教育水平提升。
近年来,“参与式治理”观念盛行。其本质在于强调不同利益主体在组织内部治理上的协调作用,呈现利益主体之间的多元化,各利益主体之间共生、互利、协同共治。为了更好地释放高职院校治理效能提升的活力,高职院校就要处理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1)鼓励和提倡师生参与和共治。高职院校内部的教师和学生都是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主体。高职院校要有意识地将校园内部的教师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的功能和职权落实到位。真正发挥师生的监督作用,常态化保障教师和学生在校园内部治理方面的参与。了解和把握师生的真实诉求,鼓励和支持师生的积极参与,并为其创造条件。将师生由政策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校园治理的主要力量。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高职教师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管理模式。高职学生是教师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有意识地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或者“强制式”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课堂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和话语权。倡导“人性化”教育,以“人性化”的管理拉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引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学生的自主和自觉推动学生治理效能的提升,而不是绝对地对于学生管理和灌输[4]。
(3)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实现接轨的主要路径之一,既能保障高职院校的现代化教育质量,又能满足高职院校校园治理的基本诉求。将校园治理由封闭式治理转变为开放式治理。为了更好地满足高职学生的教育和学习诉求,高职院校应该有意识地以更加科学的教育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社会企业实现校企合作,教育共治。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章程的建立和完善是有效推进高职院校治理效能提升的保障和关键部分。新常态视域下,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教学理念、教育模式等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治理章程也应该与时俱进,同步优化和创新。应该真正发挥高职院校治理章程对于高职院校治理的核心和引领作用,对高职院校的各环节、各部门的治理工作实现合理的约束,刺激并推动高职院校治理效能的提升,同时保持高职院校的治理章程的不断调整优化和完善。
要想实现高职院校治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据可依,要想保证高职院校治理制度的核心地位,高职院校就必须有意识地构建相对完善的、科学的、可行的治理章程。坚决以《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为指导,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现实、发展目标以及未来规划和历史使命创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自主管理。明确党委和校长职权,明确议事制度和规则,严格落实学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的职能。
高职院校治理要以治理章程为规范,完善各项治理制度和体系,严格以章程为起点,推进各项制度和规范的细化,逐渐打造出一套适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情况的办学理念和治理体系[5]。
在高职院校的治理过程中,文化与治理的作用和地位应该是同等重要的,并且文化和治理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高职院校在实现校园治理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形成自身的治理特色,给自身打上文化的烙印。高职院校校园治理的过程也是本质上的人治的过程。要以文化推进治理,高职院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多元主体参与,体现组织文化的价值和作用。高职院校治理效能提升是一个多元参与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的实现过程。不同的利益主体在高职院校的治理过程中实现各自的利益需求,需要统一的价值观引导和规范,需要高职院校在治理效能提升的过程中重视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减少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治理效能提升的阻碍。
(2)提升各利益主体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沟通与协调是组织的重心。多主体的参与治理提升了校园治理的复杂性,沟通和互动的目的就是协调各主体的关系,达成各参与主体在治理上的观念一致,帮助各项治理制度的落实,使治理更有效。长期以来,各高职院校也为了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沟通和协调平台。例如,学术委员会的建立。但是由于传统的治理理念的影响,依托于一些平台的沟通并不是那么顺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治理效能的提升。新常态视域下,高职院校的治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外延型向内涵式转变。治理的要求和标准也更高,对校园治理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要顺应时代发展规律,“善治”成为未来高职院校校园治理的重点发展方向。高职院校校园治理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提升高职教育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为社会输出更多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推进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和进步。
高职院校校园治理的信息化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互联网+教育”的校园治理模式已经逐渐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治理中得以应用和普及。
(1)有意识地搭建以教育决策、教学管理、教学服务为一体的校园治理智慧服务平台。
(2)建立移动和pc端兼容的校园治理门户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更好地提供一站式服务。
(3)完善底层应用功能和服务。一方面,推进线上流程的便捷化和智能化,助力治理和服务的高效;另一方面,便于基层部门更便捷地实现数据的调取、有效借助大数据的分析技术为更科学的决策和政策落实提供支撑[6]。
高职院校评价体系的优化和构建,不仅要强调各评价指标的全面化、科学化和合理化,更要重视各评价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联系,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从高职院校的校园治理现实情况和治理目标出发,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助力校园治理效能的提升。
强调治理过程,跟踪和考核。治理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可行重点在于治理体系的具体落实环节。配套的治理跟踪制度和考核机制能够保障各项治理工作的顺利落实,能够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治理效能的提升。
新常态视域下,高职教育逐渐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从外延型向内涵式转变。高职教育的新常态,对高职院校治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职院校治理效能提升体系的构建要在遵循新常态教育背景的前提下,顺势而行,不断优化、改革、创新和完善,立足中国国情和高职院校的教育实际,提升高职教育治理能力,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真正发挥高职教育在助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