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出版企业保障重点项目机制探讨
——以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为例

2022-12-31 12:49◎吴
传播力研究 2022年29期
关键词:重点项目选题人才

◎吴 迪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四川 成都 6100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版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为推动“十四五”时期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重点项目是评价出版企业社会效益、检验出版企业出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指标。在出版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出版企业要实现社会效益更好、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就必须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本文所指的重点项目既涵盖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各类重点出版项目、基金项目、专项资助项目、版权输出项目等,也包括出版企业着力打造的社级重点出版项目。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交大社”)多年来坚持深耕重点项目,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十三五”期间,入选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11项),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7项)、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3项)、国家民文出版资金资助项目(6项)、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3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重点奖励项目(5项)、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5项)、教育部全国高校主题出版(4项)以及四川省重点规划项目(50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9项)等重点项目达百余项。这些项目从前期的调研、策划、立项,到后期的实施、结项、验收的全过程,离不开出版社强有力的政治、制度、组织、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保障。

一、政治保障机制

出版物是党和国家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始终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引领主流思想的政治使命。新时代,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管出版的原则,健全完善党领导出版发展的体制机制,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及主管主办制度和属地管理责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出版工作的方方面面,为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交大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把党的全面领导融入企业治理和企业文化培育中,组织全社员工进行多种形式的政治理论学习,使广大员工牢固树立了出版要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的信念,并落实到重点项目的策划中,认真领会每次下发的文件精神和申报要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结合自身优势策划重点选题。例如,为服务国家科技强国、交通强国建设,坚定文化自信,交大社充分发挥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出版优势,策划了我国第一部高铁领域的全英文图书《高速铁路道岔设计理论与实践》,并成功实现版权输出,填补了中国高铁学术出版走出去的空白。截至目前,已与10余个国家的权威出版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了6个语种40余种图书的版权输出。

二、制度保障机制

制度建设是出版企业开展工作的遵循和依据,出版企业应根据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及时开展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评估、修订和完善等工作,而重点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在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流程化、完善化上有更严格的标准和要求。

(一)选题论证和重点选题储备制度

选题工作是出版工作的起点,出版企业应从源头抓起,不断完善选题论证制度。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出版企业应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将国家战略需要以及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相结合,通过多种渠道,挖掘和遴选具有前沿性的选题,并紧盯优质作者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选题论证,打造重点选题储备库,形成特色鲜明的重点项目集群。

交大社坚持走专业和特色发展道路,着力打造大交通、大土木、地方特色文化等重点版块,涉及这些版块并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支撑的选题,策划人可填报重点选题论证表,交由编辑部论证后提请总编辑及社长进行前置审批,明确是否入选重点储备项目并进行跟踪打造。如“高速铁路线路工程关键技术丛书”“岩土工程抗震大型复杂试验设计理论及关键技术应用”以及“中国盐业考古与盐业文明”“基于数据库建设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医药文献抢救与整理丛书”等入选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和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国家民文资助的项目,在前置审批中就已列为重点储备项目,并进行整合打造。

(二)质量保障和进度保障制度

图书质量是出版企业的生命线,在出版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对重点项目的内容、编校、印刷质量要求更高。交大社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更加严格的“三审三校”制度、编校质量检查制度、出版物审读制度、印刷质量保障制度等。在审校环节,指派社内优秀编校人员承担审校任务,在三审三校外,增加审稿和编校次数;在质检环节,允许质检部门采取灵活多样的质检方式;在印刷环节,采取招标方式择优选取印刷厂。

重点项目的结项时间有严格要求,因此针对每一个项目都要制定详细的进度保障措施,针对大型出版项目更为重要。交大社获得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民国江津商业档案汇编(第一辑)》(100卷)在项目启动前就制定了详细的进度实施方案,倒排工期,对各项工作的完成时间节点、完成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例如在编校环节,项目组负责人每半个月组织编辑开一次会,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将情况直接汇报给总编辑,以便统筹解决,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三)同行和出版专家评审制度

同行评审是审查学术出版最常见的方式,在书稿进入出版流程前,充分保障了其学术质量和专业水准。而从出版角度看,出版专家可对书稿的导向、质量、价值、社会效益和对读者有益的角度进行审查把关。经过同行评审和出版专家评审,书稿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会得到较大提升,为最终打造成精品出版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

交大社获得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项目“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字文献抢救与整理丛书”,其书稿内容涉及民族学、文字学、语言学、文献学、人类学等,为将该项目打造成学术精品,除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审稿外,还请相关高校藏学、文献学、语言学等专业的知名教授以及相关出版社的老专家进行评审,对内容导向和编校质量层层把关。

(四)激励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

针对重点项目,出版企业从预选培育到规划实施,从成功入选到如期结项,从事前扶持到事后奖励,应有详细的激励制度,并将参与重点项目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使编辑在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下,沉下心来打磨精品。

交大社多年来一直鼓励编辑积极策划重点项目,将参与重点项目和承担的工作纳入编辑考核体系,作为编辑考核和评级的重要参考指标;数次修订重点出版物、获专项资金支持项目、获奖项目、版权输出项目奖励的相关规定,不断加大奖励力度;设立社长奖励基金,包含针对重点项目的奖励等。

除以上制度保障外,出版企业还需结合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制度,如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廉洁保障制度等。

三、组织保障机制

出版企业承担一个或者几个重点项目并不难,难的是经过长期积累和打造,形成特色品牌和集群效应。为保障重点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效率运作,出版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组织机制,有效配置资源,明确分工与职责,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

(一)项目组管理机制

出版企业的重点项目工作应实行“一把手”工程,成立涵盖总编室、编辑、审读、校对、质检、设计、印制、财务、营销等部门的重点项目工作组,这样不仅有利于工作有序衔接,也有利于形成合力。交大社的重点项目工作由社长牵头,总编辑分管,集全社之力,组建了重点项目工作组,总编辑任组长,从人员、资金的分配到质量、进度的把控,进行全周期、全流程的跟踪管理,督促落实,确保项目的完成。此外,交大社还设置了重点项目与战略规划部,常态化负责重点项目前期的策划和申报。总编室则负责与上级管理部门的对接以及项目的变更、年检、结项等后期落实与管理工作,与重点项目和战略规划部前期申报相衔接,工作各有侧重。

(二)风险防控机制

重点项目的质量和进度管控更严格,耗费的时间较长,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较大,若遇到作者延期交稿、出版进度缓慢、履行备案或送审等问题,极有可能导致项目无法按计划完成,存在撤项或是被处罚的风险,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出版企业应充分做好项目的风险防控。首先,重点项目的作者多为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科研任务重,出版企业应密切加强与作者团队的沟通,确保作者如期交稿。其次,在出版环节,出版企业应制定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集中人力、物力确保重点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压实责任;严把出版导向观,遵守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和送审制度,预留充足的时间。总之,出版企业须综合评估项目风险,制定防范化解风险的应急预案。

四、人才保障机制

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内容,而内容的挖掘、整理、创新、再造,高度依赖于人才,《出版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将“加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出版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认为:“有出版职业理想的人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政治素质较高、专业能力较强的队伍建设放在第一位,必须造就一批能够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创造性思维、懂得现代出版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而重点项目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

(一)培养复合人才,形成人才矩阵

交大社为保证重点项目的可实施、可持续,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优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互补、充满干劲活力的人才队伍。近年来,引进和储备了交通运输、土木建筑、医药学、藏学、文献学等专业的优秀编辑人才。坚持以项目带动人才培养,尤其注重在重大出版项目中全面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此外,打破传统的人才结构体系,着力引进和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版权运营人才、出版国际贸易人才等,构建新时代出版人才矩阵,为数字出版与融合发展、版权贸易类重点项目储备人才。

(二)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提升机制

交大社积极构建以精品生产为目标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激励人才,健全以质量、实效、贡献、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相配套的激励和分配机制,不断增强人才从事精品出版的使命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参与重点项目的优秀人才,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应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不断完善他们成长提升的长效路径,为规划重点项目、实施精品出版工程储备了稳定的人才队伍。对参与重点项目的人员有明确的奖励办法,有相应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充分调动了编辑的积极性。

五、资金保障机制

重点项目的经费投入高,尤其是重大出版工程,资金需求更大,是对出版企业出版能力和经济实力的检验与考量。交大社设立了专项出版资金,资助特色鲜明,具有前沿性和较高学术水平,或对文化事业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优秀学术著作。国家为保障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设立了各类出版资金,有事前资助,也有事后奖励。《出版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提高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力度和精准度,统筹用好相关出版专项资金,加大主题出版、学术出版、融合出版支持力度,提高原创精品扶持效能。对国家级出版公共文化设施、重大出版工程、重大出版融合发展项目,积极协调财政资金支持”,为出版企业申请资金指明了方向。此外,出版企业还可争取其他渠道,如高校、科研单位、文化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支持,多头发力,共同推进,全方位、多渠道保障重点项目。

六、技术保障机制

出版企业应打破传统单一型、平面化的出版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科技创新带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大力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提升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数字化水平,打造更加多元的新业态、新模式,系统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

交大社以新技术推动内容建设,在融合出版领域积极探索,策划的“轨道交通职业教育云服务平台”和“基于AR的轨道交通超媒体数字教育平台”项目,分别入选2016年和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轨道在线’AR数字教育平台”入围2021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发起的“百佳数字出版精品项目献礼建党百年专栏”。这些平台运用AR、VR等多种技术手段,全面构建了由专业化的课程平台系统+全媒体资源研发+规模化资源集成+新形态教材融合出版的云服务商业模式,加快了交大社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步伐。

总之,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出版企业应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主办和主管单位的领导下,结合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重点项目工作模式,科学规划,长远布局,强化政治、制度、组织、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多措并举,推动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打造更多的精品佳作,增强出版企业的实力。

猜你喜欢
重点项目选题人才
人才云
IPO&并购
IPO&并购
IPO&并购
IPO&并购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