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纪录片故事化的目的与原则

2022-12-31 12:49李奕函
传播力研究 2022年29期
关键词:真实性纪录片

◎李奕函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江苏 南京 210008)

近年来,文化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新闻媒介的成长,最为显著的是电视纪录片,其在选题、审美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不断发展、优化,适应了新时代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为了提升纪录片的可看性和艺术性,进而引发更多受众的关注与思考,本文将以纪录片故事化为出发点展开讨论,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进而提出故事化的原则,以及电视纪录片故事化的叙事策略。

一、纪录片故事化的目的

纪录片是能够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我国电视纪实的首部作品为《望长城》,而在此作品之前,纪录片仅仅被创作者认为是描述真相、记录现实的一种手段,缺失了艺术性,缺少了表现力,观众并不为此买单。而为了获得社会效益,可大胆借鉴故事来吸引观众。

(一)生动记录历史与现实

对实际发生的事件进行有效记录,经过时间的洗礼,便成为了历史。匈牙利一名电影家说,“纪录片负有用画面记录人类历史的伟大使命。”纪录片记录了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并对对应的年份进行整理、收录,体现了当时环境下的情况和背景,具有时代档案的性质。这也是史家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传统纪录片的纪实风格属于典型的媒体采访,一五一十进行记录,而纪录片故事化的升级,是在前期就对拍摄对象进行一定的规划,或根据拍摄内容对后期素材进行编排与剪辑,增强冲突性、情节性,使纪录片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增强可看性。

纪录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简单、直白的输出,则无法充分体现这种题材的艺术价值。作为一种刻录历史、关照现实的表现形式,需要像故事一样,有背景、有情节、有人物等因素,生动形象地展现时代意义。此外,纪录片故事化也会提升纪录片本身的审美性、艺术性,在展现事实的过程中还可增强娱乐性、趣味性,这些元素的交叉、叠加,使纪录片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更加具象,令人印象深刻[1]。

(二)更好地获得社会和经济效益

纪录片是经过专人指导、专人拍摄和剪辑而成的产物,自此过程中要消耗资源,而回报也是需要观众来实现的。新时代人们的观念和个性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传统的纪录片表现形式已不受人们的喜爱,导致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减弱,社会效益自然不容乐观,而社会价值就无从谈起。为了避免恶性循环,纪录片故事化便是一种转变,既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增强了观看体验,吸引了观众,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影响力,使得纪录片在市场占比增大,社会价值稳步上升,社会以及经济效益越来越好。电视栏目纪录片便是最常见的一种体现。

电视栏目纪录片依托于电视栏目,是典型的商业性纪录片,成为传媒产业链的一个链接点,是电视传媒的一个重要分支。纪录片自身的商品性显而易见,为了能够在市场上生存下去,就必然要创造收视率,赢得观众的青睐,实现社会效益这一首要目标。市场化的经济体制会造成部分纪录片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但作为时代档案,要把握社会价值大于经济价值的原则。保证其真实性和存在性,在此原则下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纪录片故事化的原则

(一)真实性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原则,一旦脱离这一原则,就违背了纪录片的初衷。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都有不一样的纪录片。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虽然坚持真实性原则,但做不到绝对的真实,因为纪录片是由“视听形象纪实性”决定的,坚持这一理念,导致纪录片的真实性受到多方面的质疑,如何把控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成为了外行人的疑惑,而行业内则形成了一种默认规则。由张骏德主编的《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就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阐述:“如果说纪录片是追求一种真实的境界,那么真实并不仅仅是指客观现实的真实,也是创作者和观众主观感受的真实,因为纪录片实际上是对生活的一种转译,是创作者把他对生活的解读告诉观众。”主编张骏德认为,纪录片的真实并非全部来源纪录片本身,更重要的是得到观众们的认可,纪录片符合人情、遵循规律,与大众所认知的世界相符,那么就能成就一部伟大的纪录片。创作者的作品被大众认可并推广,那一定会获得赞誉。如此一来,便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造了机会,提供了平台。

(二)艺术性

如果说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核心,那么表现的艺术性则是纪录片的躯干。要展现纪录片的艺术性,便涉及到纪录片的表现形式。有别于学者,大众所能领悟的事物是他们时常能接触到的,吸引他们的是含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妙趣横生的人物以及易构思的背景,人类的好奇心是原始能力,在这一能力的驱使下会让人更容易着迷表面现象存在的暗面本质[2]。故事化的功能便能有效避开传统纪录片的缺点,而放大其优点。孙玉胜曾在“中国电视纪录片20年回顾研讨会”上提到,检验栏目化纪录片好坏的权利应该还给大众,而不是创作者自己架设的神坛,不能把纪录片变成观众看得平淡无味,而创作者却能从中进行哲学思考的玄学,这就很明显地点出纪录片艺术性的重要意义。故事化的创作过程中,首先要定义好故事的主旨,铺设一条明线、埋下一条暗线,再慢慢填充内容,运用细节、铺设、悬念等手法使纪录片更生动、更形象,更高的故事性带动纪录片传播价值提升,其社会效益也会相应放大。

纪录片故事化具有三大基本特征,即故事化、真实性、传播价值。故事化使纪录片生动、真实性使纪录片权威、传播价值带来社会效益。三个特征、三个角度,使得电视纪录片赢得市场、获得业界好评、收益社会价值。

三、电视纪录片故事化的叙事策略

(一)创作技巧方面

1.叙事素材的取舍

纪录片的素材来源无非两方面,一是社会环境,二是自然环境。这就要求创作人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怀着一颗积极热情的心。素材的选取在具备真实性的同时,也要能够与故事相融合,二者的有效结合才能创造出不一样的艺术感、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定完素材后,随之而来的是行文,素材的精选是直观的感受,而行文的优美、严谨才能更好地触动人心,带领观众感同身受。紧接着,创作意图即思想要切合大众的需求,吸引观众,让他们欣赏作品、品读作品,并引起他们情绪上的波动。

2.故事情节的编排

上述内容提供了核心,但光秃秃的核心并不能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还需要精心布局故事情节,形成躯干,让观众拥有具象感受。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分别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故事情节一般编排有大情节、小情节、反情节这三大类,灵活运用这三个类别,梳理好纪录片的故事情节,让整个故事脉络清晰,一步步将观众带入故事,根据三类情节的各自特点,充分实现表达效果。第二,激励事件增强其艺术表现力。激励事件是凸显核心的关键事件,能使整部纪录片达到一个新高度,在激励事件上增强艺术性,是借助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引导观众朝着纪录片的主旨去思考,从而吸引观众、抓住观众的心,使纪录片提升一个高度[3]。激励事件构建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巧合型设置,另一种是根据事件或编导创意进行设置。依据目前大众的需求,激励事件一般设置在故事化过程的前期,能率先带领观众入迷,最后再在结局设置,前面做的大量铺垫、设计,最终是为此次情节的高潮而准备的,为的是提升受众的思想,达到创作者的创意目的。同时让观众情绪得到宣泄,紧扣心弦,让他们记忆深刻,最终实现创作者的意图,表现出纪录片的文化底蕴和核心思想,实现作品的价值,并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3.人物形象的塑造

不论是故事,还是纪录片,人物一直是作品的血肉,也是创作者意图最具体的表现。人物所展现出来的言行举止,不仅有丰富的表层含义,还有更深层的背后隐喻。通过电视纪录片独具特色的“故事化”叙事表达形式,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富、更现实,能理顺情节,更能对故事情节起到精排的效果。人物塑造为情节填充血肉,所以是纪录片故事化细节刻画的具体体现,是重点,更是难点。人物形象建立在最基础的言行举止上,更深层次是人物性格、思想的构思,以人物引导、带动观众,通过故事人物展现文体魅力,突出创作者的意图,实现创作目的。坚持真实人物塑造,体现人文关怀,弘扬优良文化,体现时代的美好,展示大环境的特点,而要实现这些,则离不开专业的影像技巧、后期的视频剪辑技术。

(二)影像、剪辑技巧方面

1.影像技巧

最开始人们利用绘画来记录,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机器进行拍摄,直到发展成现在的影像技术。影像技术不仅包含了单一的拍摄,从基础上增加画面语言,画面语言添加了故事人物述说,而情节的细节处理以及故事叙述更是丰富了内容。此外,长镜头作为纪录片标志性的拍摄形式,也是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必要的拍摄手段,更好地服务纪录片中人物的刻画、情节的设计、伏笔的埋设,让整个纪录片形成完整的一体,使题材的思想、哲理等得到更好的升华,使纪录片的意义更深刻[4]。

2.剪辑处理

前期素材的收集便是为此而准备的。后期剪辑处理,不仅会用专业的处理工具,更是要明白素材的关联性,剪辑完成的作品就是纪录片故事化的表现形式,是作品的最后阶段,也是成败的关键节点。因此,此项工作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既要考虑背景,又要把握好故事情节内外的节奏。这时候需要一名导演,同时也需要一名指挥官,二者相结合,才能使得纪录片能有效合成,且不偏离主题,紧扣核心,而最常用的手法便是蒙太奇组接。

(三)实际运用方面

1.把握主题核心

近年来,自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异军突起,对传统媒体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视频制作也逐渐呈现“轻量化”的趋势,人人都可运用工具拍摄出简单的作品,所以出现了大量碎片化的新作。观众看完无法领悟作品的含义,更是提炼不出主题核心,故事情节关联性差,无法赋予其内在联系,看完感觉思维混乱,摸不清创作者的意图,这就导致受众糊里糊涂看完了一部纪录片,而没有感想、没有领悟,未对其产生影响。由此可见,把握主题核心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所在[5]。例如,《出山记》这一作品,围绕“记录新时代”主题,创作者率先列出贵州省脱贫攻坚事件,一步一步细化分解,从脱贫攻坚的手法出发,记录了该省先在小区域打响脱贫攻坚战,随后依据现实情况带动整个省份。这一部影视纪录片明确给观众解说了新时代国家运用了切实可行的脱贫攻坚手段,不仅给观众带来感触,更是为国家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一套方案,也促使其他地方结合本部作品,沿用或创造新的脱贫攻坚方式,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2.掌控叙事节奏

叙事节奏与音乐节奏类似,一个好的叙事节奏,能强有力地带动观众步入纪录片创作者的思想中,掌控好节奏还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而此节奏与景别、构图、画面运动、声音等因素紧密相连,通过五感的刺激,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对其情感产生影响,深入体会片中故事发展的情节,叙事节奏合理的变化,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波动和思想冲击。在《二十二》这部作品中,作者以全国仅剩的22名慰安妇为题材,使用碎片化采访的影像技术并以此为线索,切换观众的视觉,触动他们的心理和思想,再利用人物表情镜头和日常生活空境,将氛围降至冰点,创造出宁静、压抑的环境,再利用淅淅沥沥的雨点声的变化,表达人物内心的压抑和愤懑,与场所环境产生共鸣,以极其隐晦的手法展现出当年的屈辱史。虽是如此的压抑,但仍然吸引了众多观众,引发共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埋伏笔、设悬念

伏笔、悬念属于常用的影视手段,能够很好地调动观众的心情,观众本就是抱着好奇心来的,面对埋下的伏笔与悬念,自然会产生期待心理,为了知道后续情节的发展,会更专注,进而产生良好的观影体验。纪录片故事化的创作者适当运用伏笔、悬念,既为故事提供了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调动了观众情绪,使观众产生良好的观影效果。例如《人间世》中的《坚持》,此档节目全面记录了两个患者在同一天的手术过程中的状态,除了患者,还有医生、家人、亲友的情感状态,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虽是短短的一段记录,但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也设置了诸多悬念,推动着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题——坚持。

四、结语

总之,电视纪录片故事化的创新有利于增强纪录片的审美性、艺术性。为业界开辟新的道路,其叙事手法的运用,将原本简单的事件变成更具趣味性和戏剧性的故事,在坚持纪录片真实性与纪实性原则不动摇的基础上,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在创作过程中,主题的确定、伏笔的埋设、悬念的构建、情节节奏的把控,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融合,有效提升了电视纪录片的质量,也将对受众产生更加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猜你喜欢
真实性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全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思考
新闻报道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性
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真实性认定规则研究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