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佳 郑伟明 张伶俐
孟加拉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穆斯林国家之一,也是少数实行民主制度的穆斯林国家。近年来恐怖主义升温让人们把目光聚焦在伊斯兰教学校教育系统,有一种观点认为它们可能会助长宗教激进主义。事实上,伊斯兰教学校的功能更偏向作为一种宗教文化机构的存在,是经典伊斯兰教的研究中心和正统伊斯兰教派的守护者,是伊斯兰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系统考察孟加拉国的伊斯兰教教育系统,认为伊斯兰教教育属于孟加拉国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相对比较独立,社会上呈现的宗教极端主义与伊斯兰教学校没有必然的关系。
孟加拉国的教育系统在体制结构和教学重点方面呈现多元化特点,总体上分为世俗化教育和宗教化教育两大类。世俗化教育被视为主流教育,其教育制度是从英国殖民时代教育演变而来的。该教育系统提供从小学一年级到硕士阶段共计17年的教育周期,分为小学、中学、高中、学士、硕士五个层次。完成中学和高中学业的学生可以获得中学毕业证书和高中毕业证书,同时这个层次还提供职业和技术学科文凭,如护理。学士级别阶段授予的学位有文学学士、理学学士、工商管理学士、商科学士、社会科学学士、法律本科、教育学士等。硕士阶段授予的学位包括文学硕士、计算机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理学硕士、法学硕士和医学硕士。根据2018年的数据,中等教育的学校有20467所,学生人数10330695人;专科学校有4419所,学生人数3872960人;大学135所,学生人数856726人。中学和高级中学的考试和学位授予的总体管理由政府的中学和高级中学教育委员会负责,而学士和硕士教育则由孟加拉国立大学管理,约135所私立和公立大学提供研究生教育[1]。
孟加拉国伊斯兰教学校分为Alia Madrassas和Quomi两大类型①。前者是由政府资助和控制,后者由私人管理和社区捐赠。Alia和Quomi共同构建了从初级到高级的伊斯兰教教育。两类伊斯兰教教育的初级层次相当于主流教育的初级教育。尽管孟加拉国的大多数大学接受世俗教育,但所有的公立大学都提供伊斯兰研究和相关科目的高等教育,并招收具有“伊斯兰学校”教育背景的学生,如达卡大学就以高质量的伊斯兰历史、伊斯兰研究和次大陆阿拉伯语课程闻名。
孟加拉国的伊斯兰教教育可追溯到13世纪初,BAKHTIYAR KHILJI在孟加拉国北部建立了一些伊斯兰学校和清真寺。18世纪中叶在英国殖民统治前,伊斯兰学校是为穆斯林提供教育的唯一机构。殖民时代,大约有80000所伊斯兰学校得到承认。殖民后,英国对传统的伊斯兰教育进行干预,影响持续到现在。
英国殖民时期,其教育目标旨在培养更多能够服务殖民地国家的人力资源,尤其是法律、税收和管理方面的人才。在莫卧儿王朝管理孟加拉地区时期,官方使用波斯语,因此英政府最初重点发展波斯语-阿拉伯语教育。1780年东印度公司建立了加尔各答伊斯兰学校,引入Dars-I-Nizami②课程,侧重语法、逻辑、哲学、数学和天文学学习,减少《古兰经》和圣训的学习[2]。19世纪30年代英语成为英属印度③的官方语言,伊斯兰学校教育因需求的缩减发展受阻,像加尔各答伊斯兰学校就未得到加尔各答大学的承认。殖民教育政策对印度穆斯林社区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维持伊斯兰教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建立私人或社区支持的宗教学校。虽然这些学校满足了民众对伊斯兰教教育的需求,但因为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所以既无法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也受到殖民政府“伊斯兰学校新计划”的冲击。1947年,东巴基斯坦④有1074所新计划的伊斯兰学校,86000名学生。到了20世纪60年代,所有的宗教学校转变为Alia宗教学校。目前Alia伊斯兰学校体系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宗教教育体系,代表着现代世俗教育和传统宗教学习的结合。课程体系分为16年,Ebtedaee(小学)、Dakhil(中学)、Alim(高中)、Fazil(文学学士)、Kamil(文学硕士)五个层次。必修科目有英语、孟加拉语、科学、社会研究、数学、地理、历史,伊斯兰学习则是传统的压缩版。宗教与世俗课程的比例是4∶6。在孟加拉,虽然完全由政府资助的Alia学校并不多,但是政府至少支付给Alia宗教学校教师和行政人员80%以上的工资。
同样,Alia伊斯兰教育体系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作为世俗教育和伊斯兰教育的结合,一方面得不到主流学校的承认,另一方面Quomi学校鄙视他们教授的伊斯兰内容肤浅。即使这样,2005年Alia教育较之1995年增长超过了55%,学生人数增长了5倍,相当数量的民众对这种教育模式感到满意。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能够融入普通教育,在学院或大学继续接受教育。2004年南亚研究组织调查显示32%的教师毕业于Alia学校。Alia学校的教义上表现为多样化,以平民化的Brelvi学派为主,然后是Ahl-e-Hadith⑤和Deobandis⑥。由于接受政府的资助,所以Alia学校的管理也易被国家政治和制度改革左右,像教学计划、师资认证都会受到国家的严格监管。
Quomi伊斯兰教育同样采用修订版的Dars-I-Nizami课程,但与Alia系统有着较大的区别。英殖民时代,Dars-I-Nizami代表宗教与世俗的第一次分裂。对那些希望通过伊斯兰学校获得伊斯兰知识的人来说,修订课程并不是最佳选择。在1857年的反英国殖民独立运动中,一些有声望的穆斯林神学家加入其中,他们的出现让英国人觉察到伊斯兰教存在的潜在威胁。同时,对待英殖民者,穆斯林内部也表现出排斥与合作两种不同的态度,其中涌现出大量的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者。例如,开放派SIR SYED AHMED KHAN和SYED AMIR ALI,他们希望同英国进行合作改善穆斯林社区的经济、政治状况,同时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教育。与之相对,保守的穆斯林则追求伊斯兰正统的完整性,反对外来思想和西方现代主义。1866年,穆罕默德·卡西姆·维诺塔维在北方的德奥班德建立了一所伊斯兰学校,很快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典范的伊斯兰教育机构。当代孟加拉国大量的Quomi Madrassa代表的就是德奥班德类型[3]。
Quomi系统也有16年课程,包括小学、中学、高中、文学学士、文学硕士五个层次。多数Quomi系统遵循德奥班德模式,教学科目大约有20种,分为传播科学和理性科学,涉及语法、修辞学、韵律学、逻辑学、哲学、阿拉伯文字、辩证神学、先知生平、医学、数学、伊斯兰法、法理学、圣训和Tafsir(古兰经注释)等学科。只有8个主题被视为是纯粹的宗教,其余都是世俗科目。其目的在于既让学生具备公务员工作能力,又能够理解宗教教义。绝大多数Quomi宗教学校都是比较保守的奥德班德类型,代表平民主义和民间伊斯兰教的Brelvi伊斯兰学校较少。
由于不接受政府的资助,Quomi系统授予的学位在2006年8月前不被政府承认,该机构的毕业生通常在宗教机构和私营企业谋求发展。而伊斯兰学校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能够得到初级伊斯兰教学校自身财务支持,它们来自宗教捐赠(包括国外信徒的捐赠)和天课⑦。独立的财政来源使得孟加拉国的乌里玛⑧有能力抵制政府对伊斯兰学校进行干涉或控制,与此同时,受到国家的施压,乌里玛们也不断调整课程与考试制度,这样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传统伊斯兰教育系统与现代世俗教育之间的裂痕和差距。
自孟加拉国独立以来,Alia和Quomi的生源稳步增长,20世纪80年代增长剧烈,这与齐亚⑨政府对伊斯兰的支持有着较大关系[4]。截至2018年,约9303所Alia学校招收了240万名学生,13902所Quomi学校招收了140万名学生。伊斯兰学校的数量和生源的迅速扩张,主要得益于入学成本低。
Alia学校相当数量生源来自拉杰沙希,这是因为一方面该地区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多,另外该地区更为贫困。与穆斯林在南亚其他地区情况一样,贫困家庭倾向于让子女就读费用较低甚至是免费的伊斯兰学校教育系统。Quomi学校主要集中在吉大港和诺阿利卡地区,因为这两个地区有孟加拉国最多的乌里玛、伊玛目(神学家或法学家)和哈提卜(清真寺教职人员)。同时,由于诺阿卡利面向海湾国家、英国和美国输出外籍劳工,获得外汇利益,又进一步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以及伊斯兰学校的发展和增长。吉大港作为孟加拉国最主要的港口城市之一,乌里玛与商人阶层的关系对伊斯兰教育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随着全球女性解放,女性教育也逐渐影响穆斯林国家。Alia伊斯兰学校在女性教育方面增长较快。1985年,女性仅占学生总数的7.8%,到2003年女性入学率达到了46.8%,增长率超过了同时期的普通学校。据统计,Quomi系统女性入学人数要低于Alia系统。选择Alia学校,一般是出于以下因素的考虑:首先,多数中下阶层的保守家庭不愿意让女孩继续接受小学以上的教育,但认为送到伊斯兰学校接受中学以上教育更好;其次,Alia作为公立学校收费更低;最后,Alia的教育背景下不会影响女孩进入大学或学院等接受更高等级的教育。
虔诚的宗教信仰依旧是吸引进入Quomi系统学习的最主要原因。即使Quomi系统学校的费用远远高于普通学院,然而数量远超Alia。大部分父母选择将孩子送到伊斯兰学校学习,首先,是因为普通教育不能提供伊斯兰教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育;其次,伊斯兰学校一般会开设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为农村人口提供教育资源;再次,宗教争斗引发了以乌里玛为代表的孟加拉国精英们对穆斯林文化的自觉保护。通常农村偏远地区如果没有学校,国外NGO(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就会介入并传播与伊斯兰教价值观相冲突的西方价值观或者是基督教价值观。此外,主流学校特别是高校,长期受到学校政党组织的困扰,这些组织之间常常因为政治观点不同发生暴力冲突事件。这些原因促使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以远离政治和暴力。最后,孟加拉国经济发展落后,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人口大国及世界最贫穷国家之一,普通家庭难以支付学习费用。虽然孟加拉国在2011年全面实现8年制义务教育,但农村家庭的收入仍然无法承担学习开支[5]。
从英属印度时代开始,孟加拉国伊斯兰学校就被迫进行了多次改革。英国殖民时期,1915年的“伊斯兰学校新计划”,将英语嵌入到伊斯兰学校的课程中。1938年,穆斯林领袖A K FAZLUL HUQ提议成立伊斯兰学校教育委员会。孟加拉国未独立尚在巴基斯坦内的时期,部分新计划的伊斯兰学校转变为普通高中。1949—1951年,毛拉阿克拉姆汗建议废除Ebtedatee(伊斯兰教育小学阶段)系统,强调孟加拉语作为教学语言的重要性。独立后,受到世俗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影响,教育委员会建议废除8年级以下的伊斯兰学校,遭到了众多宗教领袖和穆吉布尔⑩的反对。1979年,齐亚制定了一项新的“临时教育政策”,建议将Ebtedaee教育和初级教学合并,孟加拉语作为教学语言,承认Dakhil(伊斯兰教育中学阶段)等伊斯兰学校具有跟普通学校同等学历学位的地位,同时将伊斯兰学校教师纳入财政系统中。1996年,人民联盟掌握政权后,强调女性教育问题并建立新的妇女宗教学校,培养伊斯兰的真正仆人和捍卫者。2001年孟加拉民族主义党执政后,缩小伊斯兰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距离,将Ebtedaee学校国有化,同时确定伊斯兰学校中高等学位的地位并把Alia宗教学校纳入国立大学。总体上,孟加拉国历届政府都热衷于伊斯兰学校教育改革,希望培养高素质、符合社会文化政治需求的人才。
如果说政府积极介入Alia系统的教育改革,那么相对而言Quomi系统处于“自治”的状态。这是因为Quomi系统的经营主要依靠社区,财政上相对独立,因此在整个南亚穆斯林中最有公共话语权。乌里玛虽然不认可主流世俗主义,但受到国家和民间组织的推动,还是较早地将英语、数学、社会研究、科学等科目引入到教学体系中。其教育经历了以下改革:首先孟加拉语成为大多数Quomi学校的教学语言,但在高等教育中,乌尔都语还是教学语言。孟加拉语作为伊斯兰学校教学语言,意味着伊斯兰的本土化进程。之后英语成为了小学必修科目,Quomi伊斯兰系统将小学教育吸纳其中,完成了普通教育所有科目与伊斯兰教育的对接,以便为伊斯兰教学生日后接受普通教育铺平道路。需要注意的是Quomi伊斯兰教学校的宗教课程没有向学生灌输仇恨思想,主要是证明伊斯兰教的优越性。从英语的教授以及孟加拉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地位,可以看出Quomi伊斯兰学校的发展仍然避免不了受到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影响。
受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和种族宗教偏见的影响,一方面人们容易将恐怖主义与穆斯林和伊斯兰教学校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又以西方标准给非西方国家贴上“温和的穆斯林”或“激进的穆斯林”的标签。实际上,孟加拉国的大部分伊斯兰学校更多的是为了传统宗教文化的继承而设立,它们长期处于不断地与世俗文化、全球化的博弈与调适中,对西方文化的抵制主要是对包括文化和政治霸权主义的抵制,不能简单地将之等同于恐怖主义。因此,选择客观理性地看待伊斯兰教学校,有助于消除误解,尊重宗教信仰的自由,让伊斯兰教作为文化共存的一种体现,而不是文明冲突的渊源,让世界各地区的文化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注 释:
①Alia Madrasahs:接受政府资助的学校,由孟加拉国伊斯兰学校教育委员会管理,除了研究宗教还要教授国家管理机构要求的标准学校课程。Quomi Madrasahs:致力于伊斯兰教研究并且不接受政府任何资助的独立学校。
②Dars-I-Nizami课程:是让人成为伊斯兰学者的一门课程,学习后可以区分是非和按照伊斯兰法的告诫指导其他人。
③英属印度:是指英国在1858年到1947年间于印度次大陆建立的殖民统治区,包括今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缅甸。
④东巴基斯坦:1757年,孟加拉国沦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47年印巴分治后,归属巴基斯坦,被称为东巴基斯坦。1971年,脱离巴基斯坦而独立。
⑤Ahl-e-Hadith:指只教授伊斯兰课程和只接收穆斯林入学的学校,在中学阶段会教授少量的英语和数学,除此之外,不教授任何其他科学学科。
⑥Deobandis:即德奥班德,是典型的伊斯兰教育机构,具有保守特性,现在的Quomi Madrassa学校就是对其的继承。
⑦天课:伊斯兰教5项基本功课之一,阿拉伯语的意思就是洁净、纯净之意,即通过交付天课使自己的财产的一部分转化为穷人的份额。
⑧乌里玛:在阿拉伯语中通常指所有得到承认的、有权威性的穆斯林法学家和神学家,类似阿訇。
⑨齐亚·拉赫曼(1936—1981):孟加拉国前总统,孟加拉国民族主义党领袖。1975年8月他发动政变上台,1977年4月就任总统。1978年6月3日,孟加拉国举行总统大选,齐亚·拉赫曼作为候选人以78%的选票当选为孟加拉国第一位民选总统,1981年在吉大港一次兵变中遇刺身亡。他当政时间满打满算超不过4年。
⑩谢赫·穆吉布尔(1920—1975),东巴基斯坦政治领袖、孟加拉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孟加拉国国父,孟加拉国人民联盟领袖,1971—1975年间曾任孟加拉总统和孟加拉总理。1975年8月15日在政变中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