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芸,张晓荔
(1.四川铁道职业学院科研处 四川 成都 611732;2.四川铁道职业学院组织部 四川 成都 611732)
知识的传播载体从口口相传到书籍,从书籍到视频,随着载体不断更迭,传播样式的不断翻新,知识类短视频顺应而生。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开展,更是给予了知识类短视频发展空间,大量的学者、专家、工作室等成为知识传播的自媒体,这打破了知识传统传播模式,也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认为“知识”是深思熟虑后,经过处理且系统化的解释,知识被视为比数据和信息更高级的内容。[1]所以知识是人类对世界探索后进行经验总结,通过创造、加工后借助某一载体进行保存和传承的内容。
在印刷时代,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文字则作为一种符号作用于人的视觉,人们通过想象在大脑中构建出文字所描述的图像。图像时代,经由视觉直接将图像的原貌传送入大脑,逐渐脱离以文字为导向的想象传播形式,建立起以视觉为导向的传播形式。这一传播形式更适合演示事物之间的层次关系,将人们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想象传播中被解放出来,创造出知识生产的新型叙事价值,同时也释放出更多的知识潜能。[2]知识传播的载体也不再局限于书籍,随着摄影技术和视频技术的发展,短视频逐步成为知识传播的新载体。
短视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视频制作的门槛,让更多的人成了知识的传播者,他们利用短视频将自己的创意和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创作拍摄,将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可视且通俗易懂,让人们通过轻松的观看方式获取知识信息,降低了知识获取和理解的门槛,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传播壁垒,让知识的传播者也不再局限于某一群体,这让知识量以及传播范围比之以往大为提升。
短视频可以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其本质上不过是顺应时代变化而生的一种传播方式,一种文化载体,一种展现形式,它本身的特点必然会影响知识呈现方式。短视频的基本特点是时长短,一般不超过5 分钟,这就要求其内容要短小精悍、简洁明了,在快速激起用户的兴趣的同时,让用户以轻松方式在短时内快速获取完整的信息要点。
知识类短视频传播核心点是知识,目的是让知识触达更多的人,实现知识的普及。当知识类短视频满足短视频的特点时,其在传播时会展现出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第一,知识的即时性。知识借助短视频传播时,首要满足的条件就是短,要在有限的时长内以视觉化的形式传播知识,给予用户去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时间学习知识的可能性。为此我们需要使知识更加凝练,取其精华进行创作加工,可以一瞬间激起用户的兴趣,激发他们进一步去学习的意愿。
第二,知识的社会性。知识类短视频释放了知识生产和传播能力,让知识的内涵和种类也得到极大地丰富和扩展,同时打破了知识传播的物理壁垒。拥有不同背景的、各行各业的人乃至团体都可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如专家学者、教师、工匠艺人,农户等。他们将自己的社会属性、兴趣特长或性格特征等和视频内容相融合,通过口头阐述、演绎或视频解说等擅长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播,也借自己的社会属性提高了知识的可信度。
第三,知识的显性化。波兰尼认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可以用语言文字加以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则是那些我们知道但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述清楚的知识。它可以是具体的技能、专门的技术或实践的经验,它存在于个体之中,是一种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虽然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述清楚,却可以通过视觉化形式表达出来,通过直观、具象的呈现、循序渐进的步骤,让个体的经验、技能和生活智慧等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短视频制作的便捷性和简易性更是为隐性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有利途径,让隐性知识变得清晰直观的同时,缩短了个人理解知识需要的时间,提高了知识的传播效率。比如,在视频平台上出现的面试技巧、生活妙招、健身知识、护理急救等知识短视频,通过以身示范、互动等方式,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效果。
第四,知识的通俗化。知识类短视频是以大众为目标群体,进行“点”知识的传播,不针对某一类固定群体,这就要求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降低复杂知识的理解门槛,要将晦涩难懂的知识以形象、生动、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其变得通俗易懂,瞬间激发大众的兴趣。大众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收获新的知识,如《工作的细胞》通过动画来直接呈现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模式,以这种直观的方式能更好地让普通大众理解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
皮埃尔·利维通过对虚拟技术的研究指出,新型的“知识空间”与旧式线性的、自成体系且结构严格死板的知识空间完全不一样,[3]利用新技术、新媒介建立的知识空间,使知识共享成为可能。不同背景的个体乃至团体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结合流量密码进行分解、重建,通过短视频进行共享,让知识可以面向更广泛的人群,用户也更愿意通过短视频来获取知识,知识类短视频逐步成为新的“知识空间”。这也证实短视频成了知识传播的有效载体、重要途径,然而知识类短视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我们忽视。
知识类短视频的制作过程就是将知识凝练,去除了知识复杂的结构框架和阶梯铺垫,论点结果以视觉化的形式直观地将知识点输入用户大脑。用户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高速获取大量信息,再加上短视频的推算模式以及浏览模式让用户从以往主动接受信息转变为被动接受信息,随着用户习惯这种高效被动地接受方式后,注意力时长被缩短,在面对长视频和文章的时候会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观看。这些被凝练过后的“点”知识,让用户接收的信息与以往相比数量变得巨大,在接收过程中失去了对知识思考、理解的过程。同时,若内容若过于零碎,用户就无法凭借自身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至于对知识点的记忆并不深刻。
知识类短视频受时长限制,所能传达的信息十分有限,很难提供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再加上知识传播者具有多样性,拥有不同背景的传播者,其学识水平和对知识的解读也不一样,所传播的知识点的正确性都是有待考量的。同时,短视频平台和一些博主相对于视频内容的质量而言,大多更重视流量,为了快速获得流量,有些所谓的创作者直接照搬其他博主的文案、拍摄手法或视频,而平台的放任让“二改”视频侵权现象变得严重,导致一些短视频平台内容同质化严重、毫无创意。而原创博主的知识产权无法得到保护,失去创作分享的意愿,导致优质知识类短视频数量减少,不利于用户接收到准确的知识信息。
短视频能在短时间内刺激人的大脑,使大脑分泌多巴胺,产生快感,从而形成“一直刷一直爽”的心理依赖。用户在观看短视频时没有很强的目的性,随着用户对短视频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习惯了走马观花的内容接收模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模式。在大数据背景下,平台通过分析用户的个人信息、兴趣爱好、浏览习惯匹配其喜欢看的内容,屏蔽掉不喜欢的,使其只会关注于感兴趣的事,思考停于表面或停止思考,逐步失去对事物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长时间接收相同内容的信息会让思想变得狭隘,认知出现偏见,失去了解和接受不同事物的意愿和机会,出现信息茧房现象。
当知识将不再需要按照既定规则进行正规化生产和传播,知识的传授打破物理限制,并摆脱传统传授空间时,意味着知识将不再需要按照既定规则进行正规化生产和传播,人们对知识的认知度也会受到影响。[4]所以想借助知识类短视频有效地传播、学习优质的文化知识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创作者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应注重视频内容的真实性和质量。“知识内容”作为知识类短视频的核心,这就要求创作者应具有扎实的学识,求真的态度。要对自己所传播的知识内容质量严格把关,确保其所传播的科学知识和价值观是准确的。同时也要注重知识内容的展现形式大众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存在天然壁垒,创作者要采用清晰易懂的展现形式,如生动幽默的原创漫画,有趣的实验过程等。
其次,视频管理平台应做好监管和优化,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利用好平台的影响力,助力知识的传播。建立完善的审核与验真机制,实现“去低俗”和“去伪存真”。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基础审核机制,对平台上所有知识类短视频进行把关,实现“去低俗”和“去伪存真”。建立知识类短视频的专有区域,如B 站的知识区,来促进优质知识内容的共享与流动。另一方面,邀请具有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入驻平台,他们长期深耕于某一领域,自身所带有的“头衔”“社会身份”等会受到社会认可和公众信任,“术业有专攻”同样体现在知识类短视频中,专业生产者在自我擅长的领域寻找定位,进行知识生产,也要以更高标准来要求自己。[5]同时他们也可以对热门视频进行验真、把关和辟谣,以免出现明显知识性错误的视频在平台内进一步传播,如张辰亮的《亮记生物鉴定网络热传生物鉴定视频》系列。
最后,对于用户而言,尤其是青少年,想通过知识类短视频学习专业知识或探索未知的领域,都需要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自主性,要有选择性地观看一些优质账号[6]。同时也要注意知识类短视频确实可以帮助某一知识点理解,但它体量有限,知识点之间缺少关联,凭借自身可能无法用“点”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7]。所以深入学习不能仅仅依靠短视频,而是要把知识类短视频看作一个引子,激发对某一领域知识的学习兴趣。最终仍要回归书本进行深入的学习,通过自主的深度思考和对知识点的整合、理解和运用才能掌握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形成长期记忆。
知识类短视频对于知识传播来说确实是最有效的方式,在我们肯定它的同时,更要重视其所带来的影响,才能发挥知识类短视频的价值。对于学习知识来说,知识类短视频并不能取代其他的学习形式,而是将它和其他媒介形式相结合,通过不断整理、融合,将碎片化的知识逐渐整合起来,延展至更深入和全面的认知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