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传播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创新路径探析
——以《客家春晚》为例

2022-12-31 11:23梁冰峰
传播力研究 2022年28期
关键词:客家人传统节日电视节目

◎梁冰峰

(梅州市广播电视台,广东 梅州 514000)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电视节目创作意义和传播类型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是由千百年来的中华文化积淀而来的。电视媒体的传播功能,也让电视节目成为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渠道和方式。1983年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开播[1],到今天已经陪伴国人度过了近40个春节,不仅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记忆,也成为一年中春节除夕夜的节日符号,更成为了春节不能或缺的娱乐活动,《春节联欢晚会》让大众对春节有了更多的期盼和记忆。

(一)必然性——文化传承功能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内容丰富,并有其独特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长期积淀而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涵盖了中华民族的信仰、祭祀、天文、历法等原始自然文化与传统人文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以在传统节日里,更需要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展现,从而加深传统节日在一代代中华儿女心中的烙印,这才有助于让中华民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弘扬中国精神,激发爱国情感。

(二)现实性——电视的传播特性

随着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人们为之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所以文化传承的重任也就落到了媒介的肩上。电视作为媒介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之一,具有广泛性、及时性、通俗性等特点,也能够更加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的传播对于受众来说呈现了新的特点。由于传播平台越来越便捷、越来越丰富,受众的可选性更强,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受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直接导致受众对于电视节目更加挑剔,以往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三)电视媒体对传统节日的传播类型

我国的电视节目类型多种多样,从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时的只有纪录片、直播综艺节目和直播座谈会,到60多年后的今天,有了新闻、娱乐、服务、科教、广告等不同类型的节目,甚至还根据中国特色和各地文化习俗创新了电视节目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节目有着不同的宣传形式和表现手法,针对的受众群体也有所不同,关注视角也会不同。

1.新闻报道类

新闻报道类的节目是大众接触最多的电视节目类型,不论是电视新闻报道类,还是现在新媒体的传播中,新闻报道类节目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得益于新闻报道类节目独有的传播优势——真实性、公开性、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也正是因为新闻报道的权威性,所以新闻报道类节目一定是严谨、认真的,但这也使它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2.综艺娱乐类

人类天性中所具有的娱乐成分,让娱乐节目有着源源不断的受众,所以综艺娱乐类节目与受众的关系更近,也更亲密。一是由于综艺娱乐类节目是从受众的心理出发制作的,以大众口味为标准;二是综艺娱乐节目不受形式的制约,更有创意性,可以把多种元素进行融合,让综艺娱乐节目更有看点,更吸引眼球;三是与受众的交流感更强,当有了交流感后,就意味着电视节目走进了大众的生活,而受众也走进了节目中,产生了电视节目与受众之间同频共振的效果。

3.电视谈话节目

随着受众需求的扩大,情感类、生活类等内容的电视谈话节目也逐渐呈现在受众视野里。电视谈话类节目因为有谈,让节目本身就有了对象感,所以电视谈话类节目与受众的距离也更近,加上不同内容的谈话节目,受众的选择性也更多。[2]

4.广告作品

广告有着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文化功能,所以广告作品是传统节日传播中不可或缺的方式和手段,而在广告作品中当属公益广告的效果最为明显。例如,2020年中央电视总台推出的公益广告《二十四节气 》,以精致的画面、凝练的语言,以及篇幅短、好传播的特点,在大屏及小屏深受观众喜爱。

5.电视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突出“纪录”,它展现的是真实的生活,真人真事是它的创作素材,用真实的纪录来引发人们的思考。它没有刻板的“我说你听”,而是真实的再现,受众更愿意驻足观看。在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播上,纪录片更展现了它独特的优势,无论从考究的画面,还是有从具有诗意又妙趣横生的解说词中,都更让传统节日变得更加唯美、更加有趣。

二、传统节日文化电视节目传播现状

现如今,除中央和省级媒体外,各地方频道也都有1—2个以传统节日为内容的电视节目播出,有些是为传统节日专门打造的,例如,各地的《春节联欢晚会》、传统节日公益广告和纪录片等;还有些是在节日来临时各节目推出的节日版块或系列报道,这在各地媒体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以及专题节目中都能看到。随着受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的不断扩大,传统节日电视节目的创作和制作也出现了瓶颈,而且这种瓶颈源于多方面因素[3]。

(一)文化内涵缺失,娱乐化倾向明显

人们在劳累的工作之余,打开电视的目的基本就是两个:信息和娱乐,为了带给受众更为“快乐”的愉悦感,电视节目一味地去追求娱乐性,所以会发现,电视节目中娱乐化的元素和内容越来越多,往往忽略了主题传播,顾此失彼。这样的电视节目观众看完、笑完、娱乐完,就忘记了节目主题,根本没有达到传播的效果。

(二)参与性和互动性不强

电视节目服务的是受众,但电视媒介作为单方面输出的传媒,只是对观众呈现出既有的内容,很少能够通过受众群体的反馈,从而了解到观众对于传播的传统文化是否认同,缺少了与观众的互动,也没办法让广大的受众很好地参与进来。而保证节目的参与性,才是保证节目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有助于提高传统节日传播效果。

(三)消费支配传播理念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再加上媒体的体制改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电视节目成为了获利的产品,或者插播广告的主体,既然电视节目已经市场化,就无法避免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着被利益所驱使的情况。受到利益的驱使,电视节目在策划、制作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迎合广告商、购买者的现象,这对于传播传统节日带来极大的影响,节目的传播力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四)缺乏有竞争力的电视品牌节目

层出不穷的电视节目都在极力抢夺受众眼球,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受众需求的改变,难有长期符合受众需求的电视节目,所以就少了品牌力强、影响力大的电视节目。尤其是早已深入人心的品牌节目,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而渐渐被冷落。

三、《客家春晚》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路径

2014年,梅州市广播电视台推出了一档汇聚客家文化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电视节目——《客家春晚》,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当地受众的关注和喜爱,并从2019年开始,把《客家春晚》带到了有客家人的海外舞台上。几年间,《客家春晚》登上了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毛里求斯的舞台,走到了当地客家乡亲的身边。

“世界客都”的梅州,历史上是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繁衍地,也是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在全世界的客家人有4 500万,其中在国外的就有500万人左右。《客家春晚》的诞生,不仅让受众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电视节目有了新的观感,也让受众了解了客家文化、记住客家根脉。同时,《客家春晚》以“走出去”的方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和“一带一路”故事,进一步系紧了客家人的情感纽带,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客家春晚》已连续录制8年,早已成为面向全球传播中华文化、客家文化的重要平台。

(一)为传播信息注入文化内涵

《客家春晚》的出现,不仅保留了中华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传播,更重要的是,赋予了这档传统节日电视节目一个新的符号——“客家文化”,将传统节日的传播融入了客家文化元素,不仅在节目的呈现上有了更新颖的内容和亮点,也通过“客家文化”这一符号激活受众对于传统节日的电视节目的兴趣,达到传播效果。

通过多年的打造,《客家春晚》已成为一档全球客家人寄托乡思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在这档节目中,不仅可以听到客家话的小品相声、客家山歌等,还可以看到客家地区经典的广东汉剧、采茶戏的表演等。整台晚会用浓浓的“客味”和“乡韵”唤起了客家人浓浓的乡情,丰富的客家元素展示了客家文化,而客家文化也拉近了全球客家人与中华传统节日的距离,为节目的传播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通过反馈环节增强互动性

《客家春晚》的一大特点,就是“走出去”,这个“走出去”并不是单纯地把节目呈现在更广泛的受众面前,而是通过《客家春晚》中“客家文化”这一内涵,将《客家春晚》打造成全球客家人与家乡之间的一座桥梁,把《客家春晚》带出国门,带到全球客家人身边,形成了梅州主会场与海外分会场的互动,也展示了海外客家乡亲与家乡在中华传统节日——春节时最重要的沟通与最深厚的思乡之情。

《客家春晚》在“走出去”的海外舞台上,不仅邀请客家人和外国友人亲临现场观看表演,更是邀请海外客家乡亲同台表演,让受众走上舞台,通过他们对于客家文化的展示,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客家文化、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用亲身感受来增强节目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三)实现传媒组织的目标——维护公共利益

作为“世界客都”的梅州,它有着传播客家文化和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使命,把传播文化放在第一位,才能维护公共利益,这才是节目策划的初心。梅州市广播电视台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客家文化放在第一位,以联结客家乡亲为己任,创作了《客家春晚》。让市场最大程度地认可《客家春晚》的传播宗旨,强调客家文化和传统节日传播的重要性,保障电视节目在策划时的初心,并让《客家春晚》在市场上赢得认可,从而也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公共利益。

(四)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有竞争力的品牌

《客家春晚》将客家文化与传统节日文化结合在一起,这是它最大的亮点,同时也是它塑造节目品牌的重要抓手。海外客家人分布在全球五大洲81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定居、生活,但客家人的身份和对家乡的思念却从未改变,所以每一年的《客家春晚》都会走出中国,与海外的客家人一起欢度春节。2020年《客家春晚》团队走进马来西亚、2021年走进泰国、2022年走进毛里求斯,与当地客家人一起录制《客家春晚》分会场节目,客家春晚用亲切的乡音讲好中国故事、“一带一路”故事和客家故事,进一步系紧了客家人的情感纽带,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除了国内客家人的关注外,越来越多的海外客家人也关注到《客家春晚》,并且在传播中认可《客家春晚》,逐渐扩大了《客家春晚》的影响力,从而在客家乡亲中形成了属于《客家春晚》的品牌影响力。

四、《客家春晚》传播传统节日文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

《客家春晚》从2014年开播至今,已有8个年头了,它有着良好的受众基础,也通过“走出去”等方式不断增加新鲜的内容,希望得到新的变化,赢得更广泛的受众,但由于时代的发展,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和制约,《客家春晚》在实际传播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同的问题。

(一)创新节目缺少参照,放大对受众娱乐需求的迎合

《客家春晚》是第一档以客家文化为主的传统节日传播节目,除了像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中秋晚会》等节目,可以进行节目形式的对照和学习外,几乎没有可以进行借鉴的节目。

该节目承载的不仅是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更承载着全球客家人,甚至更广泛的人群对于客家文化的了解,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更要严谨对待,使娱乐与传播目的达到平衡,娱乐找到底线,才能做成一档经久不衰的传统节日传播节目。

(二)节目形式单一,导致大众审美疲劳

《客家春晚》的节目内容,一直以来都是以客家文化为主,其中包括客家方言、客家美食、客家山歌、客家流行音乐、客家诗文、客家舞蹈等等,虽然客家文化丰富多彩,但要与舞台相结合,所能呈现的就受到了局限,就会落入电视节目的常态中。在《客家春晚》前期播出中总能得到大量的关注,是源于受众对这一档新的节目产生了强烈的新鲜感,但随着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客家春晚》没有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导致受众产生审美疲劳,从而也流失了原有的受众人群。

(三)受众面窄制约节目的传播范围

《客家春晚》是一档以客家文化为主的传统节日传播节目,因为被冠以“客家文化”这一符号,虽然让全球的客家人对这个节目形成了认同感,但却也因为这一符号,让其他受众对这一节目产生了疏离。客家文化的宣传和传承不仅仅只局限于客家人,更应该面对全体中国人。尤其《客家春晚》是一档传统节日传播的节目,它针对的不止是客家人,更是所有中华儿女。因此,要让更多的人重视传统节日、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客家文化,把《客家春晚》的内涵通过宣传报道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从而扩大《客家春晚》的传播范围。

五、结语

传统节日的传播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这是媒体的重要责任,用电视节目传播传统节日成为了媒体人重要的课题。要想更好地对传统节日进行传播,首先要了解和分析不同的节目类型,根据不同类型节目的特点再去确定传播方式,配合不同类型的节目找到属于传统节日与节目之间的契合点,从而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不同地区也在根据当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对于传统节日的传播进行创新,但在创新的过程中也要抓住节目特征、受众视角、市场需求等不同方面的主要问题,并且找准底线,让节目播得出、有看点、获好评。更让传统文化通过电视节目的展现走进受众心中,走进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

猜你喜欢
客家人传统节日电视节目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客家人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