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姿,喻 立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经贸学院,广东 清远 511510)
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对于清远率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努力补齐民生发展短板、加快实现振兴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清远是农业大市,但农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随着清远市在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和扶贫开发、乡村振兴等工作的大力推进,涉农民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2020年末,清远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5.19万户,其中民营经济主体23.75万户,同比增加2.32万户,占清远市总数的94.3%。在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涉足农业、农村事业的发展,广泛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并且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完成自身的现代化转型[1]。
近年来,清远市组织参与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旨在充分发挥企业整合资源、精通运营的优势,让更多的民营企业成为乡村振兴、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主体。在清远市委、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2020年,清远民营企业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充分利用自身资金、产品、区域等方面优势,结合贫困村实际情况,通过产业帮扶、消费帮扶、教育帮扶、就业帮扶、医疗帮扶和慰问帮扶等创新方式方法,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实际行动履行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从2019年起,清远市至今已组织发动各类帮扶企业490个,对接村庄数量554个,累计吸引帮扶资金和帮扶物资投入超35亿元,帮扶受益人数已达16.2万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民营企业除了参与数量不断增加外,其行为逻辑也在发生变化——这些企业的参与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被动的慈善救济、捐款捐物,而是将其日常经营行为与公益行为结合在一起[2]。近年来,参与清远乡村振兴的民营企业以建设农村生态宜居的环境为引领,以培育农村产业优势为抓手,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如碧桂园集团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在清远鱼咀村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污水处理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环境变美后,引入民宿、农家乐、商业街等业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如佛冈县万兴电子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出资收购清泉自来水厂全部资产,并追加资本投入维修基础设施和改善供水系统,并在龙山镇香粉水库投资近3000万元兴建新的自来水厂,无偿捐给当地镇政府,有效解决龙山镇农民饮用水难问题,改善和提高了全镇生活用水质量。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挖掘具有特色的产业、文化、生态资源等,将传统手工业、土特产品、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开发成叫得响的品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休闲旅游业[3]。在清远市源潭镇新马村,忠华集团有限公司引入稻虾(小龙虾)共生、生态立体种养、休闲景观农业等高科技农业示范项目,打造以稻虾共生体系为核心,构建乡村经济区域发展的新模式。该项目的建设,不仅整合了当地各项资源,也带动了当地的就业。自项目开工以来,已经招募了很多周边的村民来这里务工,除了普通员工外,临时劳务工就达600余人。近年来,清远正大力推进农业资源有效整合,更好地促进“公司+农户”产业模式的发展。作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广东天农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公司+农户”产业模式,先后在清远市设立12个养殖服务中心,带动4000多农户脱贫致富,解决了1万多人的就业问题,帮助农户年均增收达2万多元。近年来,天农、温氏等企业的“公司+农户”合作养殖模式已日臻成熟,有效促进了清远市生猪和家禽养殖产业规模化。
目前,民营企业涉足农业服务领域,存在的约束和困难较多。一方面,民营企业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生产和加工用地问题,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由于土地专用性的政策限制,使得企业在农村开展生产经营用的建设用地比较缺乏,难以开展正常有效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地理位置大多比较偏远,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套成本较高,导致这些亟待发展的农村地区难以吸引民营企业入驻发展。第三,相比城镇地区,广大农村地区在人才、资金、市场、渠道等方面也存在极度匮乏的窘境,极大制约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另外,乡村振兴建设项目周期长、见效慢,虽然商机无限,但大部分中小企业考虑到经营风险和融资方面的困难,只能望而却步。这些问题如果在较长时间内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民营企业涉足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将受到极大遏制[4][5]。
清远市位处粤北山区,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除北江沿岸南部地势较为平坦外,绝大部分地区为典型的石灰岩山区,山峰和丘陵连绵不断。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给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困难,特别是两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南部地区。由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投入在短期内很难回收成本,加上相关制度不健全和责任文化缺失,多数民营企业存在社会责任投入不足问题。一般来说,企业会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民营企业的首要目标,多数中小企业在选择经济行为时,也会考虑该行为是否与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相背离,尤其是短期内不能见效的经营项目,企业处于自身生存的考虑,会选择放弃。2020年末,清远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5.19万户,但真正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民营企业不足1000家。以上现象一方面反映出清远市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深度不够,进入农业领域的积极性尚未有效发挥;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清远本地农业领域可能面临着较大的进入障碍,在准入范围、投资环境、政策环境上有待进一步优化[6]。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等,提出了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和指引。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面临一系列体制机制的约束,尤其是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没有相应的平台和渠道做支撑,不能形成长效的履责规划和项目。有乡村振兴的战略布署中,首要的是产业兴旺,农业农村的发展,对企业来说也意味着无限的商机。但很多中小企业在具体的项目实施中,却无法形成有序的产业体系。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仅依靠第一产业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仅效率不高、收益有限,而且对农村地区劳动人口的就业吸纳非常有限,真正能够带动就业的还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不仅能有效带动就业,而且对第一、第二产业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农村产业的规划和引导上,清远需要结合不同农村地区的资源现状,发展合适的第三产业。目前清远农村地区产业发展中最大的问题还是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民营企业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由于平台和渠道的缺失,不能在产业链上进行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不能形成农业三产融合的有序发展格局。
乡村振兴是一项伟大工程,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意义深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推动力量,做为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相关配套支持政策体系的设计,从税收减免、信贷协助、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全方面的支持,帮助民营企业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6]。农业产业化本身就是一项长远的大工程,不仅需要长期投入相应精力,同时还应该引入多元化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要扶持和鼓励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要加强农业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制定农业民营企业家培养计划,积极组织民营企业家到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通过学习培训、互动交流提升企业家能力和眼界,不断提高民营企业支持乡村振兴的规模和质量[7]。
为了有效促进民营企业在乡村振兴中的有效履责,应该全面构建民营企业履责的平台与渠道体系。做为当地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结合各村镇资源禀赋特征,制定符合各农村区发展的科学规划,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政策体系,引导民营企业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7][8]。如清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就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生态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做文章,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要从以前的过度依赖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充分融合,开发副产品和定制化服务,做长农产品的产业链,产业链越长,增值的机会就越多。如连南联红村开发“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民”的模式,通过连南县清香源生态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引进种植无花果,建成无花果试验种植基地,形成了无花果种植、加工、旅游观光采摘、电商营销等一条链服务。通过这些平台和渠道,民营企业不仅切实有效履行了社会责任,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和蜕变。
民营企业投身乡村振兴、履行社会责任是一种值得广为提倡的良好风尚,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做为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倡导,既从精神层面给予鼓励,还应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和激励。如对重点产业重点农资企业给予积极的财政支持,采取加大税收返还和财政奖励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涉足农村事业发展[9],让企业真正意识到服务乡村振兴既是一项伟大光荣的事业,同时也让这些企业感受到投入乡村振兴大有可为,既符合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也得到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充分认可。另外政府部门也要从法律、制度方面建立起相应的约束机制。乡村振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国策,各级政府部门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技术方面都有很大力度的支持,在激励和引导的同时,政府部门要完善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且加大监管的力度,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确保民营企业的有序经营,农业农村市场的健康发展。
乡村振兴工作任重而道远,做为民营企业,既要有情怀,更要有坚定的信念,这就需要民营企业始终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10][11]。首先,在民营企业队伍建设中,发展一批有理想、有信念的青年骨干充实到党员队伍中,并充分发挥这些党员干部的带头引领作用,带领企业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去。第二,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多种渠道,加强民营企业服务农村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引导民营企业自觉自发地履行社会责任,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使企业在回报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蜕变和发展。第三,将党建工作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和谐共赢。服务乡村振兴,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更是企业与社会共生的生存之道,应该将党建工作与企业业务工作进行有机的融合,特别是在企业价值观形成和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引领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三农”工作的主要抓手,也是推动清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既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等主观性问题,也存在履责平台和渠道的缺失等客观性问题。因此,需要全方位构建民营企业履责的平台与渠道体系,设计激励机制,并且在党建引领和舆论宣传方面,弘扬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全方位发挥民营企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