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智 _ 北京市第一五六中学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握能力的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层次的教学情境,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皆有所得,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发展,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初二物理教学为例。
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如作业、学习习惯、课堂听讲、回答问题等情况,通过询问、调查、测试等方法,将学生分为A、B、C三层。分层教学着眼于B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两头,努力为C层学困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课时进度以A、B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A、B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C层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对于B层学生,侧重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培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A层学生,要求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发展能力,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按照同样的课标、教材、进度备出不同层次的课,讲课时也由易到难,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使他们不同层次地掌握学习内容。
例如,在“二力平衡”一课,可设计以下分层教学目标。C层目标:了解平衡力的概念,知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将会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层目标: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知道平衡力的条件,并且对于“二力平衡”的实验能够大体复现。A层目标:在前两层目标的基础上,能够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且对于实验的误差进行分析和改进。从分层目标可看出,首先让学生对“二力平衡”有感性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力争使目标设计体现学生认知规律的递进性。在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情况下,设置合理的认知梯度。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阶梯,保证中等生或学困生能“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阶梯,使优等生“吃得透”;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阶梯,满足优等生“吃得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共同目标,统一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更应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给A层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和自主空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研究、自主创新的精神;对B层学生,在教学之余,应在教学重点、难点内容上给予适当的指导,以帮助他们高效掌握,带动其学习更多的知识;对于C层学生,要明确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课本知识,可以根据情况适当降低难度。
例如,在进行“摩擦力”教学时,给出长木板,带有羊角钩的木块,弹簧测力计,若干钩码、毛巾、棉布等实验器材。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在提供器材时,给B层学生设问,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回忆以前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要求A层学生能够找出实验当中的细节、要点,寻找实验当中的误差并提出改进方式,并尝试进行改进,看看是否符合预期;对C层学生则要求,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基本完成实验、记笔记和记录数据。这样,让每个学生在课上都有收获,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需分层布置作业。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和要求。这是根据课标、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面向中等学生,学困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根据A层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布置一些难度较大、思考较强的习题,刺激学生的求知欲;针对B层学生,应该以课后习题为主,使其会运用课堂知识;针对C层学生,应以简单的知识巩固题为主,反复练习,使其对课堂知识进行再次复习,加深印象。可以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甚至进行适当删减。这样,既缓和了学困生学物理难的状况,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例如,在上完“熔化与凝固”之后,课内作业共同完成《学习·探究·诊断》练习册上的基础题,对于C层学生删掉部分深度探究的偏难题。课外作业则要分层布置:对于C层学生,要求他们将课本中出现的熔化、凝固、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的概念抄写一遍,反复练习在图像中寻找熔点、凝固点、熔化时间、凝固时间这一类习题,以此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对于B层学生,要求学生用描点法画出图像,并分析熔化和凝固图像,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物质状态的变化,能从图像中寻找到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熔化时间、凝固时间、每一段的物质状态及特殊点的温度和状态等,完成教材后的习题;对于A层学生,要求不仅掌握与B层学生相同的内容,并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在漠北镇为什么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等。
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也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C层学生,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感;对B层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优点,又指明努力方向,鼓励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学习信心足的A层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在考查、评价的基础上,每学期集中对每个学生进行两到三次的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对学习退步的学生则给予提醒、鼓励,帮助其分析原因,树立信心。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
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学生的分层也不能一成不变。教师要以动态的观点实施分层教学,只有这样,教学方法才能切中要害,使分层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