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华 王秒 _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五小学
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掌握家庭中卫生清洁、整理收纳等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家庭饮食烹饪技法,制作简单的家常餐……”作为高年级学段的班主任,我想教给学生的是一种课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为此,在居家学习生活期间,笔者开展了“研究型厨师成长记”实践活动。学生从调研入手,完整经历了“尝试—调整—再调整—复盘”的研究过程,努力成为一个善于研究的人。
人们常说众口难调,看似简单的一道菜,其实大有学问。从准备阶段开始,学生就在思考“我想做哪道菜?为什么做这道菜?”学生进行初步调研,了解家人的喜好,确定菜肴。很快,笔者就发现了问题,多数学生确定的都是西红柿炒鸡蛋这道菜,容易上手做,但很显然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并没有基于家庭的真正需求而定,看着学生的调研结果,笔者决定要做点什么,让学生明白调研的真正作用。
线上交流时,笔者把能够考虑到家人身体现状因素和菜品营养成分的调研结果放在屏幕上,让学生开麦提问,采访作者的意图。通过学生间的互动问答,展示出了不同学生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通过对他人调研结果的优势与自己的调研结果进行对比后,再探究分析,学生们终于明白调研是以“因需而定”为方向,制定的菜单是家庭的私人订制,不是饭店里的大众菜单。
于是,学生们通过此次的线上交流学习,再去完善自己的调研结果,通过询问家人的身体情况,上网查找每种菜的营养价值以及适用人群,真正从家庭成员的需求出发,制定专属菜单。
在尝试做菜的过程中,笔者给学生介绍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将需要考虑的因素清楚地展现出来,不断扩大学生的思考范围、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使学生重视起研究的过程。学生们将前期准备、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详尽地罗列出来,既有助于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又引导学生形成统筹思考的意识。有的学生触类旁通,在做菜的过程中还考虑到这道菜的菜系,查找了所做的这道菜的历史资料,了解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极大地扩展了知识、延展了内容。
当然,尝试做菜就会有成功和失败。失败的学生为了下一次做成功,会再进行调研,询问家长如何避免失误,虚心接受家长建议,再次尝试,并记录在自己的思维导图上。每名学生都在为做好这道菜而不断地修正过程,这些都是研究过程中的附加值,是意外收获。
通过每天的调研、梳理、实践、反思、修正、再实践,最终形成研究报告。笔者带领学生再次复盘整个研究过程,每名学生不仅是“小厨师”,更是研究者。
回看研究过程,从最初随便制定一道大众菜,到因需而定的私人菜单,这个过程为学生今后进行其他研究奠定了基础。发现学生的问题后,笔者及时给学生搭建支架,通过线上交流让学生发现别人菜单的优点,扩大自己的思考面,理解调研是为了更好地因需而定,并不断追问自己制定专属菜单的原因,从而发现自己要基于家庭成员的真正需求制定菜单,并在尝试做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继续调研调整做菜中的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笔者鼓励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收获与成长。祺祺说:“以前,我从不进厨房,但是因为这次活动要完成一道菜,我就每天进厨房并让妈妈教我做菜,在做菜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妈妈每天做菜的不容易,既要考虑到营养价值,还要关注全家人的口味,太难了。以后我不会再挑食了。”瑞瑞说:“第一次尝试做菜后,我发现制订计划和统筹的重要性。在第二次尝试时,避免了之前的油星迸溅,并且在不断改进和提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做菜这样,学习亦是如此。”这才是此次实践活动的初衷,既让学生了解了研究的过程,又让学生在研究中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